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4/05/13

初探指數系統與牛熊證交易法則(下)

上一次發文已經是上年九月,交易系統與心得亦有些修正。

新的交易系統回測年期,由2001年到2013年。
5萬為本金,50萬為投入資金上限。
牛系統槓桿提升至18倍,熊系統為20倍。
牛系統交易次數大幅減少為45次,熊系統為40次。
牛系統勝算由42%上升至68%,熊系統為50%。
牛系統績效為307倍,熊系統為241倍。
重要的是,無論在2001年到2013那一年開始交易,每一年牛系統及熊系統都能獲利。比如2013年才開始交易,牛系統績效為4倍,熊系統為3倍。

在改善牛熊證交易系統時,引證了恆指的走勢尤其在這幾年是非常明顯,即使指數或部份藍籌處於上落市並窄幅橫行,但加上槓桿的話績效卻不遜於買入強勢領先股。

繼續探討研究上所得:

3. 個股法則可能並不適用 - 沒有涉及槓桿的個股交易法則通常能接受較大的波動,跟交易牛熊證有很大的分別,比如個股交易的賣出法則為買入點的95%,若用於10倍槓桿的交易則變成50%的虧損,因此利用「慣性波動」交易牛熊證有可能引發重大虧損。而其他常用的法則比如穿越平均線、姊妹股(指數)等,大都是較遲緩或無相關的法則。

型態學及RSI會有些幫助,但必須配合多幾種指標配合,只要是簡單易懂的指標就可以了,例如「帶量一週反轉」(週走勢)是一個不錯的進場/離場指標。每種指標必須經過3年以上的回測,如果沒有信心,就別下注,觀察多一段時間再決定。

4. 牛熊證街貨量並不經常可靠 - 很多人會視牛熊證街貨量為交易的決定性指標,但我認為這種方法並不是經常有效,當你以100點區間來看牛熊證比例時,會有一種「單邊走勢」錯覺,感覺劵商「有大食大」,但當你放大至300-500點區間,會發現牛熊證比例經常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牛熊均大,不再看似那麼單邊。

5. 風險並不是槓桿 - 對很多人來說牛熊證的風險可能是槓桿,但其實跟買入股票一樣,風險在於不確定性而非槓桿,槓桿只是把不確定性的分子擴大,而非風險所在。只要能建構出一個較高勝率的交易系統,以及檢視每次交易期間的波動區域,就可以擴大交易槓桿至一個「均衡點」,「均衡點」的意義在於能將績效優化 (虧損最小化與獲利最大化),所以槓桿跟勝率及慣性波動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當然這個「均衡點」是需要花時間計算及總結出來。

6. 永遠不要感到「夠了」 - 在上年9月時,我研發了一個勝率達42%的牛系統,槓桿為10倍,其交易次數為136次,沒資金限制的績效為3,277倍,現時我的牛系統勝算為68%,槓桿為18倍,交易次數為45次,沒資金限制的績效為29,103,139倍。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是基於一份對改善交易系統歇而不捨的追求,儘管過程會有困頓的時候,會有悶倦的時候,也不應該感到「夠了」,如果MICROSOFT跟大眾說未來10年也不會對其下產品進行更新及改善,可能不到10年我們不再也聽不到MICROSOFT這間公司的名字。如果你有一套運用於衍生工具的交易法則,我建議定期(比如三個月)重新檢視一次,說不定會發現可改善的地方,就如定期做身體檢查一樣。

我的牛熊證分享暫此擱筆,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在短短九年的交易經驗當中,我還是最近兩年才開始正面研究衍生工具交易系統與法則,因為衍生工具的交易更需要經驗、理性以及心態上的調整,如果是初入股海的朋友,我不建議投入任何衍生工具的交易當中,如果是有一定交易經驗的朋友,我建議開始時不要投入太多資金,畢竟有一定槓桿,有一個一定勝算的系統或法則,在牛熊證的長期交易中已可持盈保泰,相反,連連虧損只會得不償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