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包含「關鍵點」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關鍵點」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06/24

市況雜談_20130624

恆指自三月中失守「最小抵抗點」22,543後,當交易者還在對牛市熊市議論紛紛,市場已經暗地裡蘊釀著一波強烈跌勢。

從近月觀察牛熊證街貨分佈圖觀察所得,牛證街貨的比例遠遠高於熊證數倍,即便現時看來,牛證街貨也比熊證的高於兩倍,19900左右到底是否止跌點,不宜樂觀。

內銀最近傳來數則鬧錢荒要聞,有些新聞更報導指銀行屢出吸金奇招,反而投行的演繹似乎相當冷靜樂觀,這樣的情況似曾相識,頗有08年金融海嘯前的感覺,看過新聞後立即聯絡長期於北京工作的友人,他說內地新聞網已出現這些報導,連中央都抑制不了的新聞,反映可信性很高。內銀股佔恆指比重不低,接近20%,加上銀行系統的健全直接影響企業的存活,高債率企業相信是這波跌勢的先行者,當中頗為人知的 #2689 玖龍紙業近月已由高位下跌了 40%,而很多企業最近亦公報了公司業績,幾乎都是倒退或轉蝕,似乎已暗示了一個非常不明朗的前景。

暫時不建議持有太多的股票或投資工具,保持一定的現金,交易的機會永無止境,無用急於一時,若然不是追求摸高撈底賺盡的人,長期來說在市場存活的機會已比很多交易者高,在正確的時點作出買賣決定是每個交易者必須細心研究的課題,縱然技術面已經出現超買格局,不代表會立即上漲,過去記錄曾出現好幾次低位超買橫行格局,在超買區域交易的人,往往得承受更大的壓力,然而,正確的交易點往往就在這個區域之上的那片晴空。

2012/06/22

淺談慣性波動

慣性波動是從 Nicolas Darvas 書中的「箱形理論」所啟發出來的,因為還沒有透徹掌握其「箱形理論」的運作,因此我運用了 Jesse Livermore「最小抵抗線」來代替箱形的底部。

就如 Nicolas Darvas 所說,這種波動就如一個網球在天花版與地面之間不斷彈跳一樣,屬於物理學的重覆性運動,若有「外在力量」附加於網球上,它會彈得更高,或跌得更低。

市場有它的步伐,股票亦一樣,每支股票都有一個慣性的波動區域,該波動區域井然有序,為顯示其上升強度,它不會隨意穿越底部(即最小抵抗線),當股票處於「最小抵抗線」之上,無論它如何地波動,我都會視之為自然運動,不加理會,直至波動異常,跌穿最小抵抗線為止。

就以 #0751 創維數碼的週走勢價量交易記錄為例,解釋其「慣性波動」。


每當成交量異常上升,突破其均量線,繼而股價上升,就會出現價量點(或稱價量互動/ 關鍵點)。 價量互動非常重要,沒有量的上升多是假的,只有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價位才有進場的意義。價量點亦突顯了其走勢的慣性,通常價量點出現後,股價先會確認其最小抵抗點的強度,然後才一躍而上,就如 Nicolas Darvas 所說「當一個舞蹈家準備向空中跳躍時,他不是都先蹲下來嗎?」

通常第一次的跳躍都不會太強勁,因此箱底不要設定太深(請留意雙向箭咀),若跌幅太深,表示股價支撐太弱,就如圖中今年5月中的交易一樣,股價跌穿箱底,並無力回彈。

再次出現價量點之後,可以將箱底深度放大一點,原因是股價上升會吸引其他股票作手們的注意,短兵相接間會令其波動性提高。你可能會發現,若當週股價比上週低,下週若無法回升,通常走勢都會轉弱,或可以先行獲利觀望,但我習慣以箱底去作出場參考。

簡單來說,上升趨勢的波動會呈現某種跌序,故箱底之上的波動,就是其慣性波動,憑深度決定其箱底位置,配合箱頂得知其波動區域,若跌穿箱底,就是波動異常,應即時沽出。圖中四次交易,兩賺兩蝕,獲利約60%。

要注意的是,每支股票的慣性波動區域都不同,大家可以跟據圖表去觀察,或以統計數學模型算一算。

2012/04/17

價量交易記錄 - #3323 中國建材(三)

今天 #3323 中國建材股價跌穿了最小抵抗點 $10.42,並於$10.26 沽出,獲利約 8.8%,是次價量買點與最小抵抗線參考如下圖。




網友HONG提問價量買點與最小抵抗點的判斷,簡單來說,我是透過幾個數學模型及統計數據來做分析,當然亦會考慮較為抽象的基本面/ 消息面資訊,比如這次#3323 中國建材日走勢的第一個價量買點,是參考過去一個月的日均量,輔以威廉指數與RSI相對強弱指數而決定,至於最小抵抗點則是參考過去走勢統計出來。

