標籤

2015/10/07

價量交易記錄 2015 (10月)

2015年10月7日更新
買入 60204 中企摩通六七牛L - 300,000股@$0.108

2015年10月9日更新
沽出 60204 中企摩通六七牛L - 300,000股@$0.118
買入 68695 恆指匯豐六六熊I - 70,000股@$0.159

2015年10月10日更新
因系統數據調整,星期一會沽出 68695 恆指匯豐六六熊I - 70,000股

2015年10月12日更新
沽出 68695 恆指匯豐六六熊I - 70,000股@$0.150

2015年10月19日更新
買入 61420 恒指法巴六甲牛L - 150,000股@$0.148

2015年10月20日更新
沽出 61420 恒指法巴六甲牛L - 150,000股@$0.151

2015/09/22

價量交易記錄 2015 (9月)

2015年9月22日更新
買入 60715 恆指法巴六四熊K- 200,000股@$0.150

2014年9月25日更新
沽出 60715 恆指法巴六四熊K- 200,000股@$0.200

2014年9月26日更新
正股倉 (港股):$180,000.00 > $272,628.00 (+51.46%)
正股倉 (美股):$70,000.00 > $78,505.00 (+12.15%)
牛熊證倉:$73,242.57 > $91,665.25 (+25.15%)
8月儲蓄 : $3,000.00

本年獲利:$115,375.16 (+35.24%)

初始本金$30,000.00
2012年儲蓄 $27,000.00
2013年儲蓄 $36,000.00
2014年儲蓄 $36,000.00
2015年儲蓄 $24,000.00
總資金投入:153,000.00

至今績效 (3.73年):$442,798.25 - $150,000.00 = $289,798.25 (+189.41%) 或 年均回報率+33.99%

同期恆指升幅 +12.23%

朋友問,4月「大時代」時我有沒有交易牛熊證?是有的,因當時沒有在此網誌記錄,所以無謂「事後」張揚了。

系統記錄如下:
4月2日 - 4月24日- 恆指牛  10.4倍槓桿 績效 +108.88%
7月24日 - 7月29日- 恆指熊  14.5倍槓桿 績效 +27.91%


2015/09/08

巴菲特信徒

每當有人娓娓道來巴菲特如何地選股,並解釋跟據那些巴菲特標準買入某支股票,我總是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既然那支股票這麼符合巴菲特的交易法則,為什麼他不買入呢?」。

比如很多人鍾情的「價值股」中國四大銀行,像中國四大銀行這種超級巨無霸,其市值高據全世界銀行的前十名,巴郡持有這麼多現金,過去7年多次買進「不便宜」的企業股權,為什麼還是看不見內銀股的「投資價值」呢?

多年來,我看見很多人濫用巴菲特的金句,甚至乎斷章取義,把自己的投資(投機)說得如何地漂亮,每當

買入股票時:「把每支投資的股票都當作一樁生意來做。」

股價輕度插水時:「當那些好的企業突然受困於市場逆轉,股價不合理的下跌,這就是大好的投資機會來臨了。」

股價中度插水時:「投資的密訣的是:別人「恐懼」時「貪婪」,別人「貪婪」時「恐懼」。」

股價大幅插水時:「若你不打算持有某隻股票達十年,則十分鐘也不要持有。」

股價終極插水時:「我最喜歡的持股時間是……永遠!」

其實,巴菲特的金句大多都很有道理,其理念不僅只適用於以基本面分析的人,事實上對技術分析的人也很有參考價值,可惜主觀曲解的人實在不少。

對我來說,做巴菲特信徒實在非常簡單,巴菲特買什麼你便買什麼,他賣什麼你便賣什麼,不就可以嗎?

「我並不試圖超過七英尺高的欄杆:我到處找的是我能跨過的一英尺高的欄杆。」巴菲特曾經這樣說過吧。

2015/08/13

價量交易記錄 2015 (8月)

2014年8月12日更新
3月現金總值:$323,242.57 > $435,210.90 (+34.64%)
正股倉 (港股):$180,000.00 > $271,800.00 (+51.00%)
正股倉 (美股):$70,000.00 > $78,470.00 (+12.10%)
牛熊證倉:$73,242.57 > $81,940.85 (+11.88%)
7月儲蓄 : $3,000.00

初始本金$30,000.00
2012年儲蓄 $27,000.00
2013年儲蓄 $36,000.00
2014年儲蓄 $36,000.00
2015年儲蓄 $21,000.00
總資金投入:150,000.00

至今績效 (3.58年):$435,210.90 - $150,000.00 = $285,210.85 (+190.01%)
年均回報率:+34.62%

最近跟同事討論了買賣股票的策略,他們偏向奉行30年前買匯豐銀行的策略,有錢就買少少內銀股,30年後就能「笑到最後」,礙於我的策略比較複雜(對他們而言),我只能作非常簡單的描述 (看成交量,統計數據,資金管理,數學模型等等),他們每每還沒有聽清楚我的描述,很快就說不可取,及結論「獵犬終須山上喪,將軍難免陣前亡」。

