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包含「交易法則」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交易法則」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4/01/02

價量交易記錄2013(完)

總結本年記錄的一些數據:

記錄期:2013年1月15日 至 2013年12月31日,共350天 (包括公眾假期)
交易次數:65次
獲利次數:39次 (勝率 60%)
止蝕次數:26次

初始本金:$81,879.80
儲蓄投入:$36,000
2012-2013 資金總投入:$93,000
上年獲利 (已扣除手續費):$24,879.80 (+43.73%)
本年獲利 (已扣除手續費):$56,231.29 (+47.70%)
2013同期恆指升幅:+0.18%
2013同期道指升幅:+17.73%
2013同期納指升幅:+30.37%

現值:$174,111.09 (兩年績效 +87.22%)

2013年對我來說,是充滿驚喜的一年,從家庭工作到交易,意想不到的事太多,雖然公私均忙(仍是這句),但從未感覺怠倦,這種狀態似乎暗示自己將走進人生另一個階段。

説回交易,本年運用的法則與去年相比並沒有太大分別,網誌記錄由個股變成組合,私倉則加入了衍生工具-指數牛熊證的部位,雖然網誌記錄與私倉的持股並非相同,而網誌記錄的交易亦較私倉保守,但選股上仍然是取強捨弱的策略,技術面上主要集中大幅跑嬴恆指的個股,而基本面上則集中營業額及盈利穩定成長並於走勢出現突破的行業。

買賣點方面,價量互動仍然是主要買入訊號,由於考慮到中港經濟的不確定性,在接近「最小抵抗點」或起始買點才會買入較大的部位,而賣點方面,繼續參考「最小抵抗點」及「一日反轉」形態,然而發現「最小抵抗點」似乎並不適用於短打的衍生工具上,最近研究「賣壓比例」,或者能日後另一個沽出訊號,希望日後能做一點分享。

今年美股氣勢如紅,新興市場市況波動,專家們於下半年紛紛見高抬見低踩,是人之常情,雖然兩地指數升幅的差距是十分大,但人性的貪婪並沒有改變。觀察身邊一些朋友,在下半年投入美股的績效並沒有如指數般巨大的差距,甚至有朋友 "ALL IN" 美股而獲得虧損,這樣的結果似乎多少與「存活者偏誤」有些關係,當取得的資訊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比如看到有人在美股獲利甚豐,這樣的資訊很可能與實際情況有著不少的偏差,令股票作手高估了成功的機率,忽視技巧、法則、策略等交易考慮,以更大風險代價搏取概率差不多的機會。

如果你抱著「更多的技巧也不及更好的運氣」的心態,這無疑是非常危險,雖然市場走勢帶有隨機性,但成功的股票作手絕對並非完全是隨機致勝,他們只是在隨機性中找到致勝的關鍵,當你因美股的強勢而蠢蠢欲動,最好還是先做一點功課,綜合多方面的資訊,擬定一些進退策略,看看自己是否過份樂觀,中港股市也是同樣,採中庸之道,避免過份悲觀,失去客觀的分析。

2013年的市況確實非常波動,但不乏領漲行業,如科網、濠賭、醫藥、環保等等,而指數走勢亦是一貫明顯,無論是屬於技術分析、基本分析或價值投資,只要沒存有偏誤,持盈保泰似乎並非想像一樣艱難,風險與機會永遠並存,只要順勢而為,心態中庸,績效自會改善。

本年交易記錄著實寫得太簡陋,有太多的改善空間,現在正考慮來年的記錄形式,希望會寫得更好。

2013/11/04

交易法則的起點 (二) - 了解自己的特質

上回提及,我現時採用的交易法則,並非完全發展自股票相關的書籍,有很大部份是我從非交易類書籍或人生經驗中取得。

其中一項從自然界中的領悟是「特質」,如果週日沒有什麼事要外出,我通常都會在家中觀看有關動植物的電視節目。從兒時開始,我一直很喜歡這類電視節目,節目裡所闡述的各種生態循環,包含了很多生存哲理,與我們生活中經常面對的問題息息相關。

