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概說了一股獨嬴的起始買點、加碼點的操作與風險,今次談賣出點。
大部份股票作手擬定賣出點的方法是較為滯後,基本分析偏好者主要依靠業績報表,技術分析取向者則依賴價格型態(例如頭肩頂、島形頂、跌穿50天平均線等等...),這些訊號一般都是確立於正確賣點出現後一至六個月的時間,無論是升勢還是跌勢,一至六個月的股價變化可以相距千里之遙,對於一股獨嬴而言,無疑是個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我主要的判斷工具是「一日反轉」與「慣性波動」,已經解說過所以在此不談了,雖然此兩種方法能助我於兩天至兩星期內確立賣點,但我不鼓勵大家執著於我用的方法,每個人都應該使用能配合自己操作方式的法則,但對於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要有效地將不確定性化為風險,我的建議是必須擬定短時間內能確定賣點的法則。
另外,與起始買點及加碼點不同的是,成交量對賣出點的意義並不是很重要。
雖然股價見頂前後三個月的成交量通常會很大,但這個現象極其量只是一個警號,並沒有指標性,尤其對於散戶而言,幾乎沒有人能判斷這是否真實的倒貨量,如果你因巨大成交量而過早沽出,可能會錯過股價見頂前的颷漲走勢,並錯失20-40%的獲利。
大部份股票作手會在股價高漲時會抱有亢奮的情緒,這種亢奮的情緒一般會維持一至三個月,並降低他們的賣出意欲,即使股價已由高位下跌10-20%,他們往往是無動於衷,甚至大量買進,若干月後當他們開始質疑股價見頂,通常又會出現一波強勁的反彈,再次打擊他們的賣出意欲,但隨著股價大幅調整,他們如夢初醒,才會出現真正的倒貨量。
在整個下跌趨勢期間,成交量會變得鬆散且雜亂,對於交易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價是倒著跌的,價格反變成了重要的沽出指標。
「買入看價量、賣出只看價」對控制一股獨嬴的風險而言會有較大的優勢,主張一股獨嬴的股票作手幾乎都是希望短期內捕捉一個可觀的上升趨勢而獲利,進取的交易需要更為精準的操作法則與風險控制。
如果大家有玩過經典格鬥遊戲「STREET FIGHTERS」或「KING OF FIGHTERS」,或會明白大多數必殺技或超必殺技都會曝露極大的破綻,若然打空了,你很容易萬劫不復,所以一般玩家為了讓必殺技或超必殺技一擊即中,都會花時間苦練「連續技」(意思是透過一連串指令讓必殺技或超必殺技的命中率大大提高)及「進退策略」,務求於限時內KO對手,一股獨嬴的策略有點像玩格鬥遊戲,「連續技」的起手就如起始買點,之後的一連串指令就如加碼點,必殺技作結就如賣出點,而「進退策略」就如當交易後發現走勢不對板時,趁未破綻大露時抽身離開,又或者如何運用戰略去誘發「連續技」等。
就每個遊戲角色的特質不同,會有不同的「連續技」及「進退策略」,所以尋找適合自己使用的角色(交易法則)也是非常重要。
下回待續。
標籤
- #0000 上證綜合指數 (1)
- #0000 恆生指數 (11)
- #0027 銀河娛樂 (2)
- #0038 第一拖拉機 (5)
- #0052 大快活 (1)
- #0130 慕詩國際 (1)
- #0179 德昌電機 (1)
- #0189 東岳集團 (3)
- #0342 新海能源 (1)
- #0371 北控水務 (1)
- #0573 稻香 (1)
- #0579 京能清潔能源 (3)
- #0590 六福集團 (2)
- #0623 中視金橋 (2)
- #0669 創科實業 (3)
- #0712 卡姆丹克太陽能 (2)
- #0750 興業太陽能 (3)
- #0751 創維數碼 (1)
- #0773 中國金屬再生資源 (2)
- #0800 A8電媒音樂 (1)
- #0822 嘉瑞國際 (1)
- #0839 天大油管 (1)
- #0874 廣州藥業 (4)
- #0906 中糧包裝 (2)
- #0950 李氏大藥廠 (1)
- #0984 永旺 (1)
- #1007 大慶乳業 (1)
- #1023 時代集團 (1)
- #1044 恆安國際 (2)
- #1068 雨潤食品 (1)
- #1080 勝利管道 (4)
- #1086 好孩子國際 (6)
- #1088 中國神華 (1)
- #1112 合生元國際 (5)
- #1114 華晨中國 (2)
- #1117 現代牧業 (1)
- #1171 兗洲煤業 (1)
- #1177 中國生物製藥 (2)
- #1198 皇朝傢俬 (1)
- #1230 雅士利國際 (1)
- #1234 中國利郎 (1)
- #1259 青蛙王子 (7)
- #1688 阿里巴巴 (1)
- #1698 博士蛙國際 (5)
- #1717 澳優乳業 (1)
- #1766 中國南車 (2)
- #1898 中煤能源 (1)
- #1913 普拉達 (1)
- #1938 珠江油管 (5)
- #1997 峻凌國際 (1)
- #1999 敏華控股 (1)
- #2018 瑞聲科技 (1)
- #2198 中國三江化工 (2)
- #2313 申洲國際 (3)
- #2319 蒙牛乳業 (2)
- #2369 中國無線 (5)
- #2398 友佳國際 (6)
- #2618 TCL通訊 (1)
- #2628 中國人壽 (2)
- #2689 玖龍紙業 (4)
- #2877 神威藥業 (1)
- #2883 中海油田服務 (1)
- #3323 中國建材 (23)
- #3331 維達國際 (2)
- #3339 中國龍工 (1)
- #3777 中國光纖 (1)
- #3800 保利協鑫能源 (3)
- #3888 金山軟件 (1)
- 一日反轉 (18)
- 九把刀 (1)
- 反轉關鍵點 (5)
- 止蝕 (3)
- 牛熊證 (3)
- 交易法則 (25)
- 交易隨想 (2)
- 存活者偏誤 (1)
- 姊妹股 (5)
- 物理妒嫉 (6)
- 長線交易 (7)
- 紀律 (5)
- 風險管理 (7)
- 純粹分享 (1)
- 純粹記錄 (37)
- 強積金 (2)
- 淺談 (25)
- 最小抵抗點 (26)
- 博弈論 (3)
- 對策論 (4)
- 慣性波動 (3)
- 價量互動 (35)
- 價量交易記錄 (16)
- 價量交易記錄2013 (12)
- 箱形理論 (2)
- 儲蓄 (4)
- 賽局理論 (1)
- 趨勢 (9)
- 雜談 (9)
- 關鍵點 (5)
- Andrew Lo (4)
- FAST RETAILING (1)
- Jesse Livermore (14)
- Nicolas Darvas (8)
- Physics Envy (5)
- UNIQLO (1)
- William O’Neil (8)
2012/12/18
2012/12/11
淺談風險管理(七)淺談一股獨嬴(上)
這個話題已經冷落了一段日子,其實是未寫完的,今天再談一點。
很多人喜歡把所有資金都押在同一支股票上,但大部份有經驗的股票作手都不鼓勵這種做法,對我來說,交易的領域沒有絕對,也沒有對錯,每種做法都有利弊,關鍵是策略,而一股獨嬴的策略集中於如何處理其風險與不確定性。
控制一股獨嬴的風險主要是起始買點、加碼點與賣出點的配合,起始買點非常重要,幾乎都出現於上升趨勢未成之時,成交異動會為你提供這個買點的線索,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結實的起始買點並不會出現於下跌趨勢的末端,雖然下跌趨勢末端通常會有一波強勁的反彈(例如2008年11月初、2011年10月初),但這並不是一股獨嬴的正確時機,在未確定下跌趨勢結束之前,沒有必要冒這個險。
而起始買點的重要性在於,在未來數天的走勢中告訴你獲利的機會有多高(同樣適用於週走勢或月走勢),一個正確的起始買點通常在買入後數天已有獲利,上下波動亦通常不會超過5%,起始買點是結合「時間、價格、成交量」因素的綜合性關鍵點,對於不能掌握起始買點的股票作手,一股獨嬴的不確定性會大大提高,亦不建議採用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還是乖乖用個股組合分散一點不確定性吧。
至於加碼點,它是風險控制的一部份,尤其對於一股獨嬴的策略而言,不要一開始在起始買點買太多或買盡,沒有人知道走勢會否突然結束,你所承受的風險有時候會超越意料之外,只要有良好的交易法則,一股獨嬴通常都會比個股組合獲利較高,所以反而必須限制虧損的幅度為先。
股票作手一般會採用高追及低吸兩種加碼方法,只是大部份股票作手都是「高追不看量」及「低吸不看價」,沒有量的升幅多是虛無的,是市場交易者的剎那情緒所帶動,過份投機的交易無法建構出扎實的買點,利用價量互動所產生的加碼點陷阱成本很重,代價也很高,沒有人會砍自己的身體去證明刀很鋒利吧?因此價量加碼點的買入風險往往是較低。
若於股票調整時加碼,要注意的是該調整是否自然有序,很多時候當股票由最高位向下調整10-15%,已經代表該次上升趨勢已告一段落,此時你要做的反而是沽出,而非加碼,這是很多股票作手沒注意的事情,而我通常會利用「最小抵制點」作為調整加碼點的參考,並待股價由「最小抵制點」反彈時才會加碼。
我個人偏好價量加碼點多於調整加碼點,雖然調整加碼點的潛在回報可能會較高,但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必須以降低不確定性為優先考慮,有量的加碼點往往能制造一個檢視走勢的援沖區,當大量股票作手持有該股,即使股價已處於走勢頂部,通常都會有一段橫行走勢,此橫行走勢(援沖區)可以為你提供寬廣的沽出機會,相反調整時交投擠湧,未必有利於一股獨嬴的持股量。
由於絕大多數上升趨勢都不超過50%,不要在起始買點的40%以上加碼,而且盡量在首五個加碼點進行,首五個加碼點的價量互動通常都比較結實,隨著走勢變老,價量會變得鬆散,亦會較走勢起始波動,大大影響交易的心理質素,心態決定境界,一股獨嬴的持股壓力與組合往往不能相提並論(虧損資金1%與虧損資金的20%的1%之比已相差5倍),控制風險的要求會比較高。
下回待續。
很多人喜歡把所有資金都押在同一支股票上,但大部份有經驗的股票作手都不鼓勵這種做法,對我來說,交易的領域沒有絕對,也沒有對錯,每種做法都有利弊,關鍵是策略,而一股獨嬴的策略集中於如何處理其風險與不確定性。
控制一股獨嬴的風險主要是起始買點、加碼點與賣出點的配合,起始買點非常重要,幾乎都出現於上升趨勢未成之時,成交異動會為你提供這個買點的線索,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結實的起始買點並不會出現於下跌趨勢的末端,雖然下跌趨勢末端通常會有一波強勁的反彈(例如2008年11月初、2011年10月初),但這並不是一股獨嬴的正確時機,在未確定下跌趨勢結束之前,沒有必要冒這個險。
而起始買點的重要性在於,在未來數天的走勢中告訴你獲利的機會有多高(同樣適用於週走勢或月走勢),一個正確的起始買點通常在買入後數天已有獲利,上下波動亦通常不會超過5%,起始買點是結合「時間、價格、成交量」因素的綜合性關鍵點,對於不能掌握起始買點的股票作手,一股獨嬴的不確定性會大大提高,亦不建議採用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還是乖乖用個股組合分散一點不確定性吧。
至於加碼點,它是風險控制的一部份,尤其對於一股獨嬴的策略而言,不要一開始在起始買點買太多或買盡,沒有人知道走勢會否突然結束,你所承受的風險有時候會超越意料之外,只要有良好的交易法則,一股獨嬴通常都會比個股組合獲利較高,所以反而必須限制虧損的幅度為先。
股票作手一般會採用高追及低吸兩種加碼方法,只是大部份股票作手都是「高追不看量」及「低吸不看價」,沒有量的升幅多是虛無的,是市場交易者的剎那情緒所帶動,過份投機的交易無法建構出扎實的買點,利用價量互動所產生的加碼點陷阱成本很重,代價也很高,沒有人會砍自己的身體去證明刀很鋒利吧?因此價量加碼點的買入風險往往是較低。
若於股票調整時加碼,要注意的是該調整是否自然有序,很多時候當股票由最高位向下調整10-15%,已經代表該次上升趨勢已告一段落,此時你要做的反而是沽出,而非加碼,這是很多股票作手沒注意的事情,而我通常會利用「最小抵制點」作為調整加碼點的參考,並待股價由「最小抵制點」反彈時才會加碼。
我個人偏好價量加碼點多於調整加碼點,雖然調整加碼點的潛在回報可能會較高,但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必須以降低不確定性為優先考慮,有量的加碼點往往能制造一個檢視走勢的援沖區,當大量股票作手持有該股,即使股價已處於走勢頂部,通常都會有一段橫行走勢,此橫行走勢(援沖區)可以為你提供寬廣的沽出機會,相反調整時交投擠湧,未必有利於一股獨嬴的持股量。
由於絕大多數上升趨勢都不超過50%,不要在起始買點的40%以上加碼,而且盡量在首五個加碼點進行,首五個加碼點的價量互動通常都比較結實,隨著走勢變老,價量會變得鬆散,亦會較走勢起始波動,大大影響交易的心理質素,心態決定境界,一股獨嬴的持股壓力與組合往往不能相提並論(虧損資金1%與虧損資金的20%的1%之比已相差5倍),控制風險的要求會比較高。
下回待續。
2012/06/22
淺談慣性波動
慣性波動是從 Nicolas Darvas 書中的「箱形理論」所啟發出來的,因為還沒有透徹掌握其「箱形理論」的運作,因此我運用了 Jesse Livermore「最小抵抗線」來代替箱形的底部。
就如 Nicolas Darvas 所說,這種波動就如一個網球在天花版與地面之間不斷彈跳一樣,屬於物理學的重覆性運動,若有「外在力量」附加於網球上,它會彈得更高,或跌得更低。
市場有它的步伐,股票亦一樣,每支股票都有一個慣性的波動區域,該波動區域井然有序,為顯示其上升強度,它不會隨意穿越底部(即最小抵抗線),當股票處於「最小抵抗線」之上,無論它如何地波動,我都會視之為自然運動,不加理會,直至波動異常,跌穿最小抵抗線為止。
就以 #0751 創維數碼的週走勢價量交易記錄為例,解釋其「慣性波動」。
每當成交量異常上升,突破其均量線,繼而股價上升,就會出現價量點(或稱價量互動/ 關鍵點)。 價量互動非常重要,沒有量的上升多是假的,只有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價位才有進場的意義。價量點亦突顯了其走勢的慣性,通常價量點出現後,股價先會確認其最小抵抗點的強度,然後才一躍而上,就如 Nicolas Darvas 所說「當一個舞蹈家準備向空中跳躍時,他不是都先蹲下來嗎?」