雖然我的策略提不起他們的興趣,但他們的策略卻提起我的興趣。

於是我模擬了他們的策略,並與我的的策略作了一點分析:

如果由2012年開始每月以收市價買一手#1398 工商銀行直到今年7月,
總資金投入連手續費:$226,585.05 (累積持股為43,000股)
以7月收市價$5.34計,市值為 $229,620.00
股息總收入:$29,170.66

至今績效 (3.58年): ($229,620.00 + $29,170.66) - $226,585.05 = $32,205.61 (+14.21%)
年均回報率:+3.78%

然而,假如#1398 工商銀行的市盈率提升至#0005 匯豐銀行的13倍PE,股價應為$12.76,以上供股策略的市值會變為 $548,680.00,股息總收入不變維持 $29,170.66

至今績效 (3.58年): ($548,680.00 + $29,170.66) - $226,585.05 = $351,265.60 (+155.03%)
年均回報率:+29.86%

這顯然是他們非常期待的事情,不過為免誤導,要留意的是,由於這幾年#1398 工商銀行的股價平均數約$5.26 (即一手$5,260),每月買一手的壓力不大,但如果股價抽升,買股成本大幅增加,總資金投入就不是$226,585.05了,股息總收入、績效及年均回報率也不會是以上數字。

如果利用我的策略 (看成交量,統計數據,資金管理,數學模型等等) 來交易#1398 工商銀行,效果又會怎樣呢?

策略一

月價量系統 - 無槓桿操作

初始本金$30,000.00
2012年儲蓄 $27,000.00
2013年儲蓄 $36,000.00
2014年儲蓄 $36,000.00
2015年儲蓄 $21,000.00
總資金投入:150,000.00

共2次交易 (無作空)

至今績效 (3.58年):$183,895.36 - $150,000.00 = $33,895.26 (+22.60%)
年均回報率:+5.85%

如果將月供股票的錢放到策略一,結果會有點不同

至今績效 (3.58年):$275,715.32 - $226,585.05 = $49,130.27 (+21.68%)
年均回報率:+5.63%

策略二

週價量系統 - 5倍槓桿操作

初始本金$30,000.00
2012年儲蓄 $27,000.00
2013年儲蓄 $36,000.00
2014年儲蓄 $36,000.00
2015年儲蓄 $21,000.00
2012 - 2014 總儲蓄:120,000.00

共6次交易 (4次作多及2次作空)
只用初始本金$30,000.00作交易,儲蓄不動用

至今績效 (3.58年):$259,177.75 - $30,000.00 = $229,177.75 (+763.93%)
年均回報率:+129.39%

現金總值:$259,177.75 + 120,000.00(儲蓄) = $379,177.75 (+152.79%)

策略一 + 二

只用初始本金$30,000.00作「策略二」交易,而儲蓄全用於「策略一」

至今績效 (3.58年):(策略一 $146,339.52 + 策略二 $259,177.75) - $150,000.00 = $255,517.27 (+170.34%)
年均回報率:+32.02%

現金總值:「策略一」 $146,339.52 + 「策略二」 $259,177.75 = $405,517.27 (+170.03%)

總結

月供一手股票
本金 - $226,585.05
績效 - $258,790.66 (+14.21%)

策略一 價量系統 - 無槓桿操作
本金 - $226,585.05
績效 - $275,715.32 (+21.68%)

策略二 價量系統 - 5倍槓桿操作
本金 - $150,000.00 (連$120,000.00 儲蓄)
績效 - $379,177.75 (+152.79%)

策略一 + 二 價量系統 - 無槓桿操作 + 5倍槓桿操作
本金 - $150,000.00 (連$120,000.00 儲蓄)
績效 - $405,517.27 (+170.03%)

這個測試重點並不是比較誰的策略優勝,每個人皆有適合自己的策略,使用不同策略,都可以「一起」笑到最後,而且不同策略之間在10年內的差異可以是十分大。

以「策略二」為例,以5倍槓桿操作,本金$30,000,由#1398 工商銀行上市到現在的績效是215萬 (71.5倍),足足買到403手工行,年均回報率+62.91%。相反「BUY AND HOLD」的績效只是6萬多(連股息賺1倍多),年均回報率+9%左右。

不說「策略二」,就「策略一」無槓桿操作 而言,並不是跑贏「月供一手股票」的策略太多,但「策略一」的優勢在於時間成本,「策略一」的持股時間只是短短四個月,而「月供一手股票」卻要坐足三年零七個月。

或許未來30年內,「策略一」會「獵犬終須山上喪」,若是如此,「月供一手股票」策略也很大機會「守株待兔」,相反,如果「月供一手股票」策略修成正果,「策略一」也該不遑多讓吧。

由於「策略一」及「策略二」的交易法則涉及成交量,統計數據,資金管理,數學模型等等,恕我未能逐一解釋清楚,以上測試數字屬實與否,只能悉隨尊便了。

2015/07/08

價量交易記錄 2015 (7月)

自3月以來沒有任何更新,主要考慮有三點:

