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6/04/06

經常愚弄股票作手的兩種錯覺

很多股票作手都以為從股票市場獲利是非常簡單,例如,了解一間公司是做什麼生意、相關產品的市場定位及價格、股息率或同類股票的數字比較等,只要認識得多,就會無往而不利。

彼德林區曾鼓吹以自己熟悉的公司作為交易對象,此後很多人引用其概念,在投資前先了解一下,希望令自己擁有與別不同的優勢。看上來是非常合理的行為,比如經常光顧大家樂以了解其運作模式,又或者到莎莎購物及觀察其貨品銷售的狀況等,然而,這些行為無助於股票作手衡量未來股價的表現,很可能只是跟據「用後體驗」而產生的錯覺而已。

股票作手經常被這種錯覺愚弄而不自知,而事實上,很多鼓吹這種概念的人並無扎實的衡量方式去支持其運用於交易當中。如果「用後體驗」非常良好,你可能會「感覺」其股價會隨即上升,反之,你可能會覺得沒有投資價值,甚至覺得股價很快會下跌,我有同事經常光顧翠華茶餐廳,有一段午飯時間經常因自由行而找不到位吃飯,他因而認為翠華的盈利很快會上升,兩年前他買入了大量翠華的股票,他萬萬想不到這是一個惡夢的開始,每次他一談起此事,就會說他的虧損足足夠他吃十年翠華。

另一種錯覺是,有很多股票作手相信在上市公司工作的人會比市場上的投資者更具優勢,是INSIDER (內幕人),我跟很多在上市公司工作的朋友(多來自地產、保險界別,或核數師)談論過相關的問題,大概可以非常肯定告訴大家,除非是公司的最高層或董事會成員,否則別妄想會知道任何真實的內線資料,再者,知道了又如何?跟據上市公司的監管要求,在沒有特定的情況下購買與自己公司相關的股票,很可能存在利益衝突或被禁止,甚至犯法。如果在上市公司工作的人會比市場上的投資者更具優勢,他們早就成為富豪,不用打工了。

有很多股票作手擁有很優秀的基本分析能力,他們很容易就可以指出一些分析指標及數據如何地影響未來股價的表現,但他們並非透過「用後體驗」或「於上市公司工作」去做交易,而是非常專注於研究每一種可能影響價值的因素,認真程度甚至可比得上金融業內的專業人仕。

6 則留言:

  1. 第一種錯覺早前風行某些blog呢!用家體驗是重要,但單憑這樣不足以下結論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沒有一個較客觀的分析或衡量標準就盲目使用某書/某人所授的方法,無疑是非常危險。而「用後體驗」往往容易令人變得主觀,也不容易衡量。

      刪除
  2. 「用家體驗」其實只是基本分析其中一個微小的組成部分,單以此來選股肯定不行,相信又是有人拿着Peter Lynch的兩句「金句」當作金科玉律的結果。

    回覆刪除
    回覆
    1. 即使是「金句」,也必須小心求證。即使單純是一件商品,例如IPHONE,「用後體驗」也很容易以偏蓋全。

      刪除
  3. 我睇過不少投資大師既書. 覺得peter lynch本書應該係最冇用既一本.

    個人認為投資條條大路通羅馬. 有一些投資方法是根本不可能模仿 (warren buffet, peter lynch), 但有一些人卻看不出這道理.

    回覆刪除
    回覆
    1. 無論是PETER LYNCH,還是WARREN BUFFET,其交易理論也無法適合用於所有股票作手。這一刻你認為沒有用的書,隨著投資年資越久,翻看一下,你可能會發現有不同的體悟,甚至有所得著,我就有很多這樣的經驗。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