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包含「風險管理」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風險管理」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4/05/13

初探指數系統與牛熊證交易法則(下)

上一次發文已經是上年九月,交易系統與心得亦有些修正。

新的交易系統回測年期,由2001年到2013年。
5萬為本金,50萬為投入資金上限。
牛系統槓桿提升至18倍,熊系統為20倍。
牛系統交易次數大幅減少為45次,熊系統為40次。
牛系統勝算由42%上升至68%,熊系統為50%。
牛系統績效為307倍,熊系統為241倍。
重要的是,無論在2001年到2013那一年開始交易,每一年牛系統及熊系統都能獲利。比如2013年才開始交易,牛系統績效為4倍,熊系統為3倍。

在改善牛熊證交易系統時,引證了恆指的走勢尤其在這幾年是非常明顯,即使指數或部份藍籌處於上落市並窄幅橫行,但加上槓桿的話績效卻不遜於買入強勢領先股。

繼續探討研究上所得:

3. 個股法則可能並不適用 - 沒有涉及槓桿的個股交易法則通常能接受較大的波動,跟交易牛熊證有很大的分別,比如個股交易的賣出法則為買入點的95%,若用於10倍槓桿的交易則變成50%的虧損,因此利用「慣性波動」交易牛熊證有可能引發重大虧損。而其他常用的法則比如穿越平均線、姊妹股(指數)等,大都是較遲緩或無相關的法則。

型態學及RSI會有些幫助,但必須配合多幾種指標配合,只要是簡單易懂的指標就可以了,例如「帶量一週反轉」(週走勢)是一個不錯的進場/離場指標。每種指標必須經過3年以上的回測,如果沒有信心,就別下注,觀察多一段時間再決定。

4. 牛熊證街貨量並不經常可靠 - 很多人會視牛熊證街貨量為交易的決定性指標,但我認為這種方法並不是經常有效,當你以100點區間來看牛熊證比例時,會有一種「單邊走勢」錯覺,感覺劵商「有大食大」,但當你放大至300-500點區間,會發現牛熊證比例經常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牛熊均大,不再看似那麼單邊。

5. 風險並不是槓桿 - 對很多人來說牛熊證的風險可能是槓桿,但其實跟買入股票一樣,風險在於不確定性而非槓桿,槓桿只是把不確定性的分子擴大,而非風險所在。只要能建構出一個較高勝率的交易系統,以及檢視每次交易期間的波動區域,就可以擴大交易槓桿至一個「均衡點」,「均衡點」的意義在於能將績效優化 (虧損最小化與獲利最大化),所以槓桿跟勝率及慣性波動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當然這個「均衡點」是需要花時間計算及總結出來。

6. 永遠不要感到「夠了」 - 在上年9月時,我研發了一個勝率達42%的牛系統,槓桿為10倍,其交易次數為136次,沒資金限制的績效為3,277倍,現時我的牛系統勝算為68%,槓桿為18倍,交易次數為45次,沒資金限制的績效為29,103,139倍。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是基於一份對改善交易系統歇而不捨的追求,儘管過程會有困頓的時候,會有悶倦的時候,也不應該感到「夠了」,如果MICROSOFT跟大眾說未來10年也不會對其下產品進行更新及改善,可能不到10年我們不再也聽不到MICROSOFT這間公司的名字。如果你有一套運用於衍生工具的交易法則,我建議定期(比如三個月)重新檢視一次,說不定會發現可改善的地方,就如定期做身體檢查一樣。

我的牛熊證分享暫此擱筆,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在短短九年的交易經驗當中,我還是最近兩年才開始正面研究衍生工具交易系統與法則,因為衍生工具的交易更需要經驗、理性以及心態上的調整,如果是初入股海的朋友,我不建議投入任何衍生工具的交易當中,如果是有一定交易經驗的朋友,我建議開始時不要投入太多資金,畢竟有一定槓桿,有一個一定勝算的系統或法則,在牛熊證的長期交易中已可持盈保泰,相反,連連虧損只會得不償失。

2013/07/19

在那個市場都一樣

最近有些朋友就某些報導或文章,看淡中港股市欲轉投美股,問我有什麼看法。

我表示不反對投資美股,但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若果你沒辦法在港股中獲利,最終會否在美股市場中得到同一樣的結果?

情況就如一個人在港無法就業或一展所長,是否就能在另一個地方隨心所欲?