通常第一次的跳躍都不會太強勁,因此箱底不要設定太深(請留意雙向箭咀),若跌幅太深,表示股價支撐太弱,就如圖中今年5月中的交易一樣,股價跌穿箱底,並無力回彈。
再次出現價量點之後,可以將箱底深度放大一點,原因是股價上升會吸引其他股票作手們的注意,短兵相接間會令其波動性提高。你可能會發現,若當週股價比上週低,下週若無法回升,通常走勢都會轉弱,或可以先行獲利觀望,但我習慣以箱底去作出場參考。
簡單來說,上升趨勢的波動會呈現某種跌序,故箱底之上的波動,就是其慣性波動,憑深度決定其箱底位置,配合箱頂得知其波動區域,若跌穿箱底,就是波動異常,應即時沽出。圖中四次交易,兩賺兩蝕,獲利約60%。
要注意的是,每支股票的慣性波動區域都不同,大家可以跟據圖表去觀察,或以統計數學模型算一算。
就如 Nicolas Darvas 所說,這種波動就如一個網球在天花版與地面之間不斷彈跳一樣,屬於物理學的重覆性運動,若有「外在力量」附加於網球上,它會彈得更高,或跌得更低。
市場有它的步伐,股票亦一樣,每支股票都有一個慣性的波動區域,該波動區域井然有序,為顯示其上升強度,它不會隨意穿越底部(即最小抵抗線),當股票處於「最小抵抗線」之上,無論它如何地波動,我都會視之為自然運動,不加理會,直至波動異常,跌穿最小抵抗線為止。
就以 #0751 創維數碼的週走勢價量交易記錄為例,解釋其「慣性波動」。
每當成交量異常上升,突破其均量線,繼而股價上升,就會出現價量點(或稱價量互動/ 關鍵點)。 價量互動非常重要,沒有量的上升多是假的,只有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價位才有進場的意義。價量點亦突顯了其走勢的慣性,通常價量點出現後,股價先會確認其最小抵抗點的強度,然後才一躍而上,就如 Nicolas Darvas 所說「當一個舞蹈家準備向空中跳躍時,他不是都先蹲下來嗎?」
通常第一次的跳躍都不會太強勁,因此箱底不要設定太深(請留意雙向箭咀),若跌幅太深,表示股價支撐太弱,就如圖中今年5月中的交易一樣,股價跌穿箱底,並無力回彈。
再次出現價量點之後,可以將箱底深度放大一點,原因是股價上升會吸引其他股票作手們的注意,短兵相接間會令其波動性提高。你可能會發現,若當週股價比上週低,下週若無法回升,通常走勢都會轉弱,或可以先行獲利觀望,但我習慣以箱底去作出場參考。
簡單來說,上升趨勢的波動會呈現某種跌序,故箱底之上的波動,就是其慣性波動,憑深度決定其箱底位置,配合箱頂得知其波動區域,若跌穿箱底,就是波動異常,應即時沽出。圖中四次交易,兩賺兩蝕,獲利約60%。
要注意的是,每支股票的慣性波動區域都不同,大家可以跟據圖表去觀察,或以統計數學模型算一算。
Tags:
#0751 創維數碼,
一日反轉,
淺談,
最小抵抗點,
慣性波動,
價量互動,
箱形理論,
關鍵點,
Jesse Livermore,
Nicolas Darvas
2012/06/21
淺談風險管理(六)
將「不確定性」轉變成「風險」的方法有很多,最廣為人知亦是最容易被股票作手忽視的,非「止蝕/ 賺」莫屬。
止蝕/ 賺之所以舉之甚難,是因為它本質上是否定任何分析方法的一種手段。
事實上,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都不能解釋為何 #1211 比亞迪 由8元上升至86元,再由86元下跌至10元,所謂 PE、PB、ROE、EPS、RSI、MACD、SMA等指標,只是倒序式推理的結果。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以過去某種微妙的規律,來作為推理股票價值或走勢的一種手法,簡單一點說,憑藉過去肆意預測將來。
近年股票作手虧損的兩個主要原因,是思想上的「以靜制動」與「主客謬誤」。
市場永遠是動態的,人們理解基本面資訊的步伐亦永遠趕不上市場的變化,就連上市公司本身都不能即時理解其業務上的轉變,何況是股票作手們。一個勢頭當中包含了很多元素,主要有經濟、政治、資金、供求、民生、氣候、地理等等,沒有人可以囊括每一種元素範疇,很多時侯,當業內人仕或股票作手還以為是勢頭調整時,市場已變成反轉行情了。
若果股票作手以「靜態的資訊」面對「動態的市場」,跟閉門造車沒有兩樣,最後你會發現市場總是跟你的資訊背馳。
技術分析比基本分析或許會更貼近市場,然而利用技術分析大幅獲利的人並不多,股票交易的零和性是一種博奕,若要將大多數人(包括所謂專家)的錢轉移到少數人身上,智取的人會利用或制定某種微妙的規律,去令其他人初嚐甜頭,然後吃盡苦頭。大家常提及的黃金比率、RSI、MACD、保力加通道、波浪理論、支持位,往往都是數字遊戲,雖有一點命中率,但更多的不確定性在裡頭,例如大家都經歷過的支持位,原來是多麼不堪一擊。
而基本分析比技術分析更令人神往的原因,是「盲點性」,每個人都有其盲點,而將其不為知的部份變成一份說得頭頭是道出神入化的論說,的確令人鼓舞,暗嘆「又學到野喇」,但客觀地看,這些論說的命中率都不高,甚至與市場背馳,到頭來錢沒賺到,只剩下論說背後我們讚嘆的探索精神。很多人不明白,大部份人或機構所認同的論說,並不為市場所認同。
大家必須明白,是市場肯定了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而非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肯定了市場,市場永遠是主場,別將主客調亂。
說了這麼多,並非否定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事實上我也會利用這些方法作為交易參考,我想說明的是,當大部份人利用這些指標作預測股票走勢,往往會變得主觀,抽離不能,當你計算到 #1211 比亞迪 的合理值是100元時,即使它由86元跌至$50元,你也不容易放手;當它由28元跌到至25元時,你用技術指標分析它的支持位是25元,可惜跌穿25元後短短兩天已跌至20元,令你沒有及時獲利。
市場與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並沒有所謂因果關係,市場有自己的步伐,而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背後都是千瘡百孔,難以涵蓋市場所有的不確定性,當中的分析理論極其量只是令我們更了解市場的步伐,從而制定某種交易法則,當法則失效時,拋掉你的分析理論,執行止蝕/ 賺吧。
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當你限制虧損幅度,不確定性就會變成風險,你的虧損幅度越少,你能捲土重來的機會會越高,對於一般人來說,虧損25%已是風險極限,虧損25%的風險彌補是33.33%,表面上是蝕了1/4但要賺回1/3才能擺平,補充一點,典型飈升股亦要兩至三月才能站穩此升幅,要賺回此率並不容易,時間亦是一個重要因素。
最後簡單做了一個虧損與風險比率表格作參考。
事實上,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都不能解釋為何 #1211 比亞迪 由8元上升至86元,再由86元下跌至10元,所謂 PE、PB、ROE、EPS、RSI、MACD、SMA等指標,只是倒序式推理的結果。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以過去某種微妙的規律,來作為推理股票價值或走勢的一種手法,簡單一點說,憑藉過去肆意預測將來。
近年股票作手虧損的兩個主要原因,是思想上的「以靜制動」與「主客謬誤」。
市場永遠是動態的,人們理解基本面資訊的步伐亦永遠趕不上市場的變化,就連上市公司本身都不能即時理解其業務上的轉變,何況是股票作手們。一個勢頭當中包含了很多元素,主要有經濟、政治、資金、供求、民生、氣候、地理等等,沒有人可以囊括每一種元素範疇,很多時侯,當業內人仕或股票作手還以為是勢頭調整時,市場已變成反轉行情了。
若果股票作手以「靜態的資訊」面對「動態的市場」,跟閉門造車沒有兩樣,最後你會發現市場總是跟你的資訊背馳。
技術分析比基本分析或許會更貼近市場,然而利用技術分析大幅獲利的人並不多,股票交易的零和性是一種博奕,若要將大多數人(包括所謂專家)的錢轉移到少數人身上,智取的人會利用或制定某種微妙的規律,去令其他人初嚐甜頭,然後吃盡苦頭。大家常提及的黃金比率、RSI、MACD、保力加通道、波浪理論、支持位,往往都是數字遊戲,雖有一點命中率,但更多的不確定性在裡頭,例如大家都經歷過的支持位,原來是多麼不堪一擊。
而基本分析比技術分析更令人神往的原因,是「盲點性」,每個人都有其盲點,而將其不為知的部份變成一份說得頭頭是道出神入化的論說,的確令人鼓舞,暗嘆「又學到野喇」,但客觀地看,這些論說的命中率都不高,甚至與市場背馳,到頭來錢沒賺到,只剩下論說背後我們讚嘆的探索精神。很多人不明白,大部份人或機構所認同的論說,並不為市場所認同。
大家必須明白,是市場肯定了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而非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肯定了市場,市場永遠是主場,別將主客調亂。
說了這麼多,並非否定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事實上我也會利用這些方法作為交易參考,我想說明的是,當大部份人利用這些指標作預測股票走勢,往往會變得主觀,抽離不能,當你計算到 #1211 比亞迪 的合理值是100元時,即使它由86元跌至$50元,你也不容易放手;當它由28元跌到至25元時,你用技術指標分析它的支持位是25元,可惜跌穿25元後短短兩天已跌至20元,令你沒有及時獲利。
市場與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並沒有所謂因果關係,市場有自己的步伐,而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背後都是千瘡百孔,難以涵蓋市場所有的不確定性,當中的分析理論極其量只是令我們更了解市場的步伐,從而制定某種交易法則,當法則失效時,拋掉你的分析理論,執行止蝕/ 賺吧。
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當你限制虧損幅度,不確定性就會變成風險,你的虧損幅度越少,你能捲土重來的機會會越高,對於一般人來說,虧損25%已是風險極限,虧損25%的風險彌補是33.33%,表面上是蝕了1/4但要賺回1/3才能擺平,補充一點,典型飈升股亦要兩至三月才能站穩此升幅,要賺回此率並不容易,時間亦是一個重要因素。
最後簡單做了一個虧損與風險比率表格作參考。
虧損幅度
|
風險比率
|
-5.00% | 5.26% |
-10.00% | 11.11% |
-15.00% | 17.65% |
-20.00% | 25.00% |
-25.00% | 33.33% |
-30.00% | 42.86% |
-35.00% | 53.85% |
-40.00% | 66.67% |
-45.00% | 81.82% |
-50.00% | 100.00% |
-55.00% | 122.22% |
-60.00% | 150.00% |
-65.00% | 185.71% |
-70.00% | 233.33% |
-75.00% | 300.00% |
-80.00% | 400.00% |
-85.00% | 566.67% |
-90.00% | 900.00% |
-95.00% | 1900.00% |
2012/04/21
淺談風險管理(四)
上文提到演講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想表達的是將「不確定性」轉變成了「風險」的技巧。
Andrew Lo設定了兩個賭局,「純粹風險」與「不確定性」。
「純粹風險」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各佔50%)的盒子,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可以獲得$10,000美元,不過每人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
結論是觀眾中最高的下注上限為$4,500-$5,000之間,而大部份人都願意下較高的注,他認為這很合理,原因是每個人都有其 Expected Value/ 期望值,而願意承受風險往往是因為有高於期望值的回報。
「不確定性」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由莊家自行分佈)的箱子,同樣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同樣可以獲得$10,000美元,每人仍然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這次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並說出選的是什麼顏色。
其中一個觀眾回答選了紅色,Andrew Lo問道:「為何選擇紅色?是否因為你喜歡紅色?還是你認為對方喜歡紅色?‧」然後他要求觀眾舉手投票下注上限,發現下注較高的人很少,而當中只有一個人跟第一局的下注相同。
Andrew Lo解釋說,儘管大家都不知道紅球與黑球的比例,但就機率而言,紅球與黑球出現的機率仍然是50%,兩個賭局賭的其實沒有分別,因此每人在下注的決定應該是一樣的,但就他的經驗而言,即使他說明了機率是一樣,普遍人都不敢於第二局下一樣的注。
這就是他說明「Physics Envy」的要點 - 人性因素。
有觀眾反駁說:「雖然機率是一樣,但這明顯是一個心理問題,實際上比例是莊家決定的,若然他猜中我的喜好,他可以放入完全跟我喜好相反的比例(例如我選紅色,他就全放入黑球),最終我還是會輸,所謂的期望值也沒有意義。」
Andrew Lo解釋說:「其實雙方都是猜測,莊家會猜你的喜好,你亦會猜莊家的喜好。莊家會想到「你會跟據我的喜好而選擇」,也可能是一個陷阱。」
然後觀眾問,若然你必須參與這個賭局,你會使用怎樣的策略,令莊家不會在你心理情緒被影響之下而猜中你的喜好?