我發現,自然生態當中有些與交易的常態也很相似,比如:

1. 獅子狩獵時會集體行動,牠們常用的方式是幾頭獅子先在有利的地方埋伏,另一頭獅子則公然追趕獵物,目的是把獵物驅趕往埋伏好的獅子附近。強如獅子在這麼精密的佈署下,狩獵成功率仍然只得 25% 左右。因此獅子喜歡在晚間狩獵,這樣可以提高成功率。獅子狩獵的失敗率,可能跟一般股票作手交易的失敗率差不多,買入四支股票只有一支升幅比較好是市場常態,因此策略因素在交易中顯得非常重要 (獅子利用了時間因素 - 晚間),也是礙定交易法則必須考慮的事情;

2. 有一種有毒的蜥蝪,一年只會出來覓食兩至三次,跟某些股票作手的交易量一樣,必要時才出手;

3. 殺人鯨覓食時會在平靜的海面上牽起大浪,以震盪浮冰,迫令浮冰上的海豹下水並將其獵殺,這種覓食方式與股市裡的「震倉」非常相似;

4. 冬季前是鮭魚上游生產的時期,亦是灰熊需要大量進食準備渡嚴冬的時期,交易如此,Timing很重要。

事實上,每種動物都能以某種特質或慣性生存下去,沒有所謂的固定法則,股票作手亦一樣,只有透過了解自己的特質,才能尋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長線獲利之道。

如果一頭獅子運用蜥蝪的覓食慣性及殺人鯨覓食方法,到底能生存多久?可能連兩星期都捱不過去,獅子的生存法則並不等於蜥蝪或殺人鯨的生存法則,因此我不鼓勵隨便引用一些股票書籍或作手們的法則,比如 Jesse Livermore 的10%止蝕法則, William O’Neil 的圖表形態、Nicolas Darvas 的箱形理論等,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成追求「標準答案」的一群,這無疑會令人停止思考,失去解決問題的動力,其實「標準答案」與「解決方法」往往是兩個層面的東西。

例如 當有人問你如何止蝕,你引用Jesse Livermore 的10%止蝕法則,與此同時你可能沒有想到:

1. 為何不是5%或15%?
2. 如何運用?

我有因引用前公司的處理手法而被上司當頭棒喝的工作經歷,也曾經在Google尋找工作資料敷衍了事而被同事質問,在我涉獵股市之後,更清楚明白到當時上司及同事的意義,如果不能理解 Jesse Livermore 的10%止蝕法則這個「標準答案」背後的意義,你就無法判斷這個法則能否幫你解決之後的交易問題,你很可能會在「標準答案」的框架中跌跌碰碰,甚至乎你跟本分辦不到自己是「獅子還是蜥蝪」。

大部份的股票作手之所以時常迷惑,是因為他們並不了解自己的特質,並配合適合自己的交易法則及策略。

下回再續。

2013/10/23

交易法則的起點 (一)

最近收到好幾個 Email,都是有關我的交易法則的問題。因公私兩忙,我未能逐一解答,唯有於午飯時間淺談一下。

我現時採用的交易法則,其實並非完全地發展自多年來所看過的股票書籍或經典,有很大部份是我從非交易類書籍或人生經驗中取得。

沒錯,Jesse Livermore, William O’Neil, Nicolas Darvas, 三位著名作手所著的書籍都令我啟蒙不少,但事實上這些書籍都沒有很明確地道明他們的交易法則是如何運作,如果硬性跟隨他們的交易法則而沒有配合適當的策略,成功的機會可能並不會提高,甚至下降。

沒有人可以單純看過十本圍棋名著而成為圍棋高手,也沒有人可以憑藉一位武術名師而打遍天下無敵手,事實上,名師未必出高徒。同樣地,如果你認為擁有某些分析技巧/交易理論就可以參透市場,往往會「徒勞無功」,任何一種技術/理論,在訊息萬變的世界,都可能瞬間成為過去式,因此即使有過往成功的記錄,也只能當作參考。