就我觀察所得,大部份股票作手失意港股的主要原因並非交易技巧不足,亦非市場訊息貧缺或驟然波動,事實上港股的趨勢大部份時間是十分明確,即使處於下跌趨勢,還是有很多機會做空或停損/利離場,甚至乎是加碼或換馬機會。

包括我,大部份股票作手作出錯誤的交易決定主要是源於對前景或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及無力感。

這種無力感會驅使我們在不當的時點買入及賣出,而恐懼會令我們執著於一些可能毫無意義的東西,「自我確定」那些不確定性,比如將中國現時鬧錢荒等於經濟2013硬著陸,將新興市場資金回流美國等於2014大牛三,這無疑把前景過份肯定,阻礙自己對市場變化的觸覺。事實上這種由對未來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令不少香港人錯過了買樓的機會。

牛熊更替不斷,如果在港股交易不順,而立心想到美股一展拳腳的人,似乎是將問題歸咎於外在環境,這樣很容易在美股市場犯下相同的錯誤,很多股票作手都是重視表象因素而忽略內在因素,當中包括對市場訊息過份敏感,對股神過份祟拜,對交易書籍的方法過份堅信等等,對於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我不認為大部份股票作手是一竅不通,但對於其原理上的解讀似乎還未相當結實,就比如對於一位電子技工要複製一台智能手機可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開發一台智能手機欲舉步艱難,因為他並不理解當中的軟硬件配置原理。

因此,不理解原理或原理上的錯誤解讀往往成為股票作手的致命傷,比如在拳擊檑台上,每位拳手都是修習同一樣的拳法及大同小異的技巧,但要勝出關鍵往往都是在策略上,每一位長勝將軍都有一套貫徹始終,外內聯動的技擊哲學,如果單純以為學會截拳道的人就等於能跟李小龍打成平手?似乎是很天真很傻。

很少股票作手會從內在因素考量使用技巧的原則,及對交易策略作出檢討,比如每次 RSI 跌至 30 都去搏的話,觸礁的機會依然很高,並非這個技巧沒有用,即使有60%機會能賺錢,你依然會因為40%的失敗率而產生恐懼及無力感,應入市(出場)時放棄入市(出場)及入市(出場)後依然感覺不安,因為你沒有考慮到面對連續虧損的可能性及心理狀況,你更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冒這個40%的險。高勝率沒錯是有點幫助,但若不能與你的心理同步,實戰時績效可能比勝率只有30%的股票作手還要低。

簡單來說,信念不足,缺乏交易策略,所謂技巧也會隨之而崩潰,股票作手必須考量最乎合自己的交易法則,而非市場。

我不反對投資美股,但對我來說,有了進退策略,在那個市場都一樣。

2012/12/18

淺談風險管理(七)淺談一股獨嬴(中)

上回概說了一股獨嬴的起始買點、加碼點的操作與風險,今次談賣出點。

大部份股票作手擬定賣出點的方法是較為滯後,基本分析偏好者主要依靠業績報表,技術分析取向者則依賴價格型態(例如頭肩頂、島形頂、跌穿50天平均線等等...),這些訊號一般都是確立於正確賣點出現後一至六個月的時間,無論是升勢還是跌勢,一至六個月的股價變化可以相距千里之遙,對於一股獨嬴而言,無疑是個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我主要的判斷工具是「一日反轉」與「慣性波動」,已經解說過所以在此不談了,雖然此兩種方法能助我於兩天至兩星期內確立賣點,但我不鼓勵大家執著於我用的方法,每個人都應該使用能配合自己操作方式的法則,但對於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要有效地將不確定性化為風險,我的建議是必須擬定短時間內能確定賣點的法則。

另外,與起始買點及加碼點不同的是,成交量對賣出點的意義並不是很重要。

雖然股價見頂前後三個月的成交量通常會很大,但這個現象極其量只是一個警號,並沒有指標性,尤其對於散戶而言,幾乎沒有人能判斷這是否真實的倒貨量,如果你因巨大成交量而過早沽出,可能會錯過股價見頂前的颷漲走勢,並錯失20-40%的獲利。

大部份股票作手會在股價高漲時會抱有亢奮的情緒,這種亢奮的情緒一般會維持一至三個月,並降低他們的賣出意欲,即使股價已由高位下跌10-20%,他們往往是無動於衷,甚至大量買進,若干月後當他們開始質疑股價見頂,通常又會出現一波強勁的反彈,再次打擊他們的賣出意欲,但隨著股價大幅調整,他們如夢初醒,才會出現真正的倒貨量。

在整個下跌趨勢期間,成交量會變得鬆散且雜亂,對於交易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價是倒著跌的,價格反變成了重要的沽出指標。