1. 分隔牛熊證倉及正股倉;
2. 暫時利用「雪球」組合更新正股倉;
3. 優化交易系統。

1. 檢討上年度的記錄,發覺「運氣」的成份甚高,牛熊證倉及正股倉的交易操作上更是毫無章法,初步的改善方法是用資金分隔兩個倉位,河水不犯井水,然後個別檢視其運作及績效。

分倉如下:

2014年3月現金總值:$323,242.57
正股倉 (港股):$180,000.00
正股倉 (美股):$70,000.00
牛熊證倉:$73,242.57

2. 正股倉有兩個考慮 - 第一是更新問題,第二是嘗試做美股交易。暫時想法是利用「雪球」組合更新,以免滯後遭馬後炮之嫌,並嘗試開一個美股倉,這三個多月的嘗試績效如下:



港股的績效暫為47.86%



美股的績效暫為13.43%

依照新的倉位分佈推算,本年績效如下:

正股倉 (港股):$266,148.00 (+47.86%)
正股倉 (美股):$79,401.00 (+13.43%)
牛熊證倉:$73,242.57 (+0.00%)

2014年7月組合現金總值:$418,791.57 (+29.56%)

3. 優化交易系統 - 以往是跟據價量、慣性波動及最小抵抗點作為交易指標,現在加上動力指標,原因是動力與股價升跌並非經常同步。由以往跟隨整段趨勢,改為把握最有勝算的波段及小機會,大幅減少交易次數及持股時間,控制損益比例及資金波動。

7月8日更新
投機 66683 恆指法巴五乙牛P50,000股@$0.021

7月9日更新
沽出 66683 恆指法巴五乙牛P50,000股@$0.100

7月24日更新
買入 61724 恆指法巴五甲熊H100,000股@$0.176

7月29日更新
沽出 61724 恆指法巴五甲熊H100,000股@$0.228

(待續)

2015/07/06

市況雜談_20150706

A股大時代及大插水是近月的財經熱話,股民們由三個月前的亢奮自滿,變成現時的恐慌絕望,股市劇變表面上是源於歐債危機,或是中國倍升孖展的大量斬倉,說穿了,只不過是人性中不斷重演的貪婪罷了。

近年,特別是近一年,我聽到很多人在呼喊著,什麼「中國特色牛市」、「阿爺不會讓股市崩盤」、「AH股價差會不斷收窄」、「A股太貴,價值必須回歸」、「H股PE很低,現在不買將來買不到了」「不買樓風險更高」、「細價樓快爆煲」云云,正反兩面各有其說,回頭看看,這種呼喊到底有何用處?對交易績效有沒有影響?

當你聽到「阿爺不會讓股市崩盤」或者「H股PE很低,現在不買將來買不到了」,是否代表你就應該跟股市SHOW HAND?那麼當你SHOW HAND後,股市有天崩盤了,你又會做什麼呢?對我來說,這些呼喊不過是市場噪音,並試著污染我們的交易計劃。現實是,市場噪音跟本不會改變你的交易策略,除非你是需要市場消息作為交易依據。

很多人每每會因為市場噪音而忘了自己交易決策的初衷,這種錯誤我從前就犯過不少。

假如大家少看一點財經新聞,不作無意義的股市預測,不去盲信股神或達人的理論及神準建議,踏實地構想適合自己的交易計劃,並堅持訂立的交易策略 (無論是基本分析、技術分析、量化投資還是價值投資),即使今天績效急挫,心態上必然不至於恐慌絕望,並且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著怎麼樣的交易。

對於你的交易計劃而言,這三個月的市況絕對提供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不妨拿出這三個月的交易記錄,好好檢視一下。

2015/06/03

以富翁論價值投資

近年,透過網誌分享股票交易心得的人當中,談論價值投資的人似乎越來越多。價值投資所論述的交易法則,大多是從基本面分析上所建構的評估原則,這些評估原則的範圍有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礙於市場流通的資訊的不完全,有些評估原則甚至乎難以用簡單的推理邏輯去剖析及立論,而且需要更多的預測及想像。因此,要做好價值投資,交易者需要一個較全面的資訊性優勢及企業營運的認知。

比如價值投資的表表者,人稱股神的巴菲特,在資訊性優勢及企業營運的認知上,絕對比我們這些散戶掌握得更好,因此波克夏多年來都獲得非常好的績效。

儘管價值投資似乎造就了股神巴菲特的神話,但市場卻出現了另外一些交易法則,較為人所知的是技術分析,這門交易法則的基本信仰建立在「歷史會不斷重演」,並試圖藉由大量的統計資料來預測行情走勢,技術分析跟價值投資一樣,有不同的評估原則,使用的工具有圖表、道氏理論、波浪理論等等。

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或價值投資在理念上雖然南轅北轍,但實際上互為表裡。比如,當股價反映企業的價值時,技術指標也會隨之連動; 技術指標及股價出現異常,可能源於基本面因素已經開始改變。

有很多奉行價值投資的人說過,從沒有聽聞依靠技術分析成為富翁的人,而巴菲特卻是憑藉價值投資法而成為首富,因此價值投資法是大智慧大道理。我聽後覺得很有趣,因為沒有聽聞過用技術分析的富翁而認為技術分析沒用,邏輯上說得通嗎?而巴菲特憑藉價值投資法而致富,那麼比爾蓋茲,馬雲,李嘉誠,索羅斯呢?

