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包含「對策論」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對策論」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11/04

交易法則的起點 (二) - 了解自己的特質

上回提及,我現時採用的交易法則,並非完全發展自股票相關的書籍,有很大部份是我從非交易類書籍或人生經驗中取得。

其中一項從自然界中的領悟是「特質」,如果週日沒有什麼事要外出,我通常都會在家中觀看有關動植物的電視節目。從兒時開始,我一直很喜歡這類電視節目,節目裡所闡述的各種生態循環,包含了很多生存哲理,與我們生活中經常面對的問題息息相關。

我發現,自然生態當中有些與交易的常態也很相似,比如:

1. 獅子狩獵時會集體行動,牠們常用的方式是幾頭獅子先在有利的地方埋伏,另一頭獅子則公然追趕獵物,目的是把獵物驅趕往埋伏好的獅子附近。強如獅子在這麼精密的佈署下,狩獵成功率仍然只得 25% 左右。因此獅子喜歡在晚間狩獵,這樣可以提高成功率。獅子狩獵的失敗率,可能跟一般股票作手交易的失敗率差不多,買入四支股票只有一支升幅比較好是市場常態,因此策略因素在交易中顯得非常重要 (獅子利用了時間因素 - 晚間),也是礙定交易法則必須考慮的事情;

2. 有一種有毒的蜥蝪,一年只會出來覓食兩至三次,跟某些股票作手的交易量一樣,必要時才出手;

3. 殺人鯨覓食時會在平靜的海面上牽起大浪,以震盪浮冰,迫令浮冰上的海豹下水並將其獵殺,這種覓食方式與股市裡的「震倉」非常相似;

4. 冬季前是鮭魚上游生產的時期,亦是灰熊需要大量進食準備渡嚴冬的時期,交易如此,Timing很重要。

事實上,每種動物都能以某種特質或慣性生存下去,沒有所謂的固定法則,股票作手亦一樣,只有透過了解自己的特質,才能尋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長線獲利之道。

如果一頭獅子運用蜥蝪的覓食慣性及殺人鯨覓食方法,到底能生存多久?可能連兩星期都捱不過去,獅子的生存法則並不等於蜥蝪或殺人鯨的生存法則,因此我不鼓勵隨便引用一些股票書籍或作手們的法則,比如 Jesse Livermore 的10%止蝕法則, William O’Neil 的圖表形態、Nicolas Darvas 的箱形理論等,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成追求「標準答案」的一群,這無疑會令人停止思考,失去解決問題的動力,其實「標準答案」與「解決方法」往往是兩個層面的東西。

例如 當有人問你如何止蝕,你引用Jesse Livermore 的10%止蝕法則,與此同時你可能沒有想到:

1. 為何不是5%或15%?
2. 如何運用?

我有因引用前公司的處理手法而被上司當頭棒喝的工作經歷,也曾經在Google尋找工作資料敷衍了事而被同事質問,在我涉獵股市之後,更清楚明白到當時上司及同事的意義,如果不能理解 Jesse Livermore 的10%止蝕法則這個「標準答案」背後的意義,你就無法判斷這個法則能否幫你解決之後的交易問題,你很可能會在「標準答案」的框架中跌跌碰碰,甚至乎你跟本分辦不到自己是「獅子還是蜥蝪」。

大部份的股票作手之所以時常迷惑,是因為他們並不了解自己的特質,並配合適合自己的交易法則及策略。

下回再續。

2013/07/19

在那個市場都一樣

最近有些朋友就某些報導或文章,看淡中港股市欲轉投美股,問我有什麼看法。

我表示不反對投資美股,但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若果你沒辦法在港股中獲利,最終會否在美股市場中得到同一樣的結果?

情況就如一個人在港無法就業或一展所長,是否就能在另一個地方隨心所欲?

就我觀察所得,大部份股票作手失意港股的主要原因並非交易技巧不足,亦非市場訊息貧缺或驟然波動,事實上港股的趨勢大部份時間是十分明確,即使處於下跌趨勢,還是有很多機會做空或停損/利離場,甚至乎是加碼或換馬機會。

包括我,大部份股票作手作出錯誤的交易決定主要是源於對前景或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及無力感。

這種無力感會驅使我們在不當的時點買入及賣出,而恐懼會令我們執著於一些可能毫無意義的東西,「自我確定」那些不確定性,比如將中國現時鬧錢荒等於經濟2013硬著陸,將新興市場資金回流美國等於2014大牛三,這無疑把前景過份肯定,阻礙自己對市場變化的觸覺。事實上這種由對未來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令不少香港人錯過了買樓的機會。

牛熊更替不斷,如果在港股交易不順,而立心想到美股一展拳腳的人,似乎是將問題歸咎於外在環境,這樣很容易在美股市場犯下相同的錯誤,很多股票作手都是重視表象因素而忽略內在因素,當中包括對市場訊息過份敏感,對股神過份祟拜,對交易書籍的方法過份堅信等等,對於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我不認為大部份股票作手是一竅不通,但對於其原理上的解讀似乎還未相當結實,就比如對於一位電子技工要複製一台智能手機可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開發一台智能手機欲舉步艱難,因為他並不理解當中的軟硬件配置原理。

因此,不理解原理或原理上的錯誤解讀往往成為股票作手的致命傷,比如在拳擊檑台上,每位拳手都是修習同一樣的拳法及大同小異的技巧,但要勝出關鍵往往都是在策略上,每一位長勝將軍都有一套貫徹始終,外內聯動的技擊哲學,如果單純以為學會截拳道的人就等於能跟李小龍打成平手?似乎是很天真很傻。