如果一種分析技巧/交易理論沒有實踐的基礎,可以說是毫無意義,比如,一般情況下你並不可以用同等價值的加幣現金到香港的超市購買一罐可樂,你必須到兌換店先將加幣兌換成港元,才可以於超市進行這筆交易,雖然理論上加幣可以透過匯率計算得出同等價值的港元,但實際上,基於每種交易的達成條件都不盡相同,這個理論並不能進行所有交易。

你可以使用分析技巧/交易理論,但不要依賴,若然盲目接收某些分析技巧/交易理論,你就不會再思考出真正乎合自己的交易法則,你可能會慢慢迷失於云云分析技巧/交易理論之中。

在現今社會都是一樣,在剛畢業出來的第一份工作,你可以憑藉一張名校的證書爭取到一個工作機會,但十年後,那張名校的證書對你的職場發展或者已沒有多大的影響了,你必須表現出與別不同的辦事能力,才能更上一層樓或保留職位。如果你只是初涉股市,多看一些書是有幫助的,但在市場長期生存下去,就是你個人交易法則與策略的造化了。

在知識泛濫及訊息萬變的年代,技術漸漸貶值,技術型結構已漸漸被策略型結構吞併,就如本年經常聽到的假突破/假跌穿,這正是技術型交易者與策略型交易者角力的例子,如果沒有追求邏輯性的思維與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力,單靠技術,並不容易於現實市場中持盈保泰。

下回再續。

2013/09/09

市況雜談_20130909

自8月初結束了6月尾展開的反彈走勢後,沒想到其後會出現兩波小型的突破行情,但行情歸行情,優於大市的股票始終還是不多。

可簡單看看自2月4日高位至今,恆指部份成份股的表現:

#0000 恆指:(-4.25%)
#0013 和黃:+6.36%
#0016 新鴻基:(-18.14%)
#0027 銀河:+44.95%
#0688 中海外:(-1.28%)
#0700 騰訊:+44.97%
#0857 中石油:(-20.98%)
#0939 建行:(-10.16%)
#1044 恆安:+10.98%
#1088 神華:(-21.14%)

可看到即使恆指已收復部份失地,除了 #0027 銀河娛樂 及 #0700 騰訊大幅跑嬴外,大部份股票仍然傷痕累累。

要把勝算提高,並跑嬴大市,相信集中「優於大市的股票」是較穩健的第一步,例如今年投入 #3888 金山軟件、#2333 長城汽車等趨勢明顯的股票作主力。包括我,很多股票作手喜歡尋找「轉勢股」,因為趨勢逆轉的回報通常都很可觀,成功撈底也令股票作手得到非筆墨可形容的快感…但是,很少人會意識到成功轉勢的機會往往不高,趨勢並未如我們心中方向前進,反而阻力重重,除非基本因素提早外傳,否則趨勢逆轉一般都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股票作手一般沒有耐性去觀察整個過程,並尋找正確的買點。在短期而言,買入「疑似轉勢股」或能提高獲利,將走勢拉長至半年至一年,回報卻未必如此可觀。

因此,在建立部位時,將其過去三個月至一年的走勢與恆指比較一下,檢視其不同時期的趨勢變化,中長期而言相信會將你的勝算提高不少。

市況每一天都在變化,中國沒想像中的熊,歐美也沒想像中的牛,有些同事在七八月投資美股白忙了一場,有些更在港股開了淡倉帶來虧損,他們希望我提一點意見,基本上我是不太清楚他們的交易狀況,所以我只好重提老話,集中你熟悉的市場/ 股票,改善交易的法則,盡量客觀一點平常心看事情,每個市場都有其週期,不要太在意一時的趨勢,集中一個市場並不見得很輸蝕,集中有集中的好處,分散亦然,但如果投入美市會影響你的工作表現,可免則免了,如果投入股票市場會影響你的生活或情緒,應暫時放下專心工作,交易的機會千百年來不斷出現,但你的人生只有數十年,不值得讓股市控制了你的人生,把對股市投入的熱情用於工作或家庭,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七月份 # 0773 中國金屬再生被證監會入稟香港高等法院申請將公司清盤,有同事因買入而受到心/生理的影響,此事件令我有些體會,遲些分享一下。