智慧或道理是經得起反覆驗證的,技術分析派所尊崇的李佛摩,威廉歐尼爾等人,算是富翁吧?在香港,依靠基本分析而致富的人相對技術分析的,我相信不是一面倒的,至少很多Bloggers及我認識的朋友當中,依靠技術分析而又不斷累積可觀財富的人不少,當中有些更是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並用的人,而運用價值投資的朋友,也不是百分百精準,都有分析錯的時候。

以富翁論為價值投資抬轎,未必客觀,有很多富翁實際上是藉著創造價值而致富,而非投資價值,他們都是勇於冒險的企業家,比如開發智能電話的Steve Jobs,  佈局全球的工業家郭台銘等等…因為富翁天天吃麵包而認為麵包是世上最有價值的食物,似乎有欠邏輯。

技術分析者,雖多被稱為投機者,但與價值投資者之間並沒有互相針對的必要,畢竟股票交易的基本目的是獲利,而獲利可以有很多方法,沒有所謂的王道。價值投資法,很好,技術分析,也不錯,你可以因了解而分開,但無謂因誤解而踐踏對方。

2015/02/06

價量交易記錄 2015 (二月)

2014年現金總值:$327,423.09
一月份儲蓄:$3,000.00

上證指數、國企指數及X安碩A50中國走勢上均現疲態,近兩星期出現多次「一日反轉」,價量出現熊訊號。

2月6日
買入#67680 A中匯豐五甲熊E100,000股 @ $0.214,最小抵抗點為 $0.206。

2月10日
沽出 #67680 A中匯豐五甲熊E100,000股 @ $0.204。

2月26日
買入 69103 恆指匯豐五九牛J640,000股 @ $0.080,最小抵抗點為 $0.072。
買入 61328 中企渣打五十牛B360,000股 @ $0.137,最小抵抗點為 $0.126。
買入 0388 香港交易所 300股 @ $179.30,最小抵抗點為 $175.30。
買入 2823 X安碩A50中國 3,000股 @ $12.40,最小抵抗點為 $12.14。

3月3日
人行減息後市場沒反應
沽出 69103 恆指匯豐五九牛J640,000股 @ $0.080。
沽出 61328 中企渣打五十牛B360,000股 @ $0.126。
沽出 0388 香港交易所 300股 @ $179.30,最小抵抗點為 $178.70。
沽出 2823 X安碩A50中國 3,000股 @ $12.30。

待續...

2014/12/23

價量交易記錄2014(完)

總結本年記錄的一些數據:

記錄期:2014年1月2日 至 2013年12月22日,共354天 (包括公眾假期)
交易次數:65次
獲利交易:19次 (61%)
虧損交易:12次 (39%)

初始本金:$174,111.09
儲蓄:$36,000
2012-2014 總儲蓄:$129,000.00

2012獲利 (已扣除手續費):$24,879.80 (+43.73%)
2013獲利 (已扣除手續費):$56,231.29 (+47.70%)
2014獲利 (已扣除手續費):$112,612.00 (+53.60%)

2014同期恆指升幅:+0.05%
2014同期道指升幅:+8.33%
2014同期納指升幅:+14.48%
(資料:GOOGLE 財經)

現值:$327,423.09 (三年績效 +150.17%)

2014年,雖然獲利率比往年略高,當中70%是來自牛熊證的操作,我沒有因此而自我感覺良好,也沒有什麼心得值得分享,我反而有點挫敗感,這一年自己非常懶散,沒放太多時間留意市場,自問今年的績效有不少的運氣成份。

這令我回想到做記錄的目的,相信很多人都有做記錄的習慣,但往往所重視的部分是績效,或者是相對大市的表現,也有些人是抱著希望得到別人讚賞的目的。但如果重新再檢視記錄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獲利的是虧損的還是平手的,你可能是發現另一種反思,這種反思並非技術上的,而是心態上的,技術是可以磨練的,但心態卻不容易,心態通知來自人的感悟,人的所感所悟是來自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及經歷所累積,但由於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比較繁忙,加上資訊接收量的暴漲,思緒通常都會比較亂,要真正了解你所感悟的並不容易,而回顧記錄能檢視自己心態的變動,只要誠實地檢視及批評自我,從而調整心態 (無論是失敗的還是成功的),每個人都會進步,這也是要長期保持心態上的積極性較具體及有效的方法。

2014/12/08

價量交易記錄 2014 (十二月)

11月總結:
本年績效暫為 36.40%
現金 $288,268.90 (100%)

12月5日更新
買入 #61616 恒指法巴五六牛B 500,000 股 @ $0.113,最小抵抗點為 23,730。
買入 #2883 中海油田服務 4,000 股 @ $13.66,最小抵抗點為 $13.14。