「買入看價量、賣出只看價」對控制一股獨嬴的風險而言會有較大的優勢,主張一股獨嬴的股票作手幾乎都是希望短期內捕捉一個可觀的上升趨勢而獲利,進取的交易需要更為精準的操作法則與風險控制。

如果大家有玩過經典格鬥遊戲「STREET FIGHTERS」或「KING OF FIGHTERS」,或會明白大多數必殺技或超必殺技都會曝露極大的破綻,若然打空了,你很容易萬劫不復,所以一般玩家為了讓必殺技或超必殺技一擊即中,都會花時間苦練「連續技」(意思是透過一連串指令讓必殺技或超必殺技的命中率大大提高)及「進退策略」,務求於限時內KO對手,一股獨嬴的策略有點像玩格鬥遊戲,「連續技」的起手就如起始買點,之後的一連串指令就如加碼點,必殺技作結就如賣出點,而「進退策略」就如當交易後發現走勢不對板時,趁未破綻大露時抽身離開,又或者如何運用戰略去誘發「連續技」等。

就每個遊戲角色的特質不同,會有不同的「連續技」及「進退策略」,所以尋找適合自己使用的角色(交易法則)也是非常重要。

下回待續。

2012/12/11

淺談風險管理(七)淺談一股獨嬴(上)

這個話題已經冷落了一段日子,其實是未寫完的,今天再談一點。

很多人喜歡把所有資金都押在同一支股票上,但大部份有經驗的股票作手都不鼓勵這種做法,對我來說,交易的領域沒有絕對,也沒有對錯,每種做法都有利弊,關鍵是策略,而一股獨嬴的策略集中於如何處理其風險與不確定性。

控制一股獨嬴的風險主要是起始買點、加碼點與賣出點的配合,起始買點非常重要,幾乎都出現於上升趨勢未成之時,成交異動會為你提供這個買點的線索,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結實的起始買點並不會出現於下跌趨勢的末端,雖然下跌趨勢末端通常會有一波強勁的反彈(例如2008年11月初、2011年10月初),但這並不是一股獨嬴的正確時機,在未確定下跌趨勢結束之前,沒有必要冒這個險。

而起始買點的重要性在於,在未來數天的走勢中告訴你獲利的機會有多高(同樣適用於週走勢或月走勢),一個正確的起始買點通常在買入後數天已有獲利,上下波動亦通常不會超過5%,起始買點是結合「時間、價格、成交量」因素的綜合性關鍵點,對於不能掌握起始買點的股票作手,一股獨嬴的不確定性會大大提高,亦不建議採用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還是乖乖用個股組合分散一點不確定性吧。

至於加碼點,它是風險控制的一部份,尤其對於一股獨嬴的策略而言,不要一開始在起始買點買太多或買盡,沒有人知道走勢會否突然結束,你所承受的風險有時候會超越意料之外,只要有良好的交易法則,一股獨嬴通常都會比個股組合獲利較高,所以反而必須限制虧損的幅度為先。

股票作手一般會採用高追及低吸兩種加碼方法,只是大部份股票作手都是「高追不看量」及「低吸不看價」,沒有量的升幅多是虛無的,是市場交易者的剎那情緒所帶動,過份投機的交易無法建構出扎實的買點,利用價量互動所產生的加碼點陷阱成本很重,代價也很高,沒有人會砍自己的身體去證明刀很鋒利吧?因此價量加碼點的買入風險往往是較低。

若於股票調整時加碼,要注意的是該調整是否自然有序,很多時候當股票由最高位向下調整10-15%,已經代表該次上升趨勢已告一段落,此時你要做的反而是沽出,而非加碼,這是很多股票作手沒注意的事情,而我通常會利用「最小抵制點」作為調整加碼點的參考,並待股價由「最小抵制點」反彈時才會加碼。

我個人偏好價量加碼點多於調整加碼點,雖然調整加碼點的潛在回報可能會較高,但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必須以降低不確定性為優先考慮,有量的加碼點往往能制造一個檢視走勢的援沖區,當大量股票作手持有該股,即使股價已處於走勢頂部,通常都會有一段橫行走勢,此橫行走勢(援沖區)可以為你提供寬廣的沽出機會,相反調整時交投擠湧,未必有利於一股獨嬴的持股量。

由於絕大多數上升趨勢都不超過50%,不要在起始買點的40%以上加碼,而且盡量在首五個加碼點進行,首五個加碼點的價量互動通常都比較結實,隨著走勢變老,價量會變得鬆散,亦會較走勢起始波動,大大影響交易的心理質素,心態決定境界,一股獨嬴的持股壓力與組合往往不能相提並論(虧損資金1%與虧損資金的20%的1%之比已相差5倍),控制風險的要求會比較高。