2013/09/02

初探指數系統與牛熊證交易法則(上)

年初開始我研究指數系統,源於意識到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正在加劇,希望能於中大型跌勢中做一點對沖或沽空。在五至六的跌勢中,以及六至七的升勢中,我嘗試運用該系統做了一些牛熊證交易,績效暫算不錯。在研究系統的時候,我發現有幾個於長期交易中須注意的事項,可以在此分享一下:

以下是跟據恆生指數的牛熊證交易系統的研究所得:

1. 槓桿不要大於10倍 - 沒有人所做的交易決定都是100%準確,而我的系統亦只能做到接近42%的勝率,股票作手必須明白,市場不會只給予一至兩次交易機會,能於長期交易中持盈保泰,必須盡量排除一次性悲劇式虧損,在我系統回測中,由2003年至今共有79次虧損及57次獲利的記錄,如下:

虧損30%-40% 共 5次
虧損20%-30% 共 11次
虧損10%-20% 共 34次
虧損0%-10% 共 29次
獲利0%-10% 共 12次
獲利10%-20% 共 8次
獲利20%-30% 共 6次
獲利30%-40% 共 6次
獲利40%-50% 共 3次
獲利50%-100% 共 15次
獲利100%-200% 共 6次
獲利200%以上 共 1次

虧損不超過20%有63次 (佔79次虧損的80%),雖然虧損20%必須賺回25%才能彌補,但槓桿發揮了作用,而獲利超過20%有37次(佔57次虧損的65%),已足以彌補虧損的部份,當能夠控制大幅虧損的比例,加上適當的槓桿,便能於長期交易中持盈保泰。

相反,如果我把槓桿放大至20倍至30倍,績效明顯差距甚遠,如下:

由2003年至今的績效:
5倍槓桿:獲利309倍
10倍槓桿:獲利3,277倍
15倍槓桿:獲利2,770倍
20倍槓桿:獲利191倍
25倍槓桿:虧損90.1%
30倍槓桿:虧損99.8%

可看到槓桿與績效呈不對等拋物線狀,10倍槓桿是最接近「獲利均衡點」,槓桿超過20倍後績效逆轉急跌變成虧損,由此可見使用過大槓桿對於長期交易而言並非良策,交易者的本金及獲利極可能於短期內沫於悲劇式虧損之中,俗語有云「凡事太盡,緣亦早盡」。

2. 限制資金投入 - 交易牛熊證其中一個好處是劵商同時設有一定數量且相等的買賣盤,交易者可隨時作買賣不用害怕無人放售或承接,以我所見,匯豐、渣打、花旗、法巴的買賣盤數量是最大,能承接較大的交易數量,即便如此,同一時間買賣盤的交易數量始終是有限的,想大手買賣並非易事,大手買入亦可能觸動了劵商的神經,隨時殺你一個措手不及。在客觀及主觀兩個環境下,你的資金投入已被大大的限制了。

我認為,每次資金投入最好不要超過50萬,事實上,投入50萬買牛熊證並不是個低調的數字,加上槓桿效應,一旦蒙受虧損,絕對可以令你血本無歸。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結論,買賣牛熊證的本金,在長期交易與獲利的意義上並無正比關係,交易者並不會因為投入本金越多而得到更多好處,只要交易者利用有效的法則與策略,即使本金小,依然有相當好的回報。

以上提及10倍槓桿於2003-2013年的獲利是3,277倍,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唧唧稱奇,而事實上,在本金上的限制下,最終的獲利可能會下跌9成以上,簡單來說,可能連328倍都沒有!