12月9日更新
沽出 #61616 恒指法巴五六牛B 500,000 股 @ $0.099。
沽出 #2883 中海油田服務 4,000 股 @ $13.12。

12月10日更新
買入 #64938 恒指法巴五三熊E 500,000 股 @ $0.100,最小抵抗點為 23,650。

12月11日更新
沽出 #64938 恒指法巴五三熊E 500,000 股 @ $0.129。

12月12日更新
補回 #64938 恒指法巴五三熊E 500,000 股 @ $0.115,最小抵抗點下調至 23,570。

12月16日更新
沽出 #64938 恒指法巴五三熊E 500,000 股 @ $0.180。

待續。

2014/11/10

價量交易記錄 2014 (十一月)

10月總結:
持股如下:
#1928 金沙中國 1,200股 @ $43.75。
#1668 華南城 20,000股 @ $3.68。
#61667 恆指法巴五六牛Z @ 500,000 股 @ $0.091。

11月10日更新
沽出 #61667 恆指法巴五六牛Z @ 500,000 股 @ $0.100。
現金 $145,285.17 (52.42%)
本年績效暫為 33.07%

11月14日更新
買入 #61616 恒指法巴五六牛B@ 500,000 股 @ $0.115,最小抵抗點為恆指 23,730。

12月3日更新:
11月17日 沽出 #1928 金沙中國 1,200股 @ $47.60 (出現一日反轉)。
11月25日 沽出 #1668 華南城 20,000股 @ $4.09 (出現一日反轉)。
11月27日沽出 #61616 恒指法巴五六牛B@ 500,000 股 @ $0.119 (出現一日反轉)。

2014/10/20

市況雜談_20141020

近兩個月全球股市走勢轉差,近年處於上落市的港股自不能幸免,而近年處於上升趨勢的歐美日市場,很多分析師紛紛牽起牛熊市的爭論,我對此做了兩點分析。

從慣性波動得出的最小抵抗點:
美國道指 16,568.40點
英國富時100指數 6,578.17點
法國CAC指數 4,249.39點 (已於7月結束了其上升趨勢)
德國DAX指數 9,406.33點
日經平均指數 15,607.45點

現時歐日指數的收市價與最小抵抗點相距不少,如果本月這些指數不能收於最小抵抗點之上,我認為其上升趨勢已經結束。

從指數成份股平均PE看 (資料來源CNN MONEY):
美國道指 16.3倍PE
英國富時100指數 27倍PE
法國CAC指數 23.1倍PE
德國DAX指數 20倍PE
日經平均指數 沒有提供

可見歐美股市的PE並不低,而今明兩年的盈利增長又能否支持這個估值?值得FA作手們研究一下,而我則認為這個可能性不高。

然而,即使上升趨勢結束並非表示下降趨勢會隨即展開,一般來說還要觀察兩個月左右才能確定是否進入下降趨勢,現在為熊市下定論是言之尚早。

說回港股,雖然恆指回調不少,但二三線股並沒有劇烈的洗倉潮,強勢股仍然能站穩於最小抵抗點之上,當中鐵路相關股票更是一支獨秀。不過恆指價量系統則出現了罕見的現象,日走勢出現了牛訊號而週走勢則出現了熊訊號,兩個訊號的止蝕位分別是 22,730 及 23,390,基於還市況是比較波動,而市場的不確定性亦沒有明顯減少跡象,在未有效突破任何一方止蝕位之前,暫時還是觀望態度比較好,但我現時的感覺是偏熊的。

自從跟據交易系統做買賣後,對FA的依賴已大幅減少,而最近因拜讀止凡兄的BLOG而對「散戶式價值投資」提起興趣,便重讀以前買下有關基本分析的書籍,再而對一些恆指成份股做了些財務報表的初步分析,而有部份分析結果令我有點震驚,比如內銀股,在高盈利的背後卻出現現金流問題,反而本地銀行例如匯控及恆生,近5年的現金流是非常健康,而且是自2008金融海潚後續步改善,這似乎解釋到內銀股的低PB並非錯價,而是反映了公司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我發現中國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嚴重的現金流問題,我不知道我這樣理解是否以偏蓋全,我嘗試在此比較匯控、恆生、工行及建行財務報表的數字,希望有高手能指教一下。

上表可以看到近5年各銀行的數字,多年來各銀行都保持著有盈利及派息,當中恆生、工行及建行的純利率是相當高,而它們的每股盈利亦是每年增長,09年跟13年相比增長率是約一倍,表示公司有很好的獲利能力,然而,當一間公司盈利不斷增長,正常來說現金流情況應該相應地不斷改善,但奇怪的是,工行及建行的自由現金流幾乎持續惡化,相反匯控及恆生的每股自由現金流一直都處於穩定的水平,五年自由現金流的總和與五年總派息看起來也相對合理,工行及建行的經營現金長期不足卻每年派高息,現金流問題一直依賴融資去解決,似乎是不合理,而多年盈利又是否將未收回貸款提前計算在內?有時間會研究一下。我找過很多分析內銀的文章卻沒有解釋到這個現象,希望有人可以指教一下。

除了內銀股,其他行業都有類似情況,這表示中國的經濟一直依靠一個高槓桿但低效率的模式營運著,如果中國經濟問題處理不好,後果似乎無法想像,亦增加了我對指數偏熊的感覺。

