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0000 上證綜合指數 (1)
- #0000 恆生指數 (11)
- #0027 銀河娛樂 (2)
- #0038 第一拖拉機 (5)
- #0052 大快活 (1)
- #0130 慕詩國際 (1)
- #0179 德昌電機 (1)
- #0189 東岳集團 (3)
- #0342 新海能源 (1)
- #0371 北控水務 (1)
- #0573 稻香 (1)
- #0579 京能清潔能源 (3)
- #0590 六福集團 (2)
- #0623 中視金橋 (2)
- #0669 創科實業 (3)
- #0712 卡姆丹克太陽能 (2)
- #0750 興業太陽能 (3)
- #0751 創維數碼 (1)
- #0773 中國金屬再生資源 (2)
- #0800 A8電媒音樂 (1)
- #0822 嘉瑞國際 (1)
- #0839 天大油管 (1)
- #0874 廣州藥業 (4)
- #0906 中糧包裝 (2)
- #0950 李氏大藥廠 (1)
- #0984 永旺 (1)
- #1007 大慶乳業 (1)
- #1023 時代集團 (1)
- #1044 恆安國際 (2)
- #1068 雨潤食品 (1)
- #1080 勝利管道 (4)
- #1086 好孩子國際 (6)
- #1088 中國神華 (1)
- #1112 合生元國際 (5)
- #1114 華晨中國 (2)
- #1117 現代牧業 (1)
- #1171 兗洲煤業 (1)
- #1177 中國生物製藥 (2)
- #1198 皇朝傢俬 (1)
- #1230 雅士利國際 (1)
- #1234 中國利郎 (1)
- #1259 青蛙王子 (7)
- #1688 阿里巴巴 (1)
- #1698 博士蛙國際 (5)
- #1717 澳優乳業 (1)
- #1766 中國南車 (2)
- #1898 中煤能源 (1)
- #1913 普拉達 (1)
- #1938 珠江油管 (5)
- #1997 峻凌國際 (1)
- #1999 敏華控股 (1)
- #2018 瑞聲科技 (1)
- #2198 中國三江化工 (2)
- #2313 申洲國際 (3)
- #2319 蒙牛乳業 (2)
- #2369 中國無線 (5)
- #2398 友佳國際 (6)
- #2618 TCL通訊 (1)
- #2628 中國人壽 (2)
- #2689 玖龍紙業 (4)
- #2877 神威藥業 (1)
- #2883 中海油田服務 (1)
- #3323 中國建材 (23)
- #3331 維達國際 (2)
- #3339 中國龍工 (1)
- #3777 中國光纖 (1)
- #3800 保利協鑫能源 (3)
- #3888 金山軟件 (1)
- 一日反轉 (18)
- 九把刀 (1)
- 反轉關鍵點 (5)
- 止蝕 (3)
- 牛熊證 (3)
- 交易法則 (25)
- 交易隨想 (2)
- 存活者偏誤 (1)
- 姊妹股 (5)
- 物理妒嫉 (6)
- 長線交易 (7)
- 紀律 (5)
- 風險管理 (7)
- 純粹分享 (1)
- 純粹記錄 (37)
- 強積金 (2)
- 淺談 (25)
- 最小抵抗點 (26)
- 博弈論 (3)
- 對策論 (4)
- 慣性波動 (3)
- 價量互動 (35)
- 價量交易記錄 (16)
- 價量交易記錄2013 (12)
- 箱形理論 (2)
- 儲蓄 (4)
- 賽局理論 (1)
- 趨勢 (9)
- 雜談 (9)
- 關鍵點 (5)
- Andrew Lo (4)
- FAST RETAILING (1)
- Jesse Livermore (14)
- Nicolas Darvas (8)
- Physics Envy (5)
- UNIQLO (1)
- William O’Neil (8)
2012/10/05
市況雜談 - 牛市再臨
恆指月走勢的價量買點已經出現,很多52週新低的股票亦開始反彈,現時買賣港股的不確定性似乎已大為降低,一個較長期且完整的上升趨勢很可能正在確立,積極的股票作手可憑藉其交易法則高追強勢股類,而保守的股票作手可考慮待大市調整時買進,亦建議將強積金續步投入較進取的選擇中。
2012/02/13
從今開始,好好管理強積金戶口
幾乎所有人都是同時投資於股票及基金(包括強積金),然而關注股票績效的人遠比關注基金績效的人多,加上傳媒經常評擊強積金的過往績效與制度弊端,造成大眾對積金潛在回報的忽視。