假設交易本金為$50,000,無資金投入限制,這十年間的獲利是1.64億 (3,277倍)。

如果資金投入限制為$500,000,交易本金亦為$50,000,這十年間的獲利只有$700萬左右 (約142倍)。

如果資金投入限制為$500,000,而交易本金如下,這十年間的獲利會變得更為有趣:

交易本金亦為$10,000,這十年間的獲利是$545萬左右 (約544倍)。
交易本金亦為$20,000,這十年間的獲利是$630萬左右 (約314倍)。
交易本金亦為$30,000,這十年間的獲利是$672萬左右 (約223倍)。
交易本金亦為$40,000,這十年間的獲利是$690萬左右 (約172倍)。
交易本金亦為$50,000,這十年間的獲利是$700萬左右 (約142倍)。
交易本金亦為$100,000,這十年間的獲利是$770萬左右 (約76倍)。
交易本金亦為$500,000,這十年間的獲利是$890萬左右 (約17倍)。

可看到本金越小,績效似乎越高,除非能將勝率大幅提高,否則交易本金投入越大並不會帶來成正比的回報。

可能會有人細心發現,分開兩筆交易本金能有更好的獲利,比如用兩筆$10,000的交易本金,十年的獲利是545萬 x 2 = 1,090萬,相比$20,000的交易本金獲利630萬高出460萬或73%。

數理表面上是說得通的,但要注意,當你的獲利越來越多,你的資金投入限制已非50萬了,而是50萬 x 2 = 100萬,如果是這樣的話,交易本金$20,000,而資金投入限制改為$100萬,這十年間的獲利為$1,083萬左右,得到的回報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我並不是很熟悉衍生工具的操作,也沒有看過相關書籍,以上論點都是慢慢地研究得來,如果對以上論點有任何意見,請不要吝惜交流一下。

待續...

2013/07/19

在那個市場都一樣

最近有些朋友就某些報導或文章,看淡中港股市欲轉投美股,問我有什麼看法。

我表示不反對投資美股,但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若果你沒辦法在港股中獲利,最終會否在美股市場中得到同一樣的結果?

情況就如一個人在港無法就業或一展所長,是否就能在另一個地方隨心所欲?

就我觀察所得,大部份股票作手失意港股的主要原因並非交易技巧不足,亦非市場訊息貧缺或驟然波動,事實上港股的趨勢大部份時間是十分明確,即使處於下跌趨勢,還是有很多機會做空或停損/利離場,甚至乎是加碼或換馬機會。

包括我,大部份股票作手作出錯誤的交易決定主要是源於對前景或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及無力感。

這種無力感會驅使我們在不當的時點買入及賣出,而恐懼會令我們執著於一些可能毫無意義的東西,「自我確定」那些不確定性,比如將中國現時鬧錢荒等於經濟2013硬著陸,將新興市場資金回流美國等於2014大牛三,這無疑把前景過份肯定,阻礙自己對市場變化的觸覺。事實上這種由對未來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令不少香港人錯過了買樓的機會。

牛熊更替不斷,如果在港股交易不順,而立心想到美股一展拳腳的人,似乎是將問題歸咎於外在環境,這樣很容易在美股市場犯下相同的錯誤,很多股票作手都是重視表象因素而忽略內在因素,當中包括對市場訊息過份敏感,對股神過份祟拜,對交易書籍的方法過份堅信等等,對於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我不認為大部份股票作手是一竅不通,但對於其原理上的解讀似乎還未相當結實,就比如對於一位電子技工要複製一台智能手機可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開發一台智能手機欲舉步艱難,因為他並不理解當中的軟硬件配置原理。

因此,不理解原理或原理上的錯誤解讀往往成為股票作手的致命傷,比如在拳擊檑台上,每位拳手都是修習同一樣的拳法及大同小異的技巧,但要勝出關鍵往往都是在策略上,每一位長勝將軍都有一套貫徹始終,外內聯動的技擊哲學,如果單純以為學會截拳道的人就等於能跟李小龍打成平手?似乎是很天真很傻。