2014/10/03

價量交易記錄 2014 (十月)

9月總結:
持股如下:
#0874 白雲山 4,000股 @ $28.20,最小抵抗點為$25.75。
#0712 卡姆丹克太陽能 20,000股 @ $1.48,最小抵抗點為$1.39。
#1928 金沙中國 1,200股 @ $43.75,最小抵抗點為$40.00。
#1668 華南城 20,200股 @ $3.68,最小抵抗點為$3.42。

現金:$1,639.28 (0.64%)
本年績效暫為 26.69%

10月3日更新:
增持現金,開市後會考慮沽出部份持股。

沽出 #0874 白雲山 4,000股 @ $26.60。
沽出 #0712 卡姆丹克太陽能 20,000股 @ $1.39。
現金 $138,127.56 (53.49%)

10月31日更新:
買入 61667 恆指法巴五六牛Z @ 500,000 股 @ $0.091,最小抵抗點為恆指23,640。

2014/09/06

價量交易記錄 2014 (九月)

現金:$267,716.24 (100%)
本年績效暫為 32.76%

八月恆指表現反覆,上週熊勢初現,週四更出現疑似「一週反轉」的形態,我建立了熊證部位,惟週五成交量比預期略低,熊訊號最終未能確立,因此當日我撤出了所有熊證部位。

本週恆指破六年新高,日走勢及週走勢抵抗點分別提升至約24,975點及24,865點,港股牛氣非常,價量互動明顯,週走勢出現向上反轉型態,上升趨勢持續的機會甚高。

我暫時只會集中指數及牛熊證交易,因分析方面比較有效省時,能多抽點時間陪兒子及家人,這也是最近數月我沒有太多持股的原因,交易的機會永遠存在,但兒子成長得很快,不想錯過每個階段時刻。

9月10日更新

買入 #0874 白雲山 2,000股 @ $28.20,最小抵抗點為$25.75。
買入 #0712 卡姆丹克太陽能 20,000股 @ $1.48,最小抵抗點為$1.41。

9月15日更新
前週恆指破六年新高,但上週卻跌穿了日走勢及週走勢抵抗點分別提升至約24,975點及24,865點,正式結束了數月的上升趨勢。#0874 白雲山 與 #0712 卡姆丹克太陽能走勢仍強,繼續持有,並等待加碼機會。

9月19日更新
買入 #1928 金沙中國 1,200股 @ $43.75,最小抵抗點為$40.00。
加碼 #0874 白雲山 2,000股 @ $26.40,最小抵抗點維持$25.75。

9月24日更新
買入 #1668 華南城 20,200股 @ $3.68,最小抵抗點為$3.42。

待續...

2014/08/07

價量交易記錄 2014 (八月)

現金:$213,436.89 (82%)
本年績效暫為 33.45% (賬面值)

持股如下:
#0315 數碼通 2,000股 @ $11.22,最小抵抗點暫為恆指 $10.28。
#0811 新華文軒 4,000股 @ $6.06,最小抵抗點暫為 $6.16。

自七月下旬恆指受強勁資金流帶動,升穿24000點多年阻力,並相繼出現日及週價量互動,在檢視系統性與關鍵性的數據後,前週五我決定建立較大的牛證部位,並於上週期結當日上午暫時獲利離場。

事實上,日走勢及週走勢系統並未發出沽出訊號,然而,我選擇暫時離場的原因主要有幾點:

1. 過去恆指經過連續多日的抽高後,短期內回調的機會將大幅提高;
2. 期結當日走勢反轉的機會一般都較高;
3. 近期恆指每次向上突破200點後都會有一段短暫的整固時間,但期結當日卻一口氣由24500點上升400點至24900點,一反常態,加強了我對走勢反轉的介心。

8月12日更新
買入#1371 華彩控股 60,000股@$0.65,最小抵抗點暫為$0.64。

8月18日更新
開市後沽出#0811 新華文軒 4,000股 @ $6.15。
#1371 華彩控股最小抵抗點提升至為$0.67。

8月28日更新
沽出#1371 華彩控股 60,000股@$0.67。
沽出#0315 數碼通 2,000股 @ $11.50。
買入 #69518 恆指熊證 500,000股 @ $0.134。

8月29日更新
「一週反轉」似乎未能形成,沽出熊證。
沽出 #69518 恆指熊證 500,000股 @ $0.135。





2014/06/28

價量交易記錄 2014 (七月)

先貼半年結的記錄。


記錄期:2014年1月1日 至 2014年6月30日
交易次數:34次
獲利次數:8次 (勝率 50%)
止蝕次數:8次

初始本金:$174,111.09
儲蓄投入:$18,000.00
2012-2014 資金總投入:$111,000.00
本年獲利 (已扣除手續費):$27,320.08 (+14.22%)
總獲利 (已扣除手續費):$108,431.17 (+97.69%)
現值:$224,131.17
2014同期恆指升幅:-0.23%
2014同期道指升幅:+1.95%
2014同期納指升幅:+6.11%

