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包含「趨勢」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趨勢」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09/09

市況雜談_20130909

自8月初結束了6月尾展開的反彈走勢後,沒想到其後會出現兩波小型的突破行情,但行情歸行情,優於大市的股票始終還是不多。

可簡單看看自2月4日高位至今,恆指部份成份股的表現:

#0000 恆指:(-4.25%)
#0013 和黃:+6.36%
#0016 新鴻基:(-18.14%)
#0027 銀河:+44.95%
#0688 中海外:(-1.28%)
#0700 騰訊:+44.97%
#0857 中石油:(-20.98%)
#0939 建行:(-10.16%)
#1044 恆安:+10.98%
#1088 神華:(-21.14%)

可看到即使恆指已收復部份失地,除了 #0027 銀河娛樂 及 #0700 騰訊大幅跑嬴外,大部份股票仍然傷痕累累。

要把勝算提高,並跑嬴大市,相信集中「優於大市的股票」是較穩健的第一步,例如今年投入 #3888 金山軟件、#2333 長城汽車等趨勢明顯的股票作主力。包括我,很多股票作手喜歡尋找「轉勢股」,因為趨勢逆轉的回報通常都很可觀,成功撈底也令股票作手得到非筆墨可形容的快感…但是,很少人會意識到成功轉勢的機會往往不高,趨勢並未如我們心中方向前進,反而阻力重重,除非基本因素提早外傳,否則趨勢逆轉一般都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股票作手一般沒有耐性去觀察整個過程,並尋找正確的買點。在短期而言,買入「疑似轉勢股」或能提高獲利,將走勢拉長至半年至一年,回報卻未必如此可觀。

因此,在建立部位時,將其過去三個月至一年的走勢與恆指比較一下,檢視其不同時期的趨勢變化,中長期而言相信會將你的勝算提高不少。

市況每一天都在變化,中國沒想像中的熊,歐美也沒想像中的牛,有些同事在七八月投資美股白忙了一場,有些更在港股開了淡倉帶來虧損,他們希望我提一點意見,基本上我是不太清楚他們的交易狀況,所以我只好重提老話,集中你熟悉的市場/ 股票,改善交易的法則,盡量客觀一點平常心看事情,每個市場都有其週期,不要太在意一時的趨勢,集中一個市場並不見得很輸蝕,集中有集中的好處,分散亦然,但如果投入美市會影響你的工作表現,可免則免了,如果投入股票市場會影響你的生活或情緒,應暫時放下專心工作,交易的機會千百年來不斷出現,但你的人生只有數十年,不值得讓股市控制了你的人生,把對股市投入的熱情用於工作或家庭,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七月份 # 0773 中國金屬再生被證監會入稟香港高等法院申請將公司清盤,有同事因買入而受到心/生理的影響,此事件令我有些體會,遲些分享一下。

2013/06/24

市況雜談_20130624

恆指自三月中失守「最小抵抗點」22,543後,當交易者還在對牛市熊市議論紛紛,市場已經暗地裡蘊釀著一波強烈跌勢。

從近月觀察牛熊證街貨分佈圖觀察所得,牛證街貨的比例遠遠高於熊證數倍,即便現時看來,牛證街貨也比熊證的高於兩倍,19900左右到底是否止跌點,不宜樂觀。

內銀最近傳來數則鬧錢荒要聞,有些新聞更報導指銀行屢出吸金奇招,反而投行的演繹似乎相當冷靜樂觀,這樣的情況似曾相識,頗有08年金融海嘯前的感覺,看過新聞後立即聯絡長期於北京工作的友人,他說內地新聞網已出現這些報導,連中央都抑制不了的新聞,反映可信性很高。內銀股佔恆指比重不低,接近20%,加上銀行系統的健全直接影響企業的存活,高債率企業相信是這波跌勢的先行者,當中頗為人知的 #2689 玖龍紙業近月已由高位下跌了 40%,而很多企業最近亦公報了公司業績,幾乎都是倒退或轉蝕,似乎已暗示了一個非常不明朗的前景。

暫時不建議持有太多的股票或投資工具,保持一定的現金,交易的機會永無止境,無用急於一時,若然不是追求摸高撈底賺盡的人,長期來說在市場存活的機會已比很多交易者高,在正確的時點作出買賣決定是每個交易者必須細心研究的課題,縱然技術面已經出現超買格局,不代表會立即上漲,過去記錄曾出現好幾次低位超買橫行格局,在超買區域交易的人,往往得承受更大的壓力,然而,正確的交易點往往就在這個區域之上的那片晴空。

2012/12/11

淺談風險管理(七)淺談一股獨嬴(上)