很少股票作手會從內在因素考量使用技巧的原則,及對交易策略作出檢討,比如每次 RSI 跌至 30 都去搏的話,觸礁的機會依然很高,並非這個技巧沒有用,即使有60%機會能賺錢,你依然會因為40%的失敗率而產生恐懼及無力感,應入市(出場)時放棄入市(出場)及入市(出場)後依然感覺不安,因為你沒有考慮到面對連續虧損的可能性及心理狀況,你更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冒這個40%的險。高勝率沒錯是有點幫助,但若不能與你的心理同步,實戰時績效可能比勝率只有30%的股票作手還要低。

簡單來說,信念不足,缺乏交易策略,所謂技巧也會隨之而崩潰,股票作手必須考量最乎合自己的交易法則,而非市場。

我不反對投資美股,但對我來說,有了進退策略,在那個市場都一樣。

2012/04/21

淺談風險管理(四)

上文提到演講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想表達的是將「不確定性」轉變成了「風險」的技巧。

Andrew Lo設定了兩個賭局,「純粹風險」與「不確定性」。

「純粹風險」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各佔50%)的盒子,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可以獲得$10,000美元,不過每人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

結論是觀眾中最高的下注上限為$4,500-$5,000之間,而大部份人都願意下較高的注,他認為這很合理,原因是每個人都有其 Expected Value/ 期望值,而願意承受風險往往是因為有高於期望值的回報。

「不確定性」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由莊家自行分佈)的箱子,同樣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同樣可以獲得$10,000美元,每人仍然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這次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並說出選的是什麼顏色。

其中一個觀眾回答選了紅色,Andrew Lo問道:「為何選擇紅色?是否因為你喜歡紅色?還是你認為對方喜歡紅色?‧」然後他要求觀眾舉手投票下注上限,發現下注較高的人很少,而當中只有一個人跟第一局的下注相同。

Andrew Lo解釋說,儘管大家都不知道紅球與黑球的比例,但就機率而言,紅球與黑球出現的機率仍然是50%,兩個賭局賭的其實沒有分別,因此每人在下注的決定應該是一樣的,但就他的經驗而言,即使他說明了機率是一樣,普遍人都不敢於第二局下一樣的注。

這就是他說明「Physics Envy」的要點 - 人性因素。

有觀眾反駁說:「雖然機率是一樣,但這明顯是一個心理問題,實際上比例是莊家決定的,若然他猜中我的喜好,他可以放入完全跟我喜好相反的比例(例如我選紅色,他就全放入黑球),最終我還是會輸,所謂的期望值也沒有意義。」

Andrew Lo解釋說:「其實雙方都是猜測,莊家會猜你的喜好,你亦會猜莊家的喜好。莊家會想到「你會跟據我的喜好而選擇」,也可能是一個陷阱。」

然後觀眾問,若然你必須參與這個賭局,你會使用怎樣的策略,令莊家不會在你心理情緒被影響之下而猜中你的喜好?

Andrew Lo回答說:「可以用隨機策略,以隨機來打亂隨機,若你用「擲銀仔」的方法來決定所選顏色,這樣莊家就永遠猜不透,在這樣的情況下,莊家將紅球與黑球比率分佈為50%是最安全的做法,最終對你對他都變得公平與安全了。」

股票作手經常提及風險管理,當中的考慮因素到底是屬於「不確定性」、「風險」、還是只是「心理問題」呢?在「管理」之前,很值得大家細心思考,而將「不確定性」轉變成「風險」的探討,下文再續。

2011/10/31

淺談博弈

大部份股票作手都喜歡做預測,喜歡訂立目標價,喜歡以賭博心態對待投機或投資。如果股票作手視投資為賭博,他的人生必然充滿賭性。

雖然人生充滿變數,但總有很多事我們可以計劃,可以掌握,可以選擇。直到事情再沒有餘地,才會孤注一擲賭它一把。因此大部份投資只屬博奕,算不上賭。

就如下棋,當中你會面對很多決擇,很些是你早已步處的,有些是與對手互動之間而產生的;投資也是一樣,你可以檢視現有的資料先作一些判斷,再從市場的反應當中作出決定,即使最後失敗了,也能夠作出檢討。

賭就不一樣了,當中沒有對與錯,決定憑直覺,勝敗於運氣,這種心態是大部份股票作手的失敗原因。

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博弈論(或稱對策論、賽局理論),以檢視自己對投資抱有何種心態。

「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在這類行為中,參加競爭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標或利益。為了達到各自的目標和利益,各方必須考慮對手的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並力圖選取對自己最為有利或最為合理的方案。」

參考連結1: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A%E5%BC%88%E8%AE%BA
參考連結2:http://www.hkame.org.hk/html/modules/tinyd2/content/Edumath/v17/05NgWL_Game.pdf

另外,心態屬不屬賭,不在於長線或短線,也不屬於任何形式(例如 PE、PB、PEG、MACD、RSI、圖表型態等等),而在於你對策略的掌握有多少。

很多人重視低PE,其實低PE也有低PE的策略(參考連結:http://www.yicai.com/news/2011/10/1153037.html),雖然高PE有時候代表高增長,但不能說低PE就沒有價值,要靈活看待一切的指標,William O'Neil 也只是說不要太執著低PE,沒有說PE低一文不值。

因此,價值與否在於博奕策略及基礎,而非流於表面的任何形式。Jesse Livermore 從不以固有的框架去鎖定自己的思維,他少年時已有相當好的博奕策略及基礎,而往後的成功只是基於他對博奕的強烈興趣,以及不斷突破強化自己的思維。

不要過份預測,不做目標價,不以賭博心態對待自己的血汗錢,重新檢討自己的指標及準則,用自己較強的博奕策略對待投資,已是事半功倍。不要強求百發百中,百密總有一疏,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博奕策略沒有絕對,也沒有永遠,否則 Jesse Livermore、William O'Neil 等高手也不會那麼重視止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