2014上半年中港股市仍舊處於上落市格局,相反歐美股市創新高,加上中港政治經濟的不明朗因素,令不少投資者紛紛轉向歐美市場,有好友叫我開個美股戶口試試,雖然我沒有參與美股市場,卻不時協助好友觀察某幾支美股走勢,以建議其進退的部位,但我暫時還未有參與其中的打算,原因主要有兩個:

1. 自6月開始我的工作地點轉到離家稍遠的東涌,車程需要大概一小時多,加上工作量及要求比以前提升了不少,我需要投入更多精神去處理工作事宜,因此這兩個月我比以前更早上床入睡,亦很少有空留意港股,在不影響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只好暫時放下交易的機會;

2. 兒子出生後雖然帶來不少的歡樂氣氛,但在家庭方面投入的時間相比以前真的大了不少,例如現在星期六日幾乎都要到外父及家父家渡過,分析股市的時間大概能排到星期日晚上,如在有限空間參與時差不一樣的美股,我的績效可以預期會事倍功半。

說回港股,恆指自本年二月出現價量互動後,走勢不斷走強,惟未曾擺脫上落市格局,但這星期隨著資金不斷流入,成交擴大,並收於24000點以上,觸發牛熊證系統發出牛證買入訊號,或者好像林少陽所說,單邊升市正在進行中。

本週交易;
買入 67518 恆指牛證 100萬股 @ $0.086,最小抵抗點暫為恆指 23,850。
買入 0315 數碼通 2,000股 @ $11.22,最小抵抗點暫為恆指 $10.28。
買入 0811 新華文軒 4,000股 @ $6.06,最小抵抗點暫為恆指 $5.86。

7月30日更新
沽出 67518 恆指牛證 100萬股 @ $0.128。

待續....


2014/06/10

價量交易記錄 2014 (六月)

現金:$78,706.13 (35%)
本年績效暫為 18.94% (賬面值)

沽出 #0382 威靈控股 20,000股 @ $2.46,虧損5.23%。

持股如下:
#1184 時捷 20,000股 @ $2.66,最小抵抗點暫為$2.83。
#2618 TCL通訊 5,000股 @ $8.18,最小抵抗點暫為$8.80。
#1688 華南城 10,000股 @ $3.76,最小抵抗點暫為$3.59。

轉了工作環境,暫時只能在晚上更新。

6月23日更新
沽出 #1184 時捷 20,000股 @ $2.86
沽出 #1688 華南城 10,000股 @ $3.71
沽出 #2618 TCL通訊 5,000股 @ $9.10
買入 #69484 熊證 50,000股 @ $0.142,最小抵抗點暫為 $0.114。

6月27日更新
沽出 #69484 熊證 50,000股 @ $0.115。

2014/05/15

量化投資 (QUANTITATIVE INVESTING)

自從在2011年開始開發交易系統後,我內心不住有著一個疑問,我所用的法則是否屬於技術分析一門?我沒有用平均線、沒有用RSI等技術指標、也沒有用圖表;我用的是跟據股價及成交量做的慨率測試、一些簡單的統計及數學模型、風險評估等等去決定交易,在不久前,我在港股博奕系統的聊天室問了相同的問題,但還是沒有答案。

但最近,我從一本書及一個人找到答案,那本書叫「HOW TO MEASURE ANYTHING」,中文版叫「如何衡量萬事萬物」,是一本有關如何利用符合經濟效益的衡量方式去降低決策風險、排除不確定性的書籍,雖然不能將此書納入財經書籍,但這本書強化了我對「不確定性」與「風險」的理解及貫通了一些我在思考交易法則所遇到的難題。至於那個人叫 西蒙斯 JAMES SIMONS,曾經是一位數學家,現在是一位私人對沖基金的合夥人,有一本出版了很久的書叫「戰勝畢菲特的隱世股神」(但我沒有看過),所說的人就是西蒙斯,西蒙斯可說是量化投資的表表者,其對沖基金「大獎章基金」的年均複合增長達40%,遠遠超越畢菲特的28%,以及彼得林區及索羅斯的30%。

所謂「量化投資」,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數學模型去進行交易決策,為複雜的市場動向定義出合理的指標,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在於驅除個人對於市場的主觀情緒,將交易者的判斷偏差減到最低,無論是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一般人往往無法擺脫個人的主觀情緒比如過度樂觀或悲觀,又比如對圖表的理解等等,並大大增加判斷錯誤的機會,而「量化投資」則利用更科學更理性的方法去排除這些主觀情緒所做成的偏差,並建構出一個比較客觀的指標,以幫助交易者作出決定。

但必須明白「量化投資」與「機械式操作」是兩件事,「機械式操作」可以是主觀操作,比如 RSI跌至30就買入,升至70就沽出,這個模式是可以沒有任何理論支撐的,而「量化投資」則透過均值模型、獲利/止蝕定價模型、資金/風險管理模型、慨率/績效評估模型等等來支撐交易者的投資理論或決定,交易者會先檢視這些模型才去決定買賣,而「機械式操作」一般人都只是浮於「不要問只要信」的交易模式,也往往因連續虧損而打擊心理與績效。

而我運用的或者只是較初階的量化投資方法,現時大部份世界級的量化投資交易者都是以超頻交易去獲利,這需要利用程式、較高階的電腦配置與及更宏大的資訊量才能實踐,對一般散戶而言是比較高門檻的。


待續....