下回待續。

2012/06/21

淺談風險管理(六)

將「不確定性」轉變成「風險」的方法有很多,最廣為人知亦是最容易被股票作手忽視的,非「止蝕/ 賺」莫屬。

止蝕/ 賺之所以舉之甚難,是因為它本質上是否定任何分析方法的一種手段。

事實上,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都不能解釋為何 #1211 比亞迪 由8元上升至86元,再由86元下跌至10元,所謂 PE、PB、ROE、EPS、RSI、MACD、SMA等指標,只是倒序式推理的結果。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以過去某種微妙的規律,來作為推理股票價值或走勢的一種手法,簡單一點說,憑藉過去肆意預測將來。

近年股票作手虧損的兩個主要原因,是思想上的「以靜制動」與「主客謬誤」。

市場永遠是動態的,人們理解基本面資訊的步伐亦永遠趕不上市場的變化,就連上市公司本身都不能即時理解其業務上的轉變,何況是股票作手們。一個勢頭當中包含了很多元素,主要有經濟、政治、資金、供求、民生、氣候、地理等等,沒有人可以囊括每一種元素範疇,很多時侯,當業內人仕或股票作手還以為是勢頭調整時,市場已變成反轉行情了。

若果股票作手以「靜態的資訊」面對「動態的市場」,跟閉門造車沒有兩樣,最後你會發現市場總是跟你的資訊背馳。

技術分析比基本分析或許會更貼近市場,然而利用技術分析大幅獲利的人並不多,股票交易的零和性是一種博奕,若要將大多數人(包括所謂專家)的錢轉移到少數人身上,智取的人會利用或制定某種微妙的規律,去令其他人初嚐甜頭,然後吃盡苦頭。大家常提及的黃金比率、RSI、MACD、保力加通道、波浪理論、支持位,往往都是數字遊戲,雖有一點命中率,但更多的不確定性在裡頭,例如大家都經歷過的支持位,原來是多麼不堪一擊。

而基本分析比技術分析更令人神往的原因,是「盲點性」,每個人都有其盲點,而將其不為知的部份變成一份說得頭頭是道出神入化的論說,的確令人鼓舞,暗嘆「又學到野喇」,但客觀地看,這些論說的命中率都不高,甚至與市場背馳,到頭來錢沒賺到,只剩下論說背後我們讚嘆的探索精神。很多人不明白,大部份人或機構所認同的論說,並不為市場所認同。

大家必須明白,是市場肯定了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而非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肯定了市場,市場永遠是主場,別將主客調亂。

說了這麼多,並非否定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事實上我也會利用這些方法作為交易參考,我想說明的是,當大部份人利用這些指標作預測股票走勢,往往會變得主觀,抽離不能,當你計算到 #1211 比亞迪 的合理值是100元時,即使它由86元跌至$50元,你也不容易放手;當它由28元跌到至25元時,你用技術指標分析它的支持位是25元,可惜跌穿25元後短短兩天已跌至20元,令你沒有及時獲利。

市場與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並沒有所謂因果關係,市場有自己的步伐,而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背後都是千瘡百孔,難以涵蓋市場所有的不確定性,當中的分析理論極其量只是令我們更了解市場的步伐,從而制定某種交易法則,當法則失效時,拋掉你的分析理論,執行止蝕/ 賺吧。

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當你限制虧損幅度,不確定性就會變成風險,你的虧損幅度越少,你能捲土重來的機會會越高,對於一般人來說,虧損25%已是風險極限,虧損25%的風險彌補是33.33%,表面上是蝕了1/4但要賺回1/3才能擺平,補充一點,典型飈升股亦要兩至三月才能站穩此升幅,要賺回此率並不容易,時間亦是一個重要因素。

最後簡單做了一個虧損與風險比率表格作參考。

虧損幅度
風險比率
-5.00% 5.26%
-10.00% 11.11%
-15.00% 17.65%
-20.00% 25.00%
-25.00% 33.33%
-30.00% 42.86%
-35.00% 53.85%
-40.00% 66.67%
-45.00% 81.82%
-50.00% 100.00%
-55.00% 122.22%
-60.00% 150.00%
-65.00% 185.71%
-70.00% 233.33%
-75.00% 300.00%
-80.00% 400.00%
-85.00% 566.67%
-90.00% 900.00%
-95.00% 1900.00%

2012/06/11

淺談風險管理(五)

在繼續此議題前,讓我加一段小插曲。

假如,有一份選擇題試卷,有兩位考生,其中一位是經常不合格的學生A,另一位是你。考試場地只有一張小圓桌,而你可以看到考生A的作答,你會否認為,將學生A的選擇刪除會增加自己合格的可能性?