這個話題已經冷落了一段日子,其實是未寫完的,今天再談一點。

很多人喜歡把所有資金都押在同一支股票上,但大部份有經驗的股票作手都不鼓勵這種做法,對我來說,交易的領域沒有絕對,也沒有對錯,每種做法都有利弊,關鍵是策略,而一股獨嬴的策略集中於如何處理其風險與不確定性。

控制一股獨嬴的風險主要是起始買點、加碼點與賣出點的配合,起始買點非常重要,幾乎都出現於上升趨勢未成之時,成交異動會為你提供這個買點的線索,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結實的起始買點並不會出現於下跌趨勢的末端,雖然下跌趨勢末端通常會有一波強勁的反彈(例如2008年11月初、2011年10月初),但這並不是一股獨嬴的正確時機,在未確定下跌趨勢結束之前,沒有必要冒這個險。

而起始買點的重要性在於,在未來數天的走勢中告訴你獲利的機會有多高(同樣適用於週走勢或月走勢),一個正確的起始買點通常在買入後數天已有獲利,上下波動亦通常不會超過5%,起始買點是結合「時間、價格、成交量」因素的綜合性關鍵點,對於不能掌握起始買點的股票作手,一股獨嬴的不確定性會大大提高,亦不建議採用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還是乖乖用個股組合分散一點不確定性吧。

至於加碼點,它是風險控制的一部份,尤其對於一股獨嬴的策略而言,不要一開始在起始買點買太多或買盡,沒有人知道走勢會否突然結束,你所承受的風險有時候會超越意料之外,只要有良好的交易法則,一股獨嬴通常都會比個股組合獲利較高,所以反而必須限制虧損的幅度為先。

股票作手一般會採用高追及低吸兩種加碼方法,只是大部份股票作手都是「高追不看量」及「低吸不看價」,沒有量的升幅多是虛無的,是市場交易者的剎那情緒所帶動,過份投機的交易無法建構出扎實的買點,利用價量互動所產生的加碼點陷阱成本很重,代價也很高,沒有人會砍自己的身體去證明刀很鋒利吧?因此價量加碼點的買入風險往往是較低。

若於股票調整時加碼,要注意的是該調整是否自然有序,很多時候當股票由最高位向下調整10-15%,已經代表該次上升趨勢已告一段落,此時你要做的反而是沽出,而非加碼,這是很多股票作手沒注意的事情,而我通常會利用「最小抵制點」作為調整加碼點的參考,並待股價由「最小抵制點」反彈時才會加碼。

我個人偏好價量加碼點多於調整加碼點,雖然調整加碼點的潛在回報可能會較高,但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必須以降低不確定性為優先考慮,有量的加碼點往往能制造一個檢視走勢的援沖區,當大量股票作手持有該股,即使股價已處於走勢頂部,通常都會有一段橫行走勢,此橫行走勢(援沖區)可以為你提供寬廣的沽出機會,相反調整時交投擠湧,未必有利於一股獨嬴的持股量。

由於絕大多數上升趨勢都不超過50%,不要在起始買點的40%以上加碼,而且盡量在首五個加碼點進行,首五個加碼點的價量互動通常都比較結實,隨著走勢變老,價量會變得鬆散,亦會較走勢起始波動,大大影響交易的心理質素,心態決定境界,一股獨嬴的持股壓力與組合往往不能相提並論(虧損資金1%與虧損資金的20%的1%之比已相差5倍),控制風險的要求會比較高。

下回待續。

2012/10/05

市況雜談 - 牛市再臨

恆指月走勢的價量買點已經出現,很多52週新低的股票亦開始反彈,現時買賣港股的不確定性似乎已大為降低,一個較長期且完整的上升趨勢很可能正在確立,積極的股票作手可憑藉其交易法則高追強勢股類,而保守的股票作手可考慮待大市調整時買進,亦建議將強積金續步投入較進取的選擇中。

2012/07/25

市況雜談_20120725

現時大市的情況非常不樂觀,上週五恆指的跌勢已是利空走勢的開端,昨日更跌穿了其最小抵抗點18970點,下跌趨勢明顯已經確立。

不鼓勵任何作多行動,若不善於跌勢賺錢,可以考慮減持股票,或持觀望態度,留意一下跌勢中的強勢股類,無論美國、歐盟、中國等等如何為經濟前景辯說,價量始終反映了股票作手的交易取態,不要執於「估底」,甚至「撈底」。