很少股票作手會從內在因素考量使用技巧的原則,及對交易策略作出檢討,比如每次 RSI 跌至 30 都去搏的話,觸礁的機會依然很高,並非這個技巧沒有用,即使有60%機會能賺錢,你依然會因為40%的失敗率而產生恐懼及無力感,應入市(出場)時放棄入市(出場)及入市(出場)後依然感覺不安,因為你沒有考慮到面對連續虧損的可能性及心理狀況,你更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冒這個40%的險。高勝率沒錯是有點幫助,但若不能與你的心理同步,實戰時績效可能比勝率只有30%的股票作手還要低。

簡單來說,信念不足,缺乏交易策略,所謂技巧也會隨之而崩潰,股票作手必須考量最乎合自己的交易法則,而非市場。

我不反對投資美股,但對我來說,有了進退策略,在那個市場都一樣。

2013/02/21

價量交易記錄2013(一)

最近市場出現調整,今天恆指跌至22,850點,距離「最小抵抗點」約300點左右,調整可能已接近尾聲,三月為年終業績月,市場或會牽動另一番炒作。

在這個調整階段,開始計劃本年度價量交易組合的基本細則,簡略如下:

起始資金:$81,879.80 (上年度記錄結餘)
每月儲蓄:$3,000.00

選股條件:
1. 月走勢呈上升趨勢的股票;
2. 業務具有基本因素或概念支持;
3. 股價在$0.50以上;

交易法則:
1. 每支股票的持股額約3萬元
2. 出現價量互動時買入,第一次買入的部位為持股量約50%;
3. 回吐至接近「最小抵抗點」時,或再次出現價量互動時加碼約25%;
4. 升幅超越上升走勢起始買點40%,停止加碼;
5. 出現「一日反轉」或跌穿「最小抵抗點」時沽出。

以#2369 中國無線為例,

1. 月走勢呈上升趨勢



2. 引用信報資料,2012年酷派智能手機銷量為1,500萬部,市佔率8%,取其智能手機平均售價為$650人民幣,純利率為3%,1,500萬 x $650 x 3% = 2.925億,股份約20.88億,每股盈利為0.140人民幣 或 0.175港元,較去年增長約 41.2%,以股價$2.10港元計,市盈率為12倍,若然增長能持續,市盈率估值可進一步提升至16至20倍,約$2.80至$3.50港元。

智能手機產業亦處於活躍的週期,仍有很多發展空間及獲利機會。

3. 現價約為 $2.10港元;

4. 日走勢已出現價量互動,然而週走勢價量比較可靠,等待週價量互動出現時買入。

2012/12/18

淺談風險管理(七)淺談一股獨嬴(中)

上回概說了一股獨嬴的起始買點、加碼點的操作與風險,今次談賣出點。

大部份股票作手擬定賣出點的方法是較為滯後,基本分析偏好者主要依靠業績報表,技術分析取向者則依賴價格型態(例如頭肩頂、島形頂、跌穿50天平均線等等...),這些訊號一般都是確立於正確賣點出現後一至六個月的時間,無論是升勢還是跌勢,一至六個月的股價變化可以相距千里之遙,對於一股獨嬴而言,無疑是個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我主要的判斷工具是「一日反轉」與「慣性波動」,已經解說過所以在此不談了,雖然此兩種方法能助我於兩天至兩星期內確立賣點,但我不鼓勵大家執著於我用的方法,每個人都應該使用能配合自己操作方式的法則,但對於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要有效地將不確定性化為風險,我的建議是必須擬定短時間內能確定賣點的法則。

另外,與起始買點及加碼點不同的是,成交量對賣出點的意義並不是很重要。

雖然股價見頂前後三個月的成交量通常會很大,但這個現象極其量只是一個警號,並沒有指標性,尤其對於散戶而言,幾乎沒有人能判斷這是否真實的倒貨量,如果你因巨大成交量而過早沽出,可能會錯過股價見頂前的颷漲走勢,並錯失20-40%的獲利。

大部份股票作手會在股價高漲時會抱有亢奮的情緒,這種亢奮的情緒一般會維持一至三個月,並降低他們的賣出意欲,即使股價已由高位下跌10-20%,他們往往是無動於衷,甚至大量買進,若干月後當他們開始質疑股價見頂,通常又會出現一波強勁的反彈,再次打擊他們的賣出意欲,但隨著股價大幅調整,他們如夢初醒,才會出現真正的倒貨量。