最近於CL兄的系統討論區,發現一個新詞彙「LA - LAMP ANALYSIS」,即所謂「明燈效應」,意思大概是市場有部份分析者(主要是專欄作家及BLOGGER),其建議及預測被評為經常出錯,只要跟隨其建議的相反方向去做交易(簡單來說他買入你就賣出,相反亦然),就會有所獲利。

雖然這種方式有其趣味性,嘲諷別人的感覺可能真的很爽,但我認為這種方式並不可靠。Jesse Livermore 有提及過不要相信「明牌」, 但將明牌反轉對待又是否一個好的交易法則?我認為市場的不確定性太多,亦沒有非黑即白的操盤法則,單單依靠一小撮人的意見作為買賣參考,賠本的機會依然很大,依然會將你的交易暴露於「不確定性」當中。

歷史上,跟隨失敗者相反方向交易而又成功的人幾乎沒有,雖然他向西走你向東走,跟失敗者唱反調或許讓猶無定向的你安心一點,然而方向不止兩個,至少還有南北兩個,但正確的方向只有一個。

加上所謂失敗者也有成功的時候,一個壞了的鐘每天都會準兩次,若然壞了的時針停於十二時正,你總不能說六時半(相反)就是正確的時間吧,這並不合乎邏輯。

相反跟隨勝利者的贏面永遠比失敗者為高,可惜勝利者往往都是深藏不露,可遇不可求,因此鍛鍊自己的操盤技巧,從邏輯中找到交易對象的價值,才是長期戰勝市場這份複雜的選擇題試卷的較佳方法。

下文再續。

2012/04/21

淺談風險管理(四)

上文提到演講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想表達的是將「不確定性」轉變成了「風險」的技巧。

Andrew Lo設定了兩個賭局,「純粹風險」與「不確定性」。

「純粹風險」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各佔50%)的盒子,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可以獲得$10,000美元,不過每人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

結論是觀眾中最高的下注上限為$4,500-$5,000之間,而大部份人都願意下較高的注,他認為這很合理,原因是每個人都有其 Expected Value/ 期望值,而願意承受風險往往是因為有高於期望值的回報。

「不確定性」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由莊家自行分佈)的箱子,同樣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同樣可以獲得$10,000美元,每人仍然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這次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並說出選的是什麼顏色。

其中一個觀眾回答選了紅色,Andrew Lo問道:「為何選擇紅色?是否因為你喜歡紅色?還是你認為對方喜歡紅色?‧」然後他要求觀眾舉手投票下注上限,發現下注較高的人很少,而當中只有一個人跟第一局的下注相同。

Andrew Lo解釋說,儘管大家都不知道紅球與黑球的比例,但就機率而言,紅球與黑球出現的機率仍然是50%,兩個賭局賭的其實沒有分別,因此每人在下注的決定應該是一樣的,但就他的經驗而言,即使他說明了機率是一樣,普遍人都不敢於第二局下一樣的注。

這就是他說明「Physics Envy」的要點 - 人性因素。

有觀眾反駁說:「雖然機率是一樣,但這明顯是一個心理問題,實際上比例是莊家決定的,若然他猜中我的喜好,他可以放入完全跟我喜好相反的比例(例如我選紅色,他就全放入黑球),最終我還是會輸,所謂的期望值也沒有意義。」

Andrew Lo解釋說:「其實雙方都是猜測,莊家會猜你的喜好,你亦會猜莊家的喜好。莊家會想到「你會跟據我的喜好而選擇」,也可能是一個陷阱。」

然後觀眾問,若然你必須參與這個賭局,你會使用怎樣的策略,令莊家不會在你心理情緒被影響之下而猜中你的喜好?

Andrew Lo回答說:「可以用隨機策略,以隨機來打亂隨機,若你用「擲銀仔」的方法來決定所選顏色,這樣莊家就永遠猜不透,在這樣的情況下,莊家將紅球與黑球比率分佈為50%是最安全的做法,最終對你對他都變得公平與安全了。」

股票作手經常提及風險管理,當中的考慮因素到底是屬於「不確定性」、「風險」、還是只是「心理問題」呢?在「管理」之前,很值得大家細心思考,而將「不確定性」轉變成「風險」的探討,下文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