3月27日價量買點的主要確立因素:
1. 當天的成交量高於過去一個月的日均量接近一倍
2. 前一天威廉指數(10) > -90
3. 前一天RSI(5) - RSI(10) > -10
4. 股價上升> 3%

不過我必須申明,這種方法幾乎不適用於其他股票,每一支股票我都會定下不同的交易法則,我亦會定期檢討法則的可行性,今次能用的不代表下次都一樣,不同走勢亦會有不同的應對策略,例如姊妹股觀察、資金控制等等。

另外,我想於此價量交易記錄中加入「儲蓄」,致富不外於開源節流,「儲蓄」乃理財之根本/ 基礎(節流),加上適合的交易法則(開源),可生「事半功倍」之效。「儲蓄」之所以知易難行,除了生活上種種鼓勵消費的誘因外,亦因為「儲蓄」的成效比較慢,過程需要耐性。如下圖所示,經過兩個月的儲蓄,加上之前的獲利,使本金增加至可多買一手 #3323 中國建材,令是次獲利提高一倍,然而對整體獲利而言效果暫時未算明顯。

關於「儲蓄」,有機會再分享。


最近工作較忙,「淺談風險管理」可能要到週末才能分享。

2012/03/03

淺談最小抵抗點

「最小抵抗點」與「一日反轉」是我交易法則中最常用的離場機制,它們助我確立交易中的獲利/ 虧損部位,並讓我知道持股的價量現況。

「最小抵抗點」的概念是取自李佛摩的「最小抵抗線」,當一支股票的升勢持續,中途會出現很多「價量買點」,我先假設於「價量買點」買入股票是安全的,而股價亦會於「價量買點」出現後穩步上揚,但是升勢並不代表股價只升不跌,中間會出現很多調整或回檔,而「最小抵抗點」就是用作判斷其調整或回檔是否有序,理論上當股價的表現突破其原有的走勢,或偏離其慣性波動,這顯然是一個危險的訊號,股票作手必須因此提高警覺。

「最小抵抗點」的確立方法是建基於「價量買點」的確立,沒有價量的升幅或跌幅都不能作為參考標準,比如打功夫一樣,即使招式如何厲害,亦需留有餘地,因為假如所謂厲害的招式亦沒法令你佔上半點優勢,你必須為自己找一條退路,而非盲目與之抗衡;同樣道理,當「價量買點」出現後股價沒有預期的表現,「最小抵抗點」就會為你留下一條退路。

因此當新的「價量買點」出現後,新的「最小抵抗點」亦會隨之而確立,若股價跌穿「最小抵抗點」,則表示最新的「價量買點」可能就是所謂的「反轉關鍵點」,因為成交量是判斷關鍵點的重要線索,放量造就升勢,價跌量升就是一種背離,而「最小抵抗點」是判別這種背離的最好方法之一。

「價量買點」與「最小抵抗點」之間的差距介乎3%至10%,每一支股都有所不同,取決於該股的慣性波動。


以上是 #3323 中國建材於一月升勢的交易圖表,紅色箭咀是「價量買點」,每一次出現「價量買點」後,「最小抵抗點」(藍色X符號)都會提升,然後連續數天股價亦收於「最小抵抗點」之上,直到一月三十日,股價跌穿「最小抵抗點」,這段小型升勢才暫時結束,是次獲利18%。

更新:#3323的日走勢記錄 +「最小抵抗點」(將點連成藍色線)


2011/10/07

淺談關鍵點

每支股票都有它的慣性值,當股價及成交達到某個值,關鍵點便會出現。投機者如 Jesse L. Livermore、Nicolas Darvas、William J. O’Neil 等,都善於捕捉關鍵點,他們對關鍵點的確定都有不同的見解,因此,捕捉關鍵點是沒有固定的方程式,也沒有絕對準確的法則。

限於個人的生活背景、工作模式、投資取向、風險管理等因素,關鍵點的確定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人認為捕捉關鍵點是偏向技術層面的技巧,但 Jesse L. Livermore、Nicolas Darvas、William J. O’Neil 都是跟據股票或市場的基本因素為基礎,繼而發現關鍵點的位置,其關鍵點理念是基本+技術的綜合結果,而非普遍認為只屬於技術分析的層面。

以華晨汽車 #1114 的月數據為例,每當該月平均成交多於上月平均成交37%時,而該月股價高於上月股票 1%以上,就會出現關鍵價位,而當股價低於最新關鍵價位10%時沽出,共兩次操作就可以獲利19倍。

當然,這個方法只適用於 #1114 的操作,用於其他股票只會換來失望,而且這個法則也只是暫時性,#1114 可能會因為某些因素而改變其慣性值。建議多研究 Jesse L. Livermore、Nicolas Darvas、William J. O’Neil 對關鍵價位的見解,這對股票操作絕對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