2012/06/05

價量交易記錄 - #3323 中國建材(八)與雜談

昨日#3323 中國建材正式跌穿最小抵抗點,沽出,是次獲利基本上只有股息部份(實質有點虧損),或1.58%。


新工作開始後,已很久沒有時間寫網誌。忙裡偷閒,簡談一下最近的一些看法。

若有留意恆指的月走勢,應該不難發現,從去年六月出現沽出訊號至今,價量異動的買入訊號至今尚未出現,過去十年恆指的沽出訊號與買入訊號之間最長相距十七個月,由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而現在只是剛好十二個月,以現時世界的經濟形勢,或許還要多等一段時間。

當然,恆指走勢不能代表所有股票的走勢,即使現時兵荒馬亂,個別股票的走勢依然很亮麗,例如 #3335 DBA電訊 / #0874 廣州藥業,而 Nicolas Darvas 與 Jesse Livermore 的交易法則在這種市況亦很管用。

很多人說成交量很低,其實不然,只是大家太習慣用絕對指標去測量大市的活躍度,就如一個40歲跑手的步速相對其20歲時的確慢了,但並不代表他步速很慢,每個階段的市況都有不同的活躍度與步伐。

現時市場的交易氣氛已不能跟過往十年作絕對比較,而主流的交易習慣亦有一點改變,例如交易系統,近十年科技進步神速,很多投資公司都用上程式交易(傳聞高盛有一部超級電腦),可以提供準確點數上落的交易方式,能每秒鐘不斷拋出不同的交易指令,賺取微薄價差之餘,並「造成」巨大的成交量,令市場氣氛高漲,然而當市況有什麼差池,這些電腦會同時拋出賣單,大市因而剎那間大跌超過5%。

以現時市況來說,既然交易程式(完全理性交易) 的活躍度與步伐慢下來,成交量的調整亦是理所當然,維持於近五年平均成交水平只屬正常現象。

上週四成交顯著提升,指數先跌後升,股票作手紛紛視為突破,並對後市樂觀正面,但不到兩天,很多人已轉說是假突破。

到底上週四算是突破嗎?我不認為,量升而指數不升,跟「突破」二字已經拉不上了,很多股票作手只看價不看量(反之亦然),就立下後市定論,理由既不充分,不確定性亦很高(已經不能算是風險)。

就如大部份股票作手單靠技術面或基本面,就決定買入一支股票一樣,歷史上著名的交易高手都是「基本技術派」,即如股神巴菲特,他的成功交易都是基本技術齊施的。

不要依據股價跌了很多,或成交量高了很多,就做交易決定,成功的股票作手之所以能夠於相對低位買入,是因為該股當時的不確定性處於極低水平,所引申出來的風險相對較少,而價量亦反映了該水平而形成一個總結。因此,現時股票到底便宜與否,還未到一個確立時機,月走勢(長期趨勢)的價量已經簡接反映了這一點。

2012/01/27

淺談成交量走勢

很多人擅長股價的趨勢及型態,但對成交量的研究卻較少,量同樣具趨勢的指標性,亦具有相對的參考性,故均價與均量都是價量式交易的重要跟據。今天我想作一點經驗上的分享。

先說一點陳腔濫調,當市場處於上升趨勢,成交量的變化通常首先會明顯放大(大量股票作手買入),然後趨於平淡(股票作手勇敢持股),再而明顯放大(大量股票作手賣出)。

每支股/指數都有其慣性,從慣性價量至慣性波動,然後造成慣性走勢。

日、週、月是三種最常用的走勢參考,它們只是時態上的分別,趨勢是一樣,然而運用不同的走勢,績效自是有別,原因是其慣性價量及波動所造成的交易訊息,很影響分析與參考的準確性。

波動造就獲利,波動強有時並不是壞事,關係在於其波動是否結實,William O’Neil 著作「圖勝天下」中提及到股價型態鬆散對其走勢多是利淡,此理論其實亦能應用於成交量上,有很多股票的成交量在日走勢都是較為鬆散,#0669 創科實業及#2398 友佳國際是一例,#2398 友佳國際甚至乎連週走勢都是很鬆散,因此用月走勢才可以較為準確地發現其交易訊號。


上圖是#0669 創科實業及#2398 友佳國際的圖表比較,同一樣的走勢,不同的時態表達,造成不一樣的交易績效。股價上的紅色箭咀是買入訊號,藍色則是沽出訊號,而成交量的紅線是均量線。

#0669 創科實業的日成交量忽高忽低且非常鬆散,若濃縮至週量,明顯較為清晰。觀察去年10月升勢中的成交量,會發現日走勢股價底部的成交量有幾天是異常地少,直到股價上升超過10%才開始放大,並超越均量線,依價量齊升的交易法則,便錯過了底部的買入機會;若將交易法則應用於週走勢,情況便大為不同,其實10月第一個星期的成交量並非如日走勢般少,而且可以看到週成交量比過去幾週都為高並穿越均量線之上,這對交易是具建設性的訊號,結果日走勢與週走勢於10月升勢中的交易績效分別是4%與27%。