金融海潚之後,我開始認真研究並建立股票的交易法則,發現個股的價量法則亦能同時適用於指數,但除了衍生工具及指數基金外,我們是不可能對指數進行交易,由於我不懂衍生工具,我開始尋找指數價量應用的方法,最後歸納兩種主要用途:
07年的大牛市是由02年10月左右開始的,以著名的VALUE PARTNER惠理價值基金為例,當時的價格為每單位約$41美元,直到07年11月牛市結束時的價格約$192美元,淨增長約370%,而09年3月至11年6月的牛市,基金價格由約$106美元升至約$226美元,淨增長約113%,只要能跟隨大市價量操作,兩次牛市的總增長為約900%,遠高於其基金由02年至11年約400%的增長。
普遍人的就職期為24-65歲,約為42年左右,假設30歲時強績金本金為10萬元,每三年為一個牛熊週期,而基金表現為平均每週期70%增長,通脹率為平均每年4%,到66歲時,這10萬元的強積金會增值到約五千八百多萬元,若與4%通賬率掛勾,應該相等於現時超過一千四百萬的現金價值,假設你每月平均開支為2萬元(如果沒病痛,其實不需要用太多錢),也足以多生活幾十年了。
源於我的交易法則涉及很多操作的技巧,所以未必能適用於大多數人,因此我想了一個比較簡易的6%判斷方法,績效應會比放著不管為佳。
轉換條件有兩個;
條件一:每逢月尾計算一下最近兩個月的成交量(可參考Yahoo財經-恆生指數的每月價格),若成交量相對上一個月多出6%以上,而收市指數亦高於上一個月為高,除非出現條件二的情況,否則將強績金投入進取型基金。
條件二:每逢月尾觀察一下月線圖(可參考AASTOCK恆指月線圖),若發現指數低於10月平均線的94%以下 (即-6%),將強績金投入防守型基金。
基金表現通常是滯後於指數,所以不會損失太多,附上03年至11年模擬操作給大家參考。
純粹一點小分享,若發現有誤或更好的方法,不妨交流一下。
一直以來,強積金的表現之所以看起來強差人意,其實是因為沒有適當的管理,我們作為其中一位管理人(也是損益承繼人)是有一部份責任的,我們的焦點不應放在基金的選擇與限制上,而是正面一點去想辦法於這些限制中將績效優化,就如我們都受制於家庭背景、工作環境、個人能力下,但只要正面一點,我們一樣可以於這些限制中活得快樂,所以不要小看強積金的績效,只要好好管理,65歲開始你應該可以安享晚年。
金融海潚之後,我開始認真研究並建立股票的交易法則,發現個股的價量法則亦能同時適用於指數,但除了衍生工具及指數基金外,我們是不可能對指數進行交易,由於我不懂衍生工具,我開始尋找指數價量應用的方法,最後歸納兩種主要用途:
- 大市趨勢的確立與觀察
- 基金買賣參考
07年的大牛市是由02年10月左右開始的,以著名的VALUE PARTNER惠理價值基金為例,當時的價格為每單位約$41美元,直到07年11月牛市結束時的價格約$192美元,淨增長約370%,而09年3月至11年6月的牛市,基金價格由約$106美元升至約$226美元,淨增長約113%,只要能跟隨大市價量操作,兩次牛市的總增長為約900%,遠高於其基金由02年至11年約400%的增長。
普遍人的就職期為24-65歲,約為42年左右,假設30歲時強績金本金為10萬元,每三年為一個牛熊週期,而基金表現為平均每週期70%增長,通脹率為平均每年4%,到66歲時,這10萬元的強積金會增值到約五千八百多萬元,若與4%通賬率掛勾,應該相等於現時超過一千四百萬的現金價值,假設你每月平均開支為2萬元(如果沒病痛,其實不需要用太多錢),也足以多生活幾十年了。
源於我的交易法則涉及很多操作的技巧,所以未必能適用於大多數人,因此我想了一個比較簡易的6%判斷方法,績效應會比放著不管為佳。
轉換條件有兩個;
條件一:每逢月尾計算一下最近兩個月的成交量(可參考Yahoo財經-恆生指數的每月價格),若成交量相對上一個月多出6%以上,而收市指數亦高於上一個月為高,除非出現條件二的情況,否則將強績金投入進取型基金。
條件二:每逢月尾觀察一下月線圖(可參考AASTOCK恆指月線圖),若發現指數低於10月平均線的94%以下 (即-6%),將強績金投入防守型基金。
基金表現通常是滯後於指數,所以不會損失太多,附上03年至11年模擬操作給大家參考。
純粹一點小分享,若發現有誤或更好的方法,不妨交流一下。
一直以來,強積金的表現之所以看起來強差人意,其實是因為沒有適當的管理,我們作為其中一位管理人(也是損益承繼人)是有一部份責任的,我們的焦點不應放在基金的選擇與限制上,而是正面一點去想辦法於這些限制中將績效優化,就如我們都受制於家庭背景、工作環境、個人能力下,但只要正面一點,我們一樣可以於這些限制中活得快樂,所以不要小看強積金的績效,只要好好管理,65歲開始你應該可以安享晚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