Andrew Lo回答說:「可以用隨機策略,以隨機來打亂隨機,若你用「擲銀仔」的方法來決定所選顏色,這樣莊家就永遠猜不透,在這樣的情況下,莊家將紅球與黑球比率分佈為50%是最安全的做法,最終對你對他都變得公平與安全了。」
股票作手經常提及風險管理,當中的考慮因素到底是屬於「不確定性」、「風險」、還是只是「心理問題」呢?在「管理」之前,很值得大家細心思考,而將「不確定性」轉變成「風險」的探討,下文再續。
Andrew Lo設定了兩個賭局,「純粹風險」與「不確定性」。
「純粹風險」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各佔50%)的盒子,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可以獲得$10,000美元,不過每人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
結論是觀眾中最高的下注上限為$4,500-$5,000之間,而大部份人都願意下較高的注,他認為這很合理,原因是每個人都有其 Expected Value/ 期望值,而願意承受風險往往是因為有高於期望值的回報。
「不確定性」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由莊家自行分佈)的箱子,同樣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同樣可以獲得$10,000美元,每人仍然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這次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並說出選的是什麼顏色。
其中一個觀眾回答選了紅色,Andrew Lo問道:「為何選擇紅色?是否因為你喜歡紅色?還是你認為對方喜歡紅色?‧」然後他要求觀眾舉手投票下注上限,發現下注較高的人很少,而當中只有一個人跟第一局的下注相同。
Andrew Lo解釋說,儘管大家都不知道紅球與黑球的比例,但就機率而言,紅球與黑球出現的機率仍然是50%,兩個賭局賭的其實沒有分別,因此每人在下注的決定應該是一樣的,但就他的經驗而言,即使他說明了機率是一樣,普遍人都不敢於第二局下一樣的注。
這就是他說明「Physics Envy」的要點 - 人性因素。
有觀眾反駁說:「雖然機率是一樣,但這明顯是一個心理問題,實際上比例是莊家決定的,若然他猜中我的喜好,他可以放入完全跟我喜好相反的比例(例如我選紅色,他就全放入黑球),最終我還是會輸,所謂的期望值也沒有意義。」
Andrew Lo解釋說:「其實雙方都是猜測,莊家會猜你的喜好,你亦會猜莊家的喜好。莊家會想到「你會跟據我的喜好而選擇」,也可能是一個陷阱。」
然後觀眾問,若然你必須參與這個賭局,你會使用怎樣的策略,令莊家不會在你心理情緒被影響之下而猜中你的喜好?
Andrew Lo回答說:「可以用隨機策略,以隨機來打亂隨機,若你用「擲銀仔」的方法來決定所選顏色,這樣莊家就永遠猜不透,在這樣的情況下,莊家將紅球與黑球比率分佈為50%是最安全的做法,最終對你對他都變得公平與安全了。」
股票作手經常提及風險管理,當中的考慮因素到底是屬於「不確定性」、「風險」、還是只是「心理問題」呢?在「管理」之前,很值得大家細心思考,而將「不確定性」轉變成「風險」的探討,下文再續。
2012/04/02
淺談風險管理(三)
上文提到 Andrew Lo將「不確定性」劃分五個等級:
1. 「一日反轉」的利弊,就是我將過去股票數據透過統計學原理得出其機率與應用性的一種結果。
2. 遇上合約上的糾紛/ 異議時,我亦會將其影響透過量化結合發生機率反映在工作報告上。
若有人問我,明天股市是升還是跌?又或者我今晚會否中六合彩頭獎繼而明天跟老闆「辟炮」不幹?這明顯就是等級45的問題了,而很多股票作手就是過份集中在這類問題當中,並用上不當的方法去面對。
因為股市的走勢並非隨線性遊走,當中有很多隨機性事件與人性心理左右其去向,這是為什麼CL兄的隨機指數較能反映市場的股票表現的主要原因。近期發生在民企的核數師風波以及停牌事件,部份只能歸納於隨機性事件,基於人性心理,消息面與基本面的「化妝師」確實多不勝數,核數師辭任或者報表上的邏輯矛盾(例如:收益與盈利的不符合)確實不能完全避免,而CL兄BLOG中論及的OT股,當中有不少曾令一部份股票作手賺了不少,正邪往往只能事後孔明(#0700騰訊當年的千多倍PE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很邪吧)。
面對等級45的問題,我們只能透過交易策略(並非技術分析)來減少損失,比如分散交易、金字塔式買入法、姊妹股觀察、止蝕機制、資金分配等等。
演講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想表達的是將「不確定性」轉變成了「風險」的技巧,也是我認為股票作手應該集中研究的重點。
待續...
- Perfect Certainty
- Risk
- Fu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 Partia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 Irreducible Uncertainty
1. 「一日反轉」的利弊,就是我將過去股票數據透過統計學原理得出其機率與應用性的一種結果。
2. 遇上合約上的糾紛/ 異議時,我亦會將其影響透過量化結合發生機率反映在工作報告上。
若有人問我,明天股市是升還是跌?又或者我今晚會否中六合彩頭獎繼而明天跟老闆「辟炮」不幹?這明顯就是等級45的問題了,而很多股票作手就是過份集中在這類問題當中,並用上不當的方法去面對。
因為股市的走勢並非隨線性遊走,當中有很多隨機性事件與人性心理左右其去向,這是為什麼CL兄的隨機指數較能反映市場的股票表現的主要原因。近期發生在民企的核數師風波以及停牌事件,部份只能歸納於隨機性事件,基於人性心理,消息面與基本面的「化妝師」確實多不勝數,核數師辭任或者報表上的邏輯矛盾(例如:收益與盈利的不符合)確實不能完全避免,而CL兄BLOG中論及的OT股,當中有不少曾令一部份股票作手賺了不少,正邪往往只能事後孔明(#0700騰訊當年的千多倍PE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很邪吧)。
面對等級45的問題,我們只能透過交易策略(並非技術分析)來減少損失,比如分散交易、金字塔式買入法、姊妹股觀察、止蝕機制、資金分配等等。
演講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想表達的是將「不確定性」轉變成了「風險」的技巧,也是我認為股票作手應該集中研究的重點。
待續...
2012/04/01
淺談風險管理(二)
上文提到,既然市場依據無法精確斗量,到底風險管理的意義何在?
我現職從事處理數據/ 模組相關的工作(非金融行業相關),當中亦涉及很多風險管理的問題,對此或許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風險,我的看法是,風險必須是可預期但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
Andrew Lo 論文中亦有相關見解:
“Risk” (randomness that can be fully captured by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and “Uncertainty” (all other types of randomness)
跟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名言「死並不是生的對立;死只不過是生的一部份。」的道理差不多,「風險」不等於「不確定性」,「風險」只是「不確定性」的一部份。
市場並不是你願意承擔如何大的風險,就可以獲得如何豐厚的回報,這是大部份人對「高風險高回報」的誤解。同時,亦不會因為風險較小,就可以有獲利保證,例如買進一支股票,即使看似只有相當小的風險 ,但並不能保證每個人「只賺不賠」,亦很難預計獲利的延展度(Profit Range),因為當中還有不少「不確定性」,亦即是上文所說的「人性因素」,炒賣 iPhone/ iPad 事件也是一例,簡單而言,市場並沒有「絕對」這回事。
Andrew Lo提到,獲利是否豐厚無關「風險」的承擔,而是在於「不確定性」的承擔。
演講中他舉了人壽保險業界的例子,由於壽命/ 醫療/ 疾病統計上的參數提高了估算預測的準確度,大大幫助掌握及控制人壽考慮因素的「不確定性」,但卻造成業界利潤空間被擠壓,相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興產業,利潤空間往往比較大。
就好像近年「新材料」「醫藥」「環保」等充滿「不確定性」的產業,市場對其「不確定性」往往有相當大的反應,因此股票的波幅及獲利空間都比較大,相反,大部份藍籌之所以波動及升幅較小,很大原因是因為「有數得計」。
Andrew Lo將「不確定性」劃分五個等級,並簡單做了一張清單,可參考其論文第50頁,分別是:
他認為應就不同分析議題而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並建議在分析之前先確定分析議題屬於哪一個等級。
待續...