2014/05/13

價量交易記錄 2014 (五月)

買入 #0382 威靈控股 20,000股 @ $2.57,最小抵抗點暫為$2.48。

買入原因:
1. 股價突破近5年高位,
2. 盈利創5年新高,
3. 派息持續增加,公司財政方面應該不錯,
4. 負債比率不斷改善,正現金股。

5月16日更新:
買入 #1184 時捷 10,000股 @ $5.32,最小抵抗點暫為$4.80。

5月19日更新:
組合加入牛熊證買賣,牛/熊證 各投入本金$10,000元。
應一位好朋友的要求,將現網名改為舊網名「帆海」。

5月28日更新:
買入 #2618 TCL通訊 5,000股 @ $8.18,最小抵抗點暫為$7.95。

5月30日更新:
買入 #1688 華南城 10,000股 @ $3.76,最小抵抗點暫為$3.48。

初探指數系統與牛熊證交易法則(下)

上一次發文已經是上年九月,交易系統與心得亦有些修正。

新的交易系統回測年期,由2001年到2013年。
5萬為本金,50萬為投入資金上限。
牛系統槓桿提升至18倍,熊系統為20倍。
牛系統交易次數大幅減少為45次,熊系統為40次。
牛系統勝算由42%上升至68%,熊系統為50%。
牛系統績效為307倍,熊系統為241倍。
重要的是,無論在2001年到2013那一年開始交易,每一年牛系統及熊系統都能獲利。比如2013年才開始交易,牛系統績效為4倍,熊系統為3倍。

在改善牛熊證交易系統時,引證了恆指的走勢尤其在這幾年是非常明顯,即使指數或部份藍籌處於上落市並窄幅橫行,但加上槓桿的話績效卻不遜於買入強勢領先股。

繼續探討研究上所得:

3. 個股法則可能並不適用 - 沒有涉及槓桿的個股交易法則通常能接受較大的波動,跟交易牛熊證有很大的分別,比如個股交易的賣出法則為買入點的95%,若用於10倍槓桿的交易則變成50%的虧損,因此利用「慣性波動」交易牛熊證有可能引發重大虧損。而其他常用的法則比如穿越平均線、姊妹股(指數)等,大都是較遲緩或無相關的法則。

型態學及RSI會有些幫助,但必須配合多幾種指標配合,只要是簡單易懂的指標就可以了,例如「帶量一週反轉」(週走勢)是一個不錯的進場/離場指標。每種指標必須經過3年以上的回測,如果沒有信心,就別下注,觀察多一段時間再決定。

4. 牛熊證街貨量並不經常可靠 - 很多人會視牛熊證街貨量為交易的決定性指標,但我認為這種方法並不是經常有效,當你以100點區間來看牛熊證比例時,會有一種「單邊走勢」錯覺,感覺劵商「有大食大」,但當你放大至300-500點區間,會發現牛熊證比例經常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牛熊均大,不再看似那麼單邊。

5. 風險並不是槓桿 - 對很多人來說牛熊證的風險可能是槓桿,但其實跟買入股票一樣,風險在於不確定性而非槓桿,槓桿只是把不確定性的分子擴大,而非風險所在。只要能建構出一個較高勝率的交易系統,以及檢視每次交易期間的波動區域,就可以擴大交易槓桿至一個「均衡點」,「均衡點」的意義在於能將績效優化 (虧損最小化與獲利最大化),所以槓桿跟勝率及慣性波動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當然這個「均衡點」是需要花時間計算及總結出來。

6. 永遠不要感到「夠了」 - 在上年9月時,我研發了一個勝率達42%的牛系統,槓桿為10倍,其交易次數為136次,沒資金限制的績效為3,277倍,現時我的牛系統勝算為68%,槓桿為18倍,交易次數為45次,沒資金限制的績效為29,103,139倍。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是基於一份對改善交易系統歇而不捨的追求,儘管過程會有困頓的時候,會有悶倦的時候,也不應該感到「夠了」,如果MICROSOFT跟大眾說未來10年也不會對其下產品進行更新及改善,可能不到10年我們不再也聽不到MICROSOFT這間公司的名字。如果你有一套運用於衍生工具的交易法則,我建議定期(比如三個月)重新檢視一次,說不定會發現可改善的地方,就如定期做身體檢查一樣。

我的牛熊證分享暫此擱筆,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在短短九年的交易經驗當中,我還是最近兩年才開始正面研究衍生工具交易系統與法則,因為衍生工具的交易更需要經驗、理性以及心態上的調整,如果是初入股海的朋友,我不建議投入任何衍生工具的交易當中,如果是有一定交易經驗的朋友,我建議開始時不要投入太多資金,畢竟有一定槓桿,有一個一定勝算的系統或法則,在牛熊證的長期交易中已可持盈保泰,相反,連連虧損只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