再看看#2398 友佳國際,其週成交量也是非常鬆散(日成交量更甚),雖然月走勢亦不算很好,但明顯的成交量便令股票作手易於掌握買入訊號,亦看到成交量的典型變化(明顯放大 > 趨於平淡 > 明顯放大),上市6年間於日走勢、週走勢及月走勢的交易績效分別是11倍、8.5倍與60倍。

最後,貼上恆指三年的量走勢比較圖,不妨多觀察每支股票的日、週、月走勢的量型態,再而了解選擇哪種走勢以配合你的交易法則。

2012/01/08

不要妄想在下跌趨勢中賺錢

關於網友Manfred_1234 #0906 中糧包裝大幅虧損的問題,我曾經也經歷過,2008年買入#0902 華能國電,令我損失了投入資金的60%,2009年痛定思痛後賣出,買入#2313 申洲國際,於2010年補回此部位的損失。

經歷了兩個較大型的股市循環,我得出一個概括但清晰的結論:不要妄想在下跌趨勢中賺錢(衍生工具除外,但我不懂)。

#0906 中糧包裝自上市以來,一直處於下跌趨勢,從上市後半年的價量可以看到,成交量的委縮反映了股價的脆弱,對比另一隻上市時間差不多的新股#1234 中國利郎,可以明顯看到它們之間相似與不同的地方。



兩者不同的地方是,#1234 中國利郎曾經歷一段上升趨勢,獲利算是不錯;而相似的地方是,「一日反轉」過後,它們都步入了下跌趨勢,價量再沒有產生交易指示,若於此時期投入資金,最終都會虧損。

就如#0179 德昌機電一樣,下跌趨勢中的交易都是虧損。當然,日走勢、週走勢及月走勢的交易績效各有優劣,但交易法則不應差別太大。

以下是一些於2011年大幅下跌的股票,以及價量互動所產生的交易指示。多留意價量關係,大部份情況下,能於股價暴跌前出脫手上的部位。

賺錢固然重要,然而避免大幅虧損才是首要。




至於年度表現的公開,個人覺得沒有什麼意義,除非是基金經理。大部份股票作手都明白,手上的股票幾乎都跨年度持有的,而賺多少倒是沽出那一刻才算實際,紙上利潤基本上沒有什麼意義。

P.S. Manfred_1234,不要放棄,繼續努力。

2011/10/19

淺談牛熊

由今年六月開始至今,不少股票作手不斷穿梭於「牛熊」的爭議當中。有些人看見某些訊號或技術指標,就以牛熊為題,大做文章,去證明自己的看法或預測是毫釐不爽,放於四海之內皆準。

「牛熊」兩字之所以看似重要,是在於能夠煽動群眾的情緒走向某一個方向(可能是錯誤的方向),這兩個字容易讓人保留固有的心態,疏於防範未知的危險,繼而盲目地集中於某一方向性的買賣,即使市場的立場已經改變。

歷史中,市場從沒有長期處於某一個趨勢當中,即使是2005-2007年那個讓人瘋狂的勢頭,期間也有數個向上、橫行或向下的趨勢。微觀一點看,即使市場中90%的股票處於向上的趨勢,也會有10%的股票處於橫行或向下的趨勢,牛熊本就同時存在同一天空下,比例的差別而已。

因此,確定市場的方向並不是想像中這麼重要,每一天市場的方向都可能在變。我們更需要的是心境的轉變,要變得靈活,也是變得客觀,不要做太多方向性的預測,雖然市場往往是情緒因素大於基本因素,今天估值十元的東西在市場的價格是一百元,過了幾個月後可以變成四十元或二百元,然而買入的法則不應存在過多的情緒因素,不要因「牛熊」兩字這個情緒因素而誤了自己的判斷。

不知道大家過去十年有沒有將投入股市的資金放大超過20倍以上?我發現很多股票在過去十年三次大型的向上趨勢中(分別是2003-2004、2006-2007及2009-2011)買進持有並於向下趨勢初期沽出,複利的計算是20倍以上的獲利,當中的表表者包括 #0358江西銅、#0700騰訊、#1171兗州煤業、#2883中海油田服務、#3311中國建築等等,這些都是不需要大量情報資訊才能判斷其趨勢,也不需要時刻監察指數變動的股類,特別是#0700騰訊,在08年的「熊市」中也出現了好幾次向上趨勢,所以判別「牛熊」的意義幾乎沒有影響這些個股的表現,若然要等待確定所謂「牛熊」才決定買賣,結果已是大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