我現職從事處理數據/ 模組相關的工作(非金融行業相關),當中亦涉及很多風險管理的問題,對此或許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風險,我的看法是,風險必須是可預期但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
Andrew Lo 論文中亦有相關見解:
“Risk” (randomness that can be fully captured by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and “Uncertainty” (all other types of randomness)
跟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名言「死並不是生的對立;死只不過是生的一部份。」的道理差不多,「風險」不等於「不確定性」,「風險」只是「不確定性」的一部份。
市場並不是你願意承擔如何大的風險,就可以獲得如何豐厚的回報,這是大部份人對「高風險高回報」的誤解。同時,亦不會因為風險較小,就可以有獲利保證,例如買進一支股票,即使看似只有相當小的風險 ,但並不能保證每個人「只賺不賠」,亦很難預計獲利的延展度(Profit Range),因為當中還有不少「不確定性」,亦即是上文所說的「人性因素」,炒賣 iPhone/ iPad 事件也是一例,簡單而言,市場並沒有「絕對」這回事。
Andrew Lo提到,獲利是否豐厚無關「風險」的承擔,而是在於「不確定性」的承擔。
演講中他舉了人壽保險業界的例子,由於壽命/ 醫療/ 疾病統計上的參數提高了估算預測的準確度,大大幫助掌握及控制人壽考慮因素的「不確定性」,但卻造成業界利潤空間被擠壓,相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興產業,利潤空間往往比較大。
就好像近年「新材料」「醫藥」「環保」等充滿「不確定性」的產業,市場對其「不確定性」往往有相當大的反應,因此股票的波幅及獲利空間都比較大,相反,大部份藍籌之所以波動及升幅較小,很大原因是因為「有數得計」。
Andrew Lo將「不確定性」劃分五個等級,並簡單做了一張清單,可參考其論文第50頁,分別是:
- Perfect Certainty
- Risk
- Fu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 Partia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 Irreducible Uncertainty
他認為應就不同分析議題而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並建議在分析之前先確定分析議題屬於哪一個等級。
待續...
淺談風險管理(一)
最近國內民企與核數師之間出現了小風波,令市場對相關股票甚至相關版塊充滿恐慌,而部份股票作手的預設風險管理也出現進退失據的情況,令我想起上年看過有關「Physics Envy」的演說及講者Andrew W. Lo與一位物理學者Mark T. Mueller所寫的相關論文「WARNING: Physics Envy May Be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
其內容大概是說明專業人仕在現實與數據上的迷失。先簡單說明「Physics Envy」(中文翻譯很怪:物理妒嫉)的含意,世上有很多事物都在物理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並且能「數位化(量化)」(例如牛頓的數學原理、財務報表的會計學原理等等),這是一科「硬性」科學的表現,所謂「硬性」就是用於任何情況都能得到相同的衍生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標準」。
很多經濟學家及股票分析師試圖將「數位化」應用於經濟市場或股票的預測分析上,並創造一些簡單的數位標準諸如GDP、HSI、PE/ PB、RSI、MACD等,作為其預測分析背後的種種理據,但往往都出現很大的偏差,原因是其數位標準背後都有一個誤導性的前提假設:「所有理論或市場都應該建構於理性的基礎/ 規律上」,簡單一點說,就是「所有情況都能有合理化的解釋」。
然而,大部份經濟情況及交易市場都無法透過簡單的數位定律來反映現實情況,比如近年香港的GDP提高了不少,但並不代表整體香港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樣(實際上可能是下降了),又或者近期恆指跌幅不大,但並不代表大部份股票的跌幅同樣輕微。而「過份依賴」相關指數/ 數位標準作為分析依據,就很容易陷入「Physics Envy」的死胡同中。
為什麼有些分析師的見解與市場的走勢背馳,並非他們沒有理據,而是因為股票市場本就包含大量的人性因素,造成太多的「不確定性」,並超越了所謂「風險」的範疇。
林少陽是我最喜歡的分析師之一,他的收費文章包含了很多「數位化」的分析與比較,作為一個參考是十分不錯,對交易思維亦甚有啟發性,整體而言是物有所值,但有時亦難免有所偏差,因為當研究對象中包含諸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軟性」科學,就很可能會出現「Physics Envy」的結果。
既然市場依據無法精確斗量,到底風險管理的意義何在?
待續...
其內容大概是說明專業人仕在現實與數據上的迷失。先簡單說明「Physics Envy」(中文翻譯很怪:物理妒嫉)的含意,世上有很多事物都在物理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並且能「數位化(量化)」(例如牛頓的數學原理、財務報表的會計學原理等等),這是一科「硬性」科學的表現,所謂「硬性」就是用於任何情況都能得到相同的衍生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標準」。
很多經濟學家及股票分析師試圖將「數位化」應用於經濟市場或股票的預測分析上,並創造一些簡單的數位標準諸如GDP、HSI、PE/ PB、RSI、MACD等,作為其預測分析背後的種種理據,但往往都出現很大的偏差,原因是其數位標準背後都有一個誤導性的前提假設:「所有理論或市場都應該建構於理性的基礎/ 規律上」,簡單一點說,就是「所有情況都能有合理化的解釋」。
然而,大部份經濟情況及交易市場都無法透過簡單的數位定律來反映現實情況,比如近年香港的GDP提高了不少,但並不代表整體香港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樣(實際上可能是下降了),又或者近期恆指跌幅不大,但並不代表大部份股票的跌幅同樣輕微。而「過份依賴」相關指數/ 數位標準作為分析依據,就很容易陷入「Physics Envy」的死胡同中。
為什麼有些分析師的見解與市場的走勢背馳,並非他們沒有理據,而是因為股票市場本就包含大量的人性因素,造成太多的「不確定性」,並超越了所謂「風險」的範疇。
林少陽是我最喜歡的分析師之一,他的收費文章包含了很多「數位化」的分析與比較,作為一個參考是十分不錯,對交易思維亦甚有啟發性,整體而言是物有所值,但有時亦難免有所偏差,因為當研究對象中包含諸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軟性」科學,就很可能會出現「Physics Envy」的結果。
既然市場依據無法精確斗量,到底風險管理的意義何在?
待續...
2012/03/23
淺談一日反轉
「一日反轉」,是一個概念非常簡單的沽出訊號,亦是我常用的交易參考,對於其定義,且先引用Jesse L. Livermore的論述:
「一日反轉的信號對我而言是一個強烈的信號,一個讓我睡不著覺且提高警覺的信號。這種走法時常出現在長期行情的末端。我對一日反轉的定義是,當天的高點要高於前日的高點,但當日的收盤價卻低於前一天的收盤價,而且當日成交量也要比前一天大。」
1. 「前一天的收盤價」最好收於當天較高位置;
2. 「當日的收盤價」最好收於當天較低位置。
這樣會較為準確。不論是否處於長期行情的末端,出現「一日反轉」後,股價通常都是利空,原因是第二天股票作手間的短兵相接,尤其處於巨量的情況下,成交量較第一天為多但股價出現背馳,這是一種弱勢訊號,儘管如此,大多數的「一日反轉」,其利空都是非常短暫。
「一日反轉」的確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沽出訊號,但泛用性並不如「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為高。我發現「一日反轉」對於經常發生好淡爭持的股票及走勢是較為適用,這些股票的價量互動及慣性波動經常受背後衍生工具或沽空的對沖性影響,因此「一日反轉」的關鍵性與準確性相應會提高,例如 #2318 中國平安的日走勢,依我個人的價量交易法則,上市以來「一日反轉」出現了40次,當中有26次是處於上升趨勢的末端並涉及交易,當中交易有19次是獲利,7次是虧損,最大單一虧損只是約5%,在這些股票中「一日反轉」往往能令股票作手及時沽出及避免嚴重虧損。
但我必須重申,「一日反轉」並不適用於大部份股票及走勢,於「淺談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五)」一文中亦有提及:
「我經常提及的「一日反轉」型態,原則上是一種「硬法則」,我察覺到有些股票經常性地出現這種型態,並降低了其交易績效,經過很多股票的反覆試驗,包括那些股的日周月走勢都嘗試過,最後發現有些股的個別走勢是不適用的,於是我對那些股的交易法則作出了調整,並強化其買賣次數、勝算及績效。」
「一日反轉」的特質是關鍵性,而非泛用性,反而「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才是股票作手較值得研究的沽出訊號。太依賴「一日反轉」,可能會令交易績效大幅下降,我舉一個例子,或許較容易令大家明白,下圖是 #2689 玖龍紙業於2006年的上升趨勢,其實亦是我的一個真實交易記錄,雖然當時我還沒有研究價量互動,獲利只是運氣使然,但後來做了交易檢討,從中發現了一些交易法則,並成為現時價量交易的基礎例證。
在這一波上升趨勢中出現了4次「一日反轉」(紅圈),每次出現後都有一段非常短暫的利空走勢,當中有3次涉及價量交易。但若忽視「一日反轉」,只集中於「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的訊號,勝算、交易次數、績效便大為不同,而獲利更幾乎相差了一倍。
每種沽出訊號都有其特質,「一日反轉」的特質是關鍵性,而非泛用性,準確度亦較「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為高,就如核武是強大的,但並不適合每場戰役一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日反轉」雖然擁有相當高的關鍵性與準確度,但同時亦可以破壞法則的勝算、交易次數及績效,這一點股票作手必須多加留意。
「一日反轉的信號對我而言是一個強烈的信號,一個讓我睡不著覺且提高警覺的信號。這種走法時常出現在長期行情的末端。我對一日反轉的定義是,當天的高點要高於前日的高點,但當日的收盤價卻低於前一天的收盤價,而且當日成交量也要比前一天大。」
1. 「前一天的收盤價」最好收於當天較高位置;
2. 「當日的收盤價」最好收於當天較低位置。
這樣會較為準確。不論是否處於長期行情的末端,出現「一日反轉」後,股價通常都是利空,原因是第二天股票作手間的短兵相接,尤其處於巨量的情況下,成交量較第一天為多但股價出現背馳,這是一種弱勢訊號,儘管如此,大多數的「一日反轉」,其利空都是非常短暫。
「一日反轉」的確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沽出訊號,但泛用性並不如「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為高。我發現「一日反轉」對於經常發生好淡爭持的股票及走勢是較為適用,這些股票的價量互動及慣性波動經常受背後衍生工具或沽空的對沖性影響,因此「一日反轉」的關鍵性與準確性相應會提高,例如 #2318 中國平安的日走勢,依我個人的價量交易法則,上市以來「一日反轉」出現了40次,當中有26次是處於上升趨勢的末端並涉及交易,當中交易有19次是獲利,7次是虧損,最大單一虧損只是約5%,在這些股票中「一日反轉」往往能令股票作手及時沽出及避免嚴重虧損。
但我必須重申,「一日反轉」並不適用於大部份股票及走勢,於「淺談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五)」一文中亦有提及:
「我經常提及的「一日反轉」型態,原則上是一種「硬法則」,我察覺到有些股票經常性地出現這種型態,並降低了其交易績效,經過很多股票的反覆試驗,包括那些股的日周月走勢都嘗試過,最後發現有些股的個別走勢是不適用的,於是我對那些股的交易法則作出了調整,並強化其買賣次數、勝算及績效。」
「一日反轉」的特質是關鍵性,而非泛用性,反而「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才是股票作手較值得研究的沽出訊號。太依賴「一日反轉」,可能會令交易績效大幅下降,我舉一個例子,或許較容易令大家明白,下圖是 #2689 玖龍紙業於2006年的上升趨勢,其實亦是我的一個真實交易記錄,雖然當時我還沒有研究價量互動,獲利只是運氣使然,但後來做了交易檢討,從中發現了一些交易法則,並成為現時價量交易的基礎例證。
在這一波上升趨勢中出現了4次「一日反轉」(紅圈),每次出現後都有一段非常短暫的利空走勢,當中有3次涉及價量交易。但若忽視「一日反轉」,只集中於「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的訊號,勝算、交易次數、績效便大為不同,而獲利更幾乎相差了一倍。
Tags:
#2689 玖龍紙業,
一日反轉,
交易法則,
淺談,
價量互動,
Jesse Livermore
2012/03/03
淺談最小抵抗點
「最小抵抗點」與「一日反轉」是我交易法則中最常用的離場機制,它們助我確立交易中的獲利/ 虧損部位,並讓我知道持股的價量現況。
「最小抵抗點」的概念是取自李佛摩的「最小抵抗線」,當一支股票的升勢持續,中途會出現很多「價量買點」,我先假設於「價量買點」買入股票是安全的,而股價亦會於「價量買點」出現後穩步上揚,但是升勢並不代表股價只升不跌,中間會出現很多調整或回檔,而「最小抵抗點」就是用作判斷其調整或回檔是否有序,理論上當股價的表現突破其原有的走勢,或偏離其慣性波動,這顯然是一個危險的訊號,股票作手必須因此提高警覺。
「最小抵抗點」的確立方法是建基於「價量買點」的確立,沒有價量的升幅或跌幅都不能作為參考標準,比如打功夫一樣,即使招式如何厲害,亦需留有餘地,因為假如所謂厲害的招式亦沒法令你佔上半點優勢,你必須為自己找一條退路,而非盲目與之抗衡;同樣道理,當「價量買點」出現後股價沒有預期的表現,「最小抵抗點」就會為你留下一條退路。
因此當新的「價量買點」出現後,新的「最小抵抗點」亦會隨之而確立,若股價跌穿「最小抵抗點」,則表示最新的「價量買點」可能就是所謂的「反轉關鍵點」,因為成交量是判斷關鍵點的重要線索,放量造就升勢,價跌量升就是一種背離,而「最小抵抗點」是判別這種背離的最好方法之一。
「價量買點」與「最小抵抗點」之間的差距介乎3%至10%,每一支股都有所不同,取決於該股的慣性波動。
以上是 #3323 中國建材於一月升勢的交易圖表,紅色箭咀是「價量買點」,每一次出現「價量買點」後,「最小抵抗點」(藍色X符號)都會提升,然後連續數天股價亦收於「最小抵抗點」之上,直到一月三十日,股價跌穿「最小抵抗點」,這段小型升勢才暫時結束,是次獲利18%。
更新:#3323的日走勢記錄 +「最小抵抗點」(將點連成藍色線)
「最小抵抗點」的概念是取自李佛摩的「最小抵抗線」,當一支股票的升勢持續,中途會出現很多「價量買點」,我先假設於「價量買點」買入股票是安全的,而股價亦會於「價量買點」出現後穩步上揚,但是升勢並不代表股價只升不跌,中間會出現很多調整或回檔,而「最小抵抗點」就是用作判斷其調整或回檔是否有序,理論上當股價的表現突破其原有的走勢,或偏離其慣性波動,這顯然是一個危險的訊號,股票作手必須因此提高警覺。
「最小抵抗點」的確立方法是建基於「價量買點」的確立,沒有價量的升幅或跌幅都不能作為參考標準,比如打功夫一樣,即使招式如何厲害,亦需留有餘地,因為假如所謂厲害的招式亦沒法令你佔上半點優勢,你必須為自己找一條退路,而非盲目與之抗衡;同樣道理,當「價量買點」出現後股價沒有預期的表現,「最小抵抗點」就會為你留下一條退路。
因此當新的「價量買點」出現後,新的「最小抵抗點」亦會隨之而確立,若股價跌穿「最小抵抗點」,則表示最新的「價量買點」可能就是所謂的「反轉關鍵點」,因為成交量是判斷關鍵點的重要線索,放量造就升勢,價跌量升就是一種背離,而「最小抵抗點」是判別這種背離的最好方法之一。
「價量買點」與「最小抵抗點」之間的差距介乎3%至10%,每一支股都有所不同,取決於該股的慣性波動。
以上是 #3323 中國建材於一月升勢的交易圖表,紅色箭咀是「價量買點」,每一次出現「價量買點」後,「最小抵抗點」(藍色X符號)都會提升,然後連續數天股價亦收於「最小抵抗點」之上,直到一月三十日,股價跌穿「最小抵抗點」,這段小型升勢才暫時結束,是次獲利18%。
更新:#3323的日走勢記錄 +「最小抵抗點」(將點連成藍色線)
2012/02/08
淺談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終)
5. 具有關鍵性的技巧
交易法則其中一項追求是具人性化的操作技巧,而並非華而不實的買賣計劃。每支股票都有著繁多的資訊,技術指標亦林林種種,除非是主力從事股票交易的工作者,否則普遍散戶都不能一一檢閱,並投放太多的時間。
股票作手需要考慮股票資訊與技術指標的重要性與優先性,然後進行分析及過濾,並設定一些關鍵性技巧,這裡所說的技巧並非單純的買賣技巧,而是指處理股票資訊與技術指標的功力,簡單來說,「目標為本,不區小節」。較資深的股票作手,透過過去的實戰經驗,很容易就辨別出資訊上的重要性,可惜能實踐的人只是小數。
對我而言,資料及指標簡略分為三類:實質性、非實質性與可省略。
實質性資料及指標:
交易法則其中一項追求是具人性化的操作技巧,而並非華而不實的買賣計劃。每支股票都有著繁多的資訊,技術指標亦林林種種,除非是主力從事股票交易的工作者,否則普遍散戶都不能一一檢閱,並投放太多的時間。
股票作手需要考慮股票資訊與技術指標的重要性與優先性,然後進行分析及過濾,並設定一些關鍵性技巧,這裡所說的技巧並非單純的買賣技巧,而是指處理股票資訊與技術指標的功力,簡單來說,「目標為本,不區小節」。較資深的股票作手,透過過去的實戰經驗,很容易就辨別出資訊上的重要性,可惜能實踐的人只是小數。
對我而言,資料及指標簡略分為三類:實質性、非實質性與可省略。
實質性資料及指標:
- 股價
- 成交量
- 價量異動
- 市場走勢
- 每股盈利增長率(包括扭虧性盈喜)
- 「一日反轉」型態
- 止蝕點及最小抵抗點
- 毛利率
- 稅後經營溢利增長率
- 股本回報率
- 複合盈利增長率
- 負債及現金比率
- 機構投資者持股量
非實質性資料及指標:
- 相對估值
- 業務擴展
- 新產品
- 姊妹股走勢
- 相關新聞
可省略資料及指標:
- 非客觀分析文章
- 大行買賣報告
- 具利益衝突的專家評論
- 股東減持/回購
- 相對強弱指數
- 移動平均匯聚背馳指標
- 保力加通道
- 市盈率/ 市賬率
我現在只聚焦於實質性資料及指標,當中有一部份更是我交易法則的結構性原素,而非實質性資料及指標只是輔助,通常有時間才會研究一下,可省略的幾乎不看。我檢視過去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對資訊權重的研究已有點認知,現在我花費在資訊的時間比過往幾年大幅減少,績效反而比過去都要好,作為交易法則的管理者,資訊的過濾是非常重要,正如成功企業的管理者通常都是TIME、COST、QUALITY的達人。
每個人都可以跟據其交易方式設定其關鍵性資料及指標,以確保能夠與交易法則之間的「溝通」,若股票作手無法理解哪些資料及指標對其交易法則的影響,就會浪費很多時間於收集及閱讀於對其法則毫無意義的資訊上,更可能令交易績效不進則退。
我相信每類資料及指標都有其意義,但不代表對你的交易法則同樣具有意義,當你覺得每類資料及指標都重要,只會令交易運作見樹不見林,假以時日,你會與大量的資訊糾纏,沒空間去檢討及改善交易的績效,距離目標越來越遠。
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的分享暫時到此為止,總括而言,以上幾篇所分享都是我過往檢討中較重要的發現,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因素,其實相輔相成,互有關聯,可能未必寫得順暢及全面,大家若有不同的見解,歡迎隨時交流。交易是個變幻無窮的領域,法則因人而異,沒有既定的標準,但如果你想改善交易績效的深度與高度,一定要花點時間去研究整固自己的交易理念,別讓辛苦工作賺來的血汗錢付之流水。
每個人都可以跟據其交易方式設定其關鍵性資料及指標,以確保能夠與交易法則之間的「溝通」,若股票作手無法理解哪些資料及指標對其交易法則的影響,就會浪費很多時間於收集及閱讀於對其法則毫無意義的資訊上,更可能令交易績效不進則退。
我相信每類資料及指標都有其意義,但不代表對你的交易法則同樣具有意義,當你覺得每類資料及指標都重要,只會令交易運作見樹不見林,假以時日,你會與大量的資訊糾纏,沒空間去檢討及改善交易的績效,距離目標越來越遠。
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的分享暫時到此為止,總括而言,以上幾篇所分享都是我過往檢討中較重要的發現,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因素,其實相輔相成,互有關聯,可能未必寫得順暢及全面,大家若有不同的見解,歡迎隨時交流。交易是個變幻無窮的領域,法則因人而異,沒有既定的標準,但如果你想改善交易績效的深度與高度,一定要花點時間去研究整固自己的交易理念,別讓辛苦工作賺來的血汗錢付之流水。
2012/02/04
淺談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五)
4. 能反映失敗的原因
這篇是承接上一篇「3. 能時刻檢視現況」的,很多股票作手認為做一個持倉表格,加上觀看圖表及相關新聞就已經足夠,當交易運作順利時,這樣是沒有問題的,但若然買賣法則運作時遇上矛盾,甚至交易出現連續虧損,就無法顯淺地反映失敗的原因。
若交易法則沒有包含一直以來的交易紀錄,沒有買賣的相關說明,也沒有關鍵性的技巧,當交易遇上問題,就無法解釋自己為何做了當時的交易決定(即使是沒有買賣行為)。
交易紀錄永遠是解釋交易法則來龍去脈的重要檔案,你會看到當時那些是既定的指標(硬法則),那些是人為的決定(軟法則),這些行為對交易做成什麼的影響及結果,你的法則能否跑嬴或緊貼該股的股價走勢,若然無法跟上是否該轉換交易方式或修改法則甚至放棄交易該股等等。
在失敗的時候,你要為自己的交易過程作出分析,然後給自己說一個GOOD STORY,就如裝修工程,可能會因為天氣地區人力資源問題而影響進度,即使客戶可能不理解,也必須因應當中的阻礙作出進度調整,時刻要清楚那些問題的原因再進行修正,向客戶解釋並達成妥協。
無法具體反映失敗原因的紀錄,可能會令交易法則停滯不前。
例如,我經常提及的「一日反轉」型態,原則上是一種「硬法則」,我察覺到有些股票經常性地出現這種型態,並降低了其交易績效,經過很多股票的反覆試驗,包括那些股的日周月走勢都嘗試過,最後發現有些股的個別走勢是不適用的,於是我對那些股的交易法則作出了調整,並強化其買賣次數、勝算及績效。
成功與失敗的股票作手其中一項分別在於其修正錯誤的能力,較資深的作手能將其失敗的經驗反映在交易法則之內,若然沒有適當的紀錄系統,交易可能會面對很多阻礙,更別說正確地作出買賣決定的調整了。
這篇是承接上一篇「3. 能時刻檢視現況」的,很多股票作手認為做一個持倉表格,加上觀看圖表及相關新聞就已經足夠,當交易運作順利時,這樣是沒有問題的,但若然買賣法則運作時遇上矛盾,甚至交易出現連續虧損,就無法顯淺地反映失敗的原因。
若交易法則沒有包含一直以來的交易紀錄,沒有買賣的相關說明,也沒有關鍵性的技巧,當交易遇上問題,就無法解釋自己為何做了當時的交易決定(即使是沒有買賣行為)。
交易紀錄永遠是解釋交易法則來龍去脈的重要檔案,你會看到當時那些是既定的指標(硬法則),那些是人為的決定(軟法則),這些行為對交易做成什麼的影響及結果,你的法則能否跑嬴或緊貼該股的股價走勢,若然無法跟上是否該轉換交易方式或修改法則甚至放棄交易該股等等。
在失敗的時候,你要為自己的交易過程作出分析,然後給自己說一個GOOD STORY,就如裝修工程,可能會因為天氣地區人力資源問題而影響進度,即使客戶可能不理解,也必須因應當中的阻礙作出進度調整,時刻要清楚那些問題的原因再進行修正,向客戶解釋並達成妥協。
無法具體反映失敗原因的紀錄,可能會令交易法則停滯不前。
例如,我經常提及的「一日反轉」型態,原則上是一種「硬法則」,我察覺到有些股票經常性地出現這種型態,並降低了其交易績效,經過很多股票的反覆試驗,包括那些股的日周月走勢都嘗試過,最後發現有些股的個別走勢是不適用的,於是我對那些股的交易法則作出了調整,並強化其買賣次數、勝算及績效。
成功與失敗的股票作手其中一項分別在於其修正錯誤的能力,較資深的作手能將其失敗的經驗反映在交易法則之內,若然沒有適當的紀錄系統,交易可能會面對很多阻礙,更別說正確地作出買賣決定的調整了。
2012/02/03
淺談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四)
3. 能時刻檢視現況
股票作手經常在買入後擔驚受怕,即使是設定了止蝕點,卻沒有因此而減少壓力。每個人都明白,股票交易的風險非常之高,同時又沒有跟進股票的現況(除了股價),往往錯過了買賣的良機。
就如家居裝修一樣,業主總會頻繁地跟進其進度,並作出反應及意見;若交易後能時刻檢視股票的價量或技術走勢的現況,感覺便會更為安心了。
未能把握股票的現況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做記錄,或過份依賴即時分析工具,Jesse Livermore都有提及做筆記的重要性,而且盡可能自己親手做。
相信大部份的股票作手在交易前都搜羅了很多資訊才決定買入/沽出一支股票,只是太多個別的資訊恐怕會做成交易運作的混亂,說一點題外話,最近BLOG友CL兄開發的「港股搏奕系統」(非常建議大家使用),有一個很好的功能叫「一目板塊圖」,其中「一目」這個詞對於做記錄別具意義,當你想檢視持股現況時,你要翻看那些個別的資訊,又要再分析,又要做總結,十分費時,而且容易出錯,若然你能從一開始就建立一個「一目了然」的記錄系統,將所有重要的資訊同時反映在同一份記錄上,令相關法則有所依據,交易績效與心理壓力必然有所改善。
William O’Neil 書中(圖勝天下下卷 Page 223)亦有一張當年建議買入多姆石油的圖表記錄,無論以筆記還是圖文並茂,一個完善的記錄系統對於交易法則的持久發展都是正面的。
我習慣每天都會做一些記錄,多忙至少也會更新持股的一些數據,所以我很清楚自己的交易狀況。我會記錄每天的股價、成交量、相關新聞資訊、日週月走勢、模擬/真實績效、姊妹股走勢,買賣股價、止蝕點、加碼點等等,再而決定如何買賣(我不是純粹的程式交易,當中有人為的調整或決定),這樣做能促使交易法則與交易運作上的調和融合,更可以隨時檢視買賣失敗的原因,再而得以改進,不斷強化交易的績效。
以下是 #0669 創科實業的紀錄例子,純粹是文章參考,不涉及任何交易指示。
股票作手經常在買入後擔驚受怕,即使是設定了止蝕點,卻沒有因此而減少壓力。每個人都明白,股票交易的風險非常之高,同時又沒有跟進股票的現況(除了股價),往往錯過了買賣的良機。
就如家居裝修一樣,業主總會頻繁地跟進其進度,並作出反應及意見;若交易後能時刻檢視股票的價量或技術走勢的現況,感覺便會更為安心了。
未能把握股票的現況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做記錄,或過份依賴即時分析工具,Jesse Livermore都有提及做筆記的重要性,而且盡可能自己親手做。
相信大部份的股票作手在交易前都搜羅了很多資訊才決定買入/沽出一支股票,只是太多個別的資訊恐怕會做成交易運作的混亂,說一點題外話,最近BLOG友CL兄開發的「港股搏奕系統」(非常建議大家使用),有一個很好的功能叫「一目板塊圖」,其中「一目」這個詞對於做記錄別具意義,當你想檢視持股現況時,你要翻看那些個別的資訊,又要再分析,又要做總結,十分費時,而且容易出錯,若然你能從一開始就建立一個「一目了然」的記錄系統,將所有重要的資訊同時反映在同一份記錄上,令相關法則有所依據,交易績效與心理壓力必然有所改善。
William O’Neil 書中(圖勝天下下卷 Page 223)亦有一張當年建議買入多姆石油的圖表記錄,無論以筆記還是圖文並茂,一個完善的記錄系統對於交易法則的持久發展都是正面的。
我習慣每天都會做一些記錄,多忙至少也會更新持股的一些數據,所以我很清楚自己的交易狀況。我會記錄每天的股價、成交量、相關新聞資訊、日週月走勢、模擬/真實績效、姊妹股走勢,買賣股價、止蝕點、加碼點等等,再而決定如何買賣(我不是純粹的程式交易,當中有人為的調整或決定),這樣做能促使交易法則與交易運作上的調和融合,更可以隨時檢視買賣失敗的原因,再而得以改進,不斷強化交易的績效。
以下是 #0669 創科實業的紀錄例子,純粹是文章參考,不涉及任何交易指示。
日常數據/交易記錄(一部份)
走勢比較/ 交易績效記錄
姊妹股觀察(石油類股份)
Tags:
#0669 創科實業,
交易法則,
姊妹股,
淺談,
Jesse Livermore,
William O’Neil
2012/02/01
淺談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三)
2. 具有適當的彈性
每一種基本分析及技術指標都是交易法則的一種限制,例如有很多人為PE/ PB設限、為股息設限、為RSI/ MACD設限、為ROE設限等等,設限太多無疑跟一部計算機沒有分別,市場亦極少出現基本及技術指標均佳而股價便宜的股票,而且受基本分析及技術指標所限越多,越容易成為市場的犧牲者。
記得07年是很多股票基本分析及技術指標均佳的年代,但一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最終有多少人是獲利?我不是其中之一。
我認為,交易法則是限制越少越好。考試會因為你讀懂了全部課本而獲得更高分數嗎?不會,你最多也只是獲得100分。而從市場中獲利是很難有100分的,獲利的關鍵在於了解哪些限制對該股是基準,哪些則只是參考,若能掌握這些關鍵限制,有60-80分並不是很難。
這樣算是否定基本及技術指標的意義嗎?不是,原於基本及技術指標與現實經常會有差落,若設限太死板,往往得不償失,我從未看過一種可以放於四海之內皆準的指標,例如止蝕,Jesse Livermore主張10%, 而William O’Neil主張8%,是既定標準嗎?我不認同,我大部份的止蝕點都設定於3-4%,就該股的慣性波動而異。
若然決定買入某股,必然希望獲得最大的回報,設限的彈性是非常鼓勵大家用心研究的,盡量做到設限越少而績效越好,交易法則並不是為了做一張佈滿眾多硬性基本及技術指標的圖表或報表,而是彈性地針對能於操作時有所跟據及失敗時有所比對的買賣指標,那些不能反映現況變動的所謂指標,對操作完全沒有幫助。
例如#0700 騰訊控股,若然為PE設限,跟本沒多少人會買進,但其年均70%的盈利增長率卻是反映此股現況的其中一種指標,若要待10-20倍才決定買入騰訊,上市到現在不曾有過這個機會。
再看看一個硬性指標例子,10月均價線通常被用作最後買入及賣出的指標,其理論是突破10月均價線買入,跌穿10月均價線則賣出,對部份股票來說是有效的,但並不是每支股票都適用,可以參考以下兩張圖表。
具相對性質的指標能給予交易法則適當的彈性,比如#0700 騰訊控股08-09盈利增長相對同比增長89%、#1114 中國華晨09-10轉虧為盈並相對前五年的盈利大幅增長、#0573 稻香集團成交量對比過去12個月大幅增加50%以上等等,都對交易有相當啟示性。
有云:「成功的人看見機會,失敗的人看見障礙。」,少用一致性的準則,多參考相對性的準則,調整交易法則的彈性,減少無謂的限制,對交易績效會自有所幫助。
每一種基本分析及技術指標都是交易法則的一種限制,例如有很多人為PE/ PB設限、為股息設限、為RSI/ MACD設限、為ROE設限等等,設限太多無疑跟一部計算機沒有分別,市場亦極少出現基本及技術指標均佳而股價便宜的股票,而且受基本分析及技術指標所限越多,越容易成為市場的犧牲者。
記得07年是很多股票基本分析及技術指標均佳的年代,但一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最終有多少人是獲利?我不是其中之一。
我認為,交易法則是限制越少越好。考試會因為你讀懂了全部課本而獲得更高分數嗎?不會,你最多也只是獲得100分。而從市場中獲利是很難有100分的,獲利的關鍵在於了解哪些限制對該股是基準,哪些則只是參考,若能掌握這些關鍵限制,有60-80分並不是很難。
這樣算是否定基本及技術指標的意義嗎?不是,原於基本及技術指標與現實經常會有差落,若設限太死板,往往得不償失,我從未看過一種可以放於四海之內皆準的指標,例如止蝕,Jesse Livermore主張10%, 而William O’Neil主張8%,是既定標準嗎?我不認同,我大部份的止蝕點都設定於3-4%,就該股的慣性波動而異。
若然決定買入某股,必然希望獲得最大的回報,設限的彈性是非常鼓勵大家用心研究的,盡量做到設限越少而績效越好,交易法則並不是為了做一張佈滿眾多硬性基本及技術指標的圖表或報表,而是彈性地針對能於操作時有所跟據及失敗時有所比對的買賣指標,那些不能反映現況變動的所謂指標,對操作完全沒有幫助。
例如#0700 騰訊控股,若然為PE設限,跟本沒多少人會買進,但其年均70%的盈利增長率卻是反映此股現況的其中一種指標,若要待10-20倍才決定買入騰訊,上市到現在不曾有過這個機會。
再看看一個硬性指標例子,10月均價線通常被用作最後買入及賣出的指標,其理論是突破10月均價線買入,跌穿10月均價線則賣出,對部份股票來說是有效的,但並不是每支股票都適用,可以參考以下兩張圖表。
具相對性質的指標能給予交易法則適當的彈性,比如#0700 騰訊控股08-09盈利增長相對同比增長89%、#1114 中國華晨09-10轉虧為盈並相對前五年的盈利大幅增長、#0573 稻香集團成交量對比過去12個月大幅增加50%以上等等,都對交易有相當啟示性。
有云:「成功的人看見機會,失敗的人看見障礙。」,少用一致性的準則,多參考相對性的準則,調整交易法則的彈性,減少無謂的限制,對交易績效會自有所幫助。
Tags:
交易法則,
淺談,
Jesse Livermore,
William O’Neil
2012/01/31
淺談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二)
1. 具有持續性的組合
幾乎所有的股票作手都擁有自己的個股組合,但當中只有很少數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規劃,因為很多人都沒有對組合的個股選擇與比重作出規範,又或者認為只要分散買入不同版塊的個股就是具有風險管理的好組合,亦有很多人曾經說過:「組合中的十支股票中只要有一支是十倍股,其餘的即使虧損九成,賬面還是賺。」,但我認為發夢不要太早,發現十倍股的能力或運氣並不屬於每個人(我們不得不承認),所以一個組合是否具有持續性,將會是組合是否容易管理的關鍵。
交易法則畢竟是時間、資金與績效的平衡,比如,你有充裕時間進行交易嗎、分析工作是否太費時、如何將不影響生活的現金流配予交易資金、有多少工具可以幫助改善績效等等。如果你無法確定以上的考慮,你就無法掌握交易的關鍵細節,更不能建立一套良好的交易法則。
簡單一點說,X + Y = Z,如果你知道XY的值,就能計算Z的值(除非你不懂加數),你越是了解這些細節,就越能管理好你的個股組合。
如果組合的管理思維不清晰,在交易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矛盾,最終組合將不能持續地發展。所以,組合的持續性,非常取決於你在時間、資金與績效上的規劃。
首先,想一想你喜歡的股票,然後列出一張清單,例如:
不要小看做清單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程序,規模大至行兵遣將,小至下廚煮飯,清單都是規劃中首要的存在,你的個股組合運作得好不好,都是由這張「紙咁薄」的清單開始。
然後便是開始對清單上的個股就時間、資金與績效作出分析,例如:
透過自己較強的技術面工具,去模擬及計算一下勝算,這點很重要,不能「量化」進度及結果,就難以作出管理,而左搖右擺的技術分析,最終多是徒勞無功的(世上跟本沒多少個郭靖、張無忌「瓣瓣掂」)。
就以上清單得出以下分類:
勝算70% 以上
最終你會發現在清單當中,有一些股注定與你「無緣」,勉強無幸福,剔除吧。
然後,你應該著眼於買賣次數與年均回報之平衡,例如銀河娛樂的日走勢年均回報比月走勢是較好,但買賣次數卻差之千里,買賣次數跟投入時間是成正比的,買賣次數較多代表追蹤該股走勢的時間也札較多,時間管理也是規劃的一部份,我認為能省就省吧,若是回報差不遠的話。
而年均回報則是資金分佈的重心,理論上應將較大的資金部位投放於年均回報較大的股票,但單一部位盡量不要投放超過40%,每一支股票的潛在風險都不容忽視,只是「停牌」已經能將你的資金封鎖好幾年。還有要配合入場費以調節資金部位的權重,例如資金8%=$80,000,而中國平安的入場費是每手$27,500@$55.00,你可以調節資金部位約8.3%即約$83,000(連手續費)去買進,不必硬性鎖定在8%。
經過「時間、資金與績效」分析出來的組合,其實已涵蓋了規劃細節、風險管理、決策分析、比重劃分等原素,但必須確定能配合你的生活節奏,就好像選另一半一樣,無論他/她如何的英俊美麗、博學多才,不代表能跟你長久一起生活,一個「看似」很理想的組合亦未必能長久運作,這就是持續性的意義。
還有一個要點必須注意,不必要求經常性滿倉,大部份時間組合內的個股的升勢跌勢不會同一時間開始/結束,在市場給予你買入該股或找到另一支具「時間、資金與績效」概念的股票之前,請嚴守自己的交易準則,並保留該部位的現金。
附上以上模擬個股組合於升勢與跌勢的績效作參考。
幾乎所有的股票作手都擁有自己的個股組合,但當中只有很少數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規劃,因為很多人都沒有對組合的個股選擇與比重作出規範,又或者認為只要分散買入不同版塊的個股就是具有風險管理的好組合,亦有很多人曾經說過:「組合中的十支股票中只要有一支是十倍股,其餘的即使虧損九成,賬面還是賺。」,但我認為發夢不要太早,發現十倍股的能力或運氣並不屬於每個人(我們不得不承認),所以一個組合是否具有持續性,將會是組合是否容易管理的關鍵。
交易法則畢竟是時間、資金與績效的平衡,比如,你有充裕時間進行交易嗎、分析工作是否太費時、如何將不影響生活的現金流配予交易資金、有多少工具可以幫助改善績效等等。如果你無法確定以上的考慮,你就無法掌握交易的關鍵細節,更不能建立一套良好的交易法則。
簡單一點說,X + Y = Z,如果你知道XY的值,就能計算Z的值(除非你不懂加數),你越是了解這些細節,就越能管理好你的個股組合。
如果組合的管理思維不清晰,在交易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矛盾,最終組合將不能持續地發展。所以,組合的持續性,非常取決於你在時間、資金與績效上的規劃。
首先,想一想你喜歡的股票,然後列出一張清單,例如:
不要小看做清單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程序,規模大至行兵遣將,小至下廚煮飯,清單都是規劃中首要的存在,你的個股組合運作得好不好,都是由這張「紙咁薄」的清單開始。
然後便是開始對清單上的個股就時間、資金與績效作出分析,例如:
透過自己較強的技術面工具,去模擬及計算一下勝算,這點很重要,不能「量化」進度及結果,就難以作出管理,而左搖右擺的技術分析,最終多是徒勞無功的(世上跟本沒多少個郭靖、張無忌「瓣瓣掂」)。
就以上清單得出以下分類:
勝算70% 以上
- 銀河娛樂,月走勢
- 友佳國際,月走勢
- 新奧能源,月走勢
- 重慶農商行,日走勢
- 江西銅業,日走勢
- 中國平安,日走勢
- 中國建材,日走勢
- 保利協鑫,週走勢
- 中集安瑞科,週走勢
- 金威啤酒,週走勢
最終你會發現在清單當中,有一些股注定與你「無緣」,勉強無幸福,剔除吧。
然後,你應該著眼於買賣次數與年均回報之平衡,例如銀河娛樂的日走勢年均回報比月走勢是較好,但買賣次數卻差之千里,買賣次數跟投入時間是成正比的,買賣次數較多代表追蹤該股走勢的時間也札較多,時間管理也是規劃的一部份,我認為能省就省吧,若是回報差不遠的話。
而年均回報則是資金分佈的重心,理論上應將較大的資金部位投放於年均回報較大的股票,但單一部位盡量不要投放超過40%,每一支股票的潛在風險都不容忽視,只是「停牌」已經能將你的資金封鎖好幾年。還有要配合入場費以調節資金部位的權重,例如資金8%=$80,000,而中國平安的入場費是每手$27,500@$55.00,你可以調節資金部位約8.3%即約$83,000(連手續費)去買進,不必硬性鎖定在8%。
經過「時間、資金與績效」分析出來的組合,其實已涵蓋了規劃細節、風險管理、決策分析、比重劃分等原素,但必須確定能配合你的生活節奏,就好像選另一半一樣,無論他/她如何的英俊美麗、博學多才,不代表能跟你長久一起生活,一個「看似」很理想的組合亦未必能長久運作,這就是持續性的意義。
還有一個要點必須注意,不必要求經常性滿倉,大部份時間組合內的個股的升勢跌勢不會同一時間開始/結束,在市場給予你買入該股或找到另一支具「時間、資金與績效」概念的股票之前,請嚴守自己的交易準則,並保留該部位的現金。
附上以上模擬個股組合於升勢與跌勢的績效作參考。
即使剔除了銀河娛樂與保利協鑫兩支飊股,績效亦不失禮於大部份基金,當然亦不及很多高手了。27個月(兩年左右)賺2.55倍,如果以後績效相若,5萬元的組合,10年後應該可以做到不少事情,不妨自己計一計。
2012/01/30
淺談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一)
涉足股市已有約六年的時間,我深深體會到,股票作手最好的朋友是一套能貫徹始終的交易法則,一套能持之以恆的法則並不代表適合所有人,但應該能顧全交易最重要的三個原素:時間、資金、績效。具經驗的股票作手更能將市場狀況、風險管理、技術要點等都包括在內,這是執行交易的一種內在思維。
不少人包括我在內都能把一些經典的交易重點背讀如流,我曾經以為讀了十數本經典著作就等於學懂了股票交易,當思緒與經歷沈澱過後,我明白到成功的股票作手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制定交易法則的能力。
到底交易法則應具備哪些原素呢?我認為最好包含以下幾點:
(待續)
不少人包括我在內都能把一些經典的交易重點背讀如流,我曾經以為讀了十數本經典著作就等於學懂了股票交易,當思緒與經歷沈澱過後,我明白到成功的股票作手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制定交易法則的能力。
到底交易法則應具備哪些原素呢?我認為最好包含以下幾點:
- 具有持續性的組合;
- 具有適當的彈性;
- 能時刻檢視現況;
- 能反映失敗的原因;
- 具有關鍵性的技巧。
(待續)
2012/01/27
淺談成交量走勢
很多人擅長股價的趨勢及型態,但對成交量的研究卻較少,量同樣具趨勢的指標性,亦具有相對的參考性,故均價與均量都是價量式交易的重要跟據。今天我想作一點經驗上的分享。
先說一點陳腔濫調,當市場處於上升趨勢,成交量的變化通常首先會明顯放大(大量股票作手買入),然後趨於平淡(股票作手勇敢持股),再而明顯放大(大量股票作手賣出)。
每支股/指數都有其慣性,從慣性價量至慣性波動,然後造成慣性走勢。
日、週、月是三種最常用的走勢參考,它們只是時態上的分別,趨勢是一樣,然而運用不同的走勢,績效自是有別,原因是其慣性價量及波動所造成的交易訊息,很影響分析與參考的準確性。
波動造就獲利,波動強有時並不是壞事,關係在於其波動是否結實,William O’Neil 著作「圖勝天下」中提及到股價型態鬆散對其走勢多是利淡,此理論其實亦能應用於成交量上,有很多股票的成交量在日走勢都是較為鬆散,#0669 創科實業及#2398 友佳國際是一例,#2398 友佳國際甚至乎連週走勢都是很鬆散,因此用月走勢才可以較為準確地發現其交易訊號。
上圖是#0669 創科實業及#2398 友佳國際的圖表比較,同一樣的走勢,不同的時態表達,造成不一樣的交易績效。股價上的紅色箭咀是買入訊號,藍色則是沽出訊號,而成交量的紅線是均量線。
#0669 創科實業的日成交量忽高忽低且非常鬆散,若濃縮至週量,明顯較為清晰。觀察去年10月升勢中的成交量,會發現日走勢股價底部的成交量有幾天是異常地少,直到股價上升超過10%才開始放大,並超越均量線,依價量齊升的交易法則,便錯過了底部的買入機會;若將交易法則應用於週走勢,情況便大為不同,其實10月第一個星期的成交量並非如日走勢般少,而且可以看到週成交量比過去幾週都為高並穿越均量線之上,這對交易是具建設性的訊號,結果日走勢與週走勢於10月升勢中的交易績效分別是4%與27%。
再看看#2398 友佳國際,其週成交量也是非常鬆散(日成交量更甚),雖然月走勢亦不算很好,但明顯的成交量便令股票作手易於掌握買入訊號,亦看到成交量的典型變化(明顯放大 > 趨於平淡 > 明顯放大),上市6年間於日走勢、週走勢及月走勢的交易績效分別是11倍、8.5倍與60倍。
最後,貼上恆指三年的量走勢比較圖,不妨多觀察每支股票的日、週、月走勢的量型態,再而了解選擇哪種走勢以配合你的交易法則。
先說一點陳腔濫調,當市場處於上升趨勢,成交量的變化通常首先會明顯放大(大量股票作手買入),然後趨於平淡(股票作手勇敢持股),再而明顯放大(大量股票作手賣出)。
每支股/指數都有其慣性,從慣性價量至慣性波動,然後造成慣性走勢。
日、週、月是三種最常用的走勢參考,它們只是時態上的分別,趨勢是一樣,然而運用不同的走勢,績效自是有別,原因是其慣性價量及波動所造成的交易訊息,很影響分析與參考的準確性。
波動造就獲利,波動強有時並不是壞事,關係在於其波動是否結實,William O’Neil 著作「圖勝天下」中提及到股價型態鬆散對其走勢多是利淡,此理論其實亦能應用於成交量上,有很多股票的成交量在日走勢都是較為鬆散,#0669 創科實業及#2398 友佳國際是一例,#2398 友佳國際甚至乎連週走勢都是很鬆散,因此用月走勢才可以較為準確地發現其交易訊號。
上圖是#0669 創科實業及#2398 友佳國際的圖表比較,同一樣的走勢,不同的時態表達,造成不一樣的交易績效。股價上的紅色箭咀是買入訊號,藍色則是沽出訊號,而成交量的紅線是均量線。
#0669 創科實業的日成交量忽高忽低且非常鬆散,若濃縮至週量,明顯較為清晰。觀察去年10月升勢中的成交量,會發現日走勢股價底部的成交量有幾天是異常地少,直到股價上升超過10%才開始放大,並超越均量線,依價量齊升的交易法則,便錯過了底部的買入機會;若將交易法則應用於週走勢,情況便大為不同,其實10月第一個星期的成交量並非如日走勢般少,而且可以看到週成交量比過去幾週都為高並穿越均量線之上,這對交易是具建設性的訊號,結果日走勢與週走勢於10月升勢中的交易績效分別是4%與27%。
再看看#2398 友佳國際,其週成交量也是非常鬆散(日成交量更甚),雖然月走勢亦不算很好,但明顯的成交量便令股票作手易於掌握買入訊號,亦看到成交量的典型變化(明顯放大 > 趨於平淡 > 明顯放大),上市6年間於日走勢、週走勢及月走勢的交易績效分別是11倍、8.5倍與60倍。
最後,貼上恆指三年的量走勢比較圖,不妨多觀察每支股票的日、週、月走勢的量型態,再而了解選擇哪種走勢以配合你的交易法則。
Tags:
#0000 恆生指數,
#0669 創科實業,
#2398 友佳國際,
淺談,
價量互動,
趨勢,
William O’Neil
2011/12/15
淺談長線交易的一點補充
作為長線交易的股類是否必須長期跑羸「無限期持有」的表現?看看#2689 玖龍紙業的年度表現:
#2689 玖龍紙業: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4.4倍,現價升值約17%,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23.0倍。
看年度表現,表面上六年中有兩年是跑輸的,尤其是2009年,但只要細心算一算,2008與2009兩年的總績效是6倍,而「無限期持有」實際上只是約60%。
再看看#2398 友佳國際的年度表現:
#2398 友佳國際: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7.4倍,現價升值約2.1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59.9倍。
有很多時候,表面上是跑輸的,實際是大幅跑嬴。
而跑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做了風險管理,風險管理不是沒有代價的,代價就是不會為你賺盡,畢竟天下間沒有保單是不需要交保費的。
「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有一句話:「人生是總和力」,一兩年跑贏沒什麼大不了,交易之路是漫長的,日本首富柳井正也說過「成功は一日で捨て去れ」,意思是「成功一日就可以拋棄」,因為今天的成功明天便成為歷史,所以即使你過往如何的燈,或如何的神,人生依然是要不停的戰鬥(九把刀名言)。
請大家繼續努力。
#2689 玖龍紙業: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4.4倍,現價升值約17%,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23.0倍。
看年度表現,表面上六年中有兩年是跑輸的,尤其是2009年,但只要細心算一算,2008與2009兩年的總績效是6倍,而「無限期持有」實際上只是約60%。
再看看#2398 友佳國際的年度表現:
#2398 友佳國際: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7.4倍,現價升值約2.1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59.9倍。
有很多時候,表面上是跑輸的,實際是大幅跑嬴。
而跑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做了風險管理,風險管理不是沒有代價的,代價就是不會為你賺盡,畢竟天下間沒有保單是不需要交保費的。
「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有一句話:「人生是總和力」,一兩年跑贏沒什麼大不了,交易之路是漫長的,日本首富柳井正也說過「成功は一日で捨て去れ」,意思是「成功一日就可以拋棄」,因為今天的成功明天便成為歷史,所以即使你過往如何的燈,或如何的神,人生依然是要不停的戰鬥(九把刀名言)。
請大家繼續努力。
Tags:
#2398 友佳國際,
#2689 玖龍紙業,
長線交易,
淺談
2011/12/14
淺談長線交易
長線對於大部份股票作手來說,可能是十年以上,或是「無限期持有」,其理念是只要該股票是優質(以基本數據判斷),或該企業是「大到不能倒」的話,資產價值會不斷提升,應該長期持有,#0001 長江實業、#0005 匯豐銀行、#0016 新鴻基地產等通常為此例證。
我非常贊成長線交易,豐厚獲利無容置疑是從長線交易而來,但不代表應該長期或無限期持有一支股票。
大家必須明白,任何企業都會有倒閉的機會,機率大與小的分別而已,自從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等似乎「大到不能倒」的企業倒閉後,我就不再相信「大到不能倒」這句話,即使數據上看來非常優異。而「無限期持有」一支股票就如赤裸裸地隨機站於戰場上的某一個位置,只能祈求不會給子彈命中,因此,長線交易同樣必須做好風險管理。
首先,能作為股票作手長線交易的對象,必須是其耳熟能詳的股票,當中涉及其對該股票走勢、交易時點及價量關係的了解,若沒有這些認知而盲目投入一支股票,這跟賭博並沒有分別。
不是每一支股票都適合長線交易,要鎖定那些走勢上波動性強而穩定的股票,這類股票通常跟經濟趨勢有很大的關聯,通常是工業類或資源類股份,經濟趨勢偏好時,股價一飛沖天;景氣低迷時,股價則一落千丈,這種非黑即白的波動性內含相當高的穩定性,令股票作手更容易理解其交易時點及價量關係,是長線交易的定風翼。
此外,這類股票不一定是所謂的「十倍股」,其實何必執著尋找「十倍股」呢?只怪現代人太追求完美而又太急功近利,大部份股票作手都敗於完美的陷阱當中,把心思分散地投放於「十倍股」、「99%命中」、「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等知易難行的目標上,最後往往得不嘗失。
常言道:「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集中於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的機率往往比達到這些目標還要高幾倍,股票交易跟從商一樣,很講求思維,不偏袒完美,並長線集中投入資本於能獲利的產業或方案上,就如UNIQLO以「最小公倍數」的銷售方案成功擴展事業的版圖一樣,不完美的產品造就成功的銷售,同樣可以應用於股票交易上,以下有幾個在不完美的交易法則下所產生的交易結果:
#1997 峻凌國際: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1.6倍,現價升值約0.4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3.9倍。
#2398 友佳國際: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7.4倍,現價升值約2.1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59.9倍。
#2628 中國人壽: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7.0倍,現價升值約2.6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11.3倍。
#2877 神威藥業: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5.3倍,現價升值約1.5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9.9倍。
#2883 中海油田服務: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9.0倍,現價升值約5.0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21.0倍。
#3323 中國建材: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9.0倍,現價升值約4.8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177.3倍。
最後,若發現選中的股票不再「適合」長線交易,應及早放棄。
我非常贊成長線交易,豐厚獲利無容置疑是從長線交易而來,但不代表應該長期或無限期持有一支股票。
大家必須明白,任何企業都會有倒閉的機會,機率大與小的分別而已,自從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等似乎「大到不能倒」的企業倒閉後,我就不再相信「大到不能倒」這句話,即使數據上看來非常優異。而「無限期持有」一支股票就如赤裸裸地隨機站於戰場上的某一個位置,只能祈求不會給子彈命中,因此,長線交易同樣必須做好風險管理。
首先,能作為股票作手長線交易的對象,必須是其耳熟能詳的股票,當中涉及其對該股票走勢、交易時點及價量關係的了解,若沒有這些認知而盲目投入一支股票,這跟賭博並沒有分別。
不是每一支股票都適合長線交易,要鎖定那些走勢上波動性強而穩定的股票,這類股票通常跟經濟趨勢有很大的關聯,通常是工業類或資源類股份,經濟趨勢偏好時,股價一飛沖天;景氣低迷時,股價則一落千丈,這種非黑即白的波動性內含相當高的穩定性,令股票作手更容易理解其交易時點及價量關係,是長線交易的定風翼。
此外,這類股票不一定是所謂的「十倍股」,其實何必執著尋找「十倍股」呢?只怪現代人太追求完美而又太急功近利,大部份股票作手都敗於完美的陷阱當中,把心思分散地投放於「十倍股」、「99%命中」、「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等知易難行的目標上,最後往往得不嘗失。
常言道:「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集中於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的機率往往比達到這些目標還要高幾倍,股票交易跟從商一樣,很講求思維,不偏袒完美,並長線集中投入資本於能獲利的產業或方案上,就如UNIQLO以「最小公倍數」的銷售方案成功擴展事業的版圖一樣,不完美的產品造就成功的銷售,同樣可以應用於股票交易上,以下有幾個在不完美的交易法則下所產生的交易結果:
#1997 峻凌國際: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1.6倍,現價升值約0.4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3.9倍。
#2398 友佳國際: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7.4倍,現價升值約2.1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59.9倍。
#2628 中國人壽: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7.0倍,現價升值約2.6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11.3倍。
#2877 神威藥業: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5.3倍,現價升值約1.5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9.9倍。
#2883 中海油田服務: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9.0倍,現價升值約5.0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21.0倍。
#3323 中國建材:無限期持有上市至今最高升值約9.0倍,現價升值約4.8倍,在穩定的波動中獲利約177.3倍。
最後,若發現選中的股票不再「適合」長線交易,應及早放棄。
Tags:
#1997 峻凌國際,
#2398 友佳國際,
#2628 中國人壽,
#2877 神威藥業,
#2883 中海油田服務,
#3323 中國建材,
長線交易,
淺談
2011/11/28
淺談走勢上的價量特質
#0027 銀河娛樂、#0189 東岳集團、#3323 中國建材都是在上一次大型上升趨勢的強勢飆股,這些領先股類都是觀察市場重要的參考指標,它們的興衰往往帶領著股票作手的交易情緒。
最近大市相當疲弱,很多強勢飆股已慢慢步向下跌趨勢,其中 #0027 銀河娛樂與 #3323 中國建材早已於11月初出現「一日反轉」的沽出訊號,沽出訊號過後,股價不久已呈弱勢,成交量也明顯萎縮不少,但這對下一次「價量互動」的推算或者是好事,再次引用 Nicolas Darvas 的買入法則,這是理由。
『即將站上最高價的股票,成交量會放大,然而,成交量大本身並不重要。要找的是平常交投相當淡靜,最近成交量卻顯著增加的股票,當中的哲學是:不管是股票,還是一般人,任何種類的異常行為,總有它的意義 。』
而 #0189 東岳集團與昨日說過的 #1044 恆安國際亦於上週出現沽出訊號,餘下的強勢股已所餘無幾。
再分享一下走勢上的「價量互動」特質,很多人覺得日走勢很多雜訊,改用週走勢做交易指標,認為雜訊較少,不會妨礙交易;只是,當隔離那些雜訊同時,亦隔離了不少有用的訊號,同樣妨礙了交易獲利。例如 #3323 中國建材於2008年10月29日出現明顯價量互動,短短4個交易日,獲利104%,然後於11月7日再次出現價量互動,3個交易日獲利40%,這是週走勢不能捕捉得到的獲利。
Jesse L. Livermore 的交易法則,大都是用日走勢去表達,但他沒有被那些雜訊妨礙他的交易,因為他只集中對他有意義的訊號,除了有意義的訊號,其他的一概不理。
因此,除非價量波動較小,週走勢的交易效益很多時不及日與月走勢,不是每一支股都適合週走勢,月走勢雖然比週走勢更少雜訊,但其明顯的勢頭,令股票作手省了不少分析時間,所以比週走勢的勝算更高。
總結一下:
日走勢:投入時間與買賣次數較多,交易效益通常是較高。
週走勢:投入時間、買賣次數、交易效益因股而異,變數較大。
月走勢:投入時間與買賣次數較少,交易效益也是不錯。
只要集中留意強勢飆股,每年都總有一至兩次機會,可以令投入的資本擴大一半甚至超過一倍,重要的是對「價量互動」的了解與「紀律」的執行。
#0027 銀河娛樂 10月6日買入,11月3日沽出,獲利約57%。
#0189 東岳集團 10月6日第一次買入,10月18日沽出,獲利約34%;10月26日第二次買入,11月25日沽出,獲利約6%。兩次獲利共約43%。
最近大市相當疲弱,很多強勢飆股已慢慢步向下跌趨勢,其中 #0027 銀河娛樂與 #3323 中國建材早已於11月初出現「一日反轉」的沽出訊號,沽出訊號過後,股價不久已呈弱勢,成交量也明顯萎縮不少,但這對下一次「價量互動」的推算或者是好事,再次引用 Nicolas Darvas 的買入法則,這是理由。
『即將站上最高價的股票,成交量會放大,然而,成交量大本身並不重要。要找的是平常交投相當淡靜,最近成交量卻顯著增加的股票,當中的哲學是:不管是股票,還是一般人,任何種類的異常行為,總有它的意義 。』
而 #0189 東岳集團與昨日說過的 #1044 恆安國際亦於上週出現沽出訊號,餘下的強勢股已所餘無幾。
再分享一下走勢上的「價量互動」特質,很多人覺得日走勢很多雜訊,改用週走勢做交易指標,認為雜訊較少,不會妨礙交易;只是,當隔離那些雜訊同時,亦隔離了不少有用的訊號,同樣妨礙了交易獲利。例如 #3323 中國建材於2008年10月29日出現明顯價量互動,短短4個交易日,獲利104%,然後於11月7日再次出現價量互動,3個交易日獲利40%,這是週走勢不能捕捉得到的獲利。
Jesse L. Livermore 的交易法則,大都是用日走勢去表達,但他沒有被那些雜訊妨礙他的交易,因為他只集中對他有意義的訊號,除了有意義的訊號,其他的一概不理。
因此,除非價量波動較小,週走勢的交易效益很多時不及日與月走勢,不是每一支股都適合週走勢,月走勢雖然比週走勢更少雜訊,但其明顯的勢頭,令股票作手省了不少分析時間,所以比週走勢的勝算更高。
總結一下:
日走勢:投入時間與買賣次數較多,交易效益通常是較高。
週走勢:投入時間、買賣次數、交易效益因股而異,變數較大。
月走勢:投入時間與買賣次數較少,交易效益也是不錯。
只要集中留意強勢飆股,每年都總有一至兩次機會,可以令投入的資本擴大一半甚至超過一倍,重要的是對「價量互動」的了解與「紀律」的執行。
#0027 銀河娛樂 10月6日買入,11月3日沽出,獲利約57%。
#0189 東岳集團 10月6日第一次買入,10月18日沽出,獲利約34%;10月26日第二次買入,11月25日沽出,獲利約6%。兩次獲利共約43%。
#3323 中國建材 10月7日第一次買入,10月14日沽出,獲利約18%;10月24日第二次買入,11月1日沽出,獲利約21%。兩次獲利共約43%。
Tags:
#0027 銀河娛樂,
#0189 東岳集團,
#3323 中國建材,
一日反轉,
反轉關鍵點,
淺談,
價量互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