在整個下跌趨勢期間,成交量會變得鬆散且雜亂,對於交易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價是倒著跌的,價格反變成了重要的沽出指標。

「買入看價量、賣出只看價」對控制一股獨嬴的風險而言會有較大的優勢,主張一股獨嬴的股票作手幾乎都是希望短期內捕捉一個可觀的上升趨勢而獲利,進取的交易需要更為精準的操作法則與風險控制。

如果大家有玩過經典格鬥遊戲「STREET FIGHTERS」或「KING OF FIGHTERS」,或會明白大多數必殺技或超必殺技都會曝露極大的破綻,若然打空了,你很容易萬劫不復,所以一般玩家為了讓必殺技或超必殺技一擊即中,都會花時間苦練「連續技」(意思是透過一連串指令讓必殺技或超必殺技的命中率大大提高)及「進退策略」,務求於限時內KO對手,一股獨嬴的策略有點像玩格鬥遊戲,「連續技」的起手就如起始買點,之後的一連串指令就如加碼點,必殺技作結就如賣出點,而「進退策略」就如當交易後發現走勢不對板時,趁未破綻大露時抽身離開,又或者如何運用戰略去誘發「連續技」等。

就每個遊戲角色的特質不同,會有不同的「連續技」及「進退策略」,所以尋找適合自己使用的角色(交易法則)也是非常重要。

下回待續。

2012/12/11

淺談風險管理(七)淺談一股獨嬴(上)

這個話題已經冷落了一段日子,其實是未寫完的,今天再談一點。

很多人喜歡把所有資金都押在同一支股票上,但大部份有經驗的股票作手都不鼓勵這種做法,對我來說,交易的領域沒有絕對,也沒有對錯,每種做法都有利弊,關鍵是策略,而一股獨嬴的策略集中於如何處理其風險與不確定性。

控制一股獨嬴的風險主要是起始買點、加碼點與賣出點的配合,起始買點非常重要,幾乎都出現於上升趨勢未成之時,成交異動會為你提供這個買點的線索,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結實的起始買點並不會出現於下跌趨勢的末端,雖然下跌趨勢末端通常會有一波強勁的反彈(例如2008年11月初、2011年10月初),但這並不是一股獨嬴的正確時機,在未確定下跌趨勢結束之前,沒有必要冒這個險。

而起始買點的重要性在於,在未來數天的走勢中告訴你獲利的機會有多高(同樣適用於週走勢或月走勢),一個正確的起始買點通常在買入後數天已有獲利,上下波動亦通常不會超過5%,起始買點是結合「時間、價格、成交量」因素的綜合性關鍵點,對於不能掌握起始買點的股票作手,一股獨嬴的不確定性會大大提高,亦不建議採用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還是乖乖用個股組合分散一點不確定性吧。

至於加碼點,它是風險控制的一部份,尤其對於一股獨嬴的策略而言,不要一開始在起始買點買太多或買盡,沒有人知道走勢會否突然結束,你所承受的風險有時候會超越意料之外,只要有良好的交易法則,一股獨嬴通常都會比個股組合獲利較高,所以反而必須限制虧損的幅度為先。

股票作手一般會採用高追及低吸兩種加碼方法,只是大部份股票作手都是「高追不看量」及「低吸不看價」,沒有量的升幅多是虛無的,是市場交易者的剎那情緒所帶動,過份投機的交易無法建構出扎實的買點,利用價量互動所產生的加碼點陷阱成本很重,代價也很高,沒有人會砍自己的身體去證明刀很鋒利吧?因此價量加碼點的買入風險往往是較低。

若於股票調整時加碼,要注意的是該調整是否自然有序,很多時候當股票由最高位向下調整10-15%,已經代表該次上升趨勢已告一段落,此時你要做的反而是沽出,而非加碼,這是很多股票作手沒注意的事情,而我通常會利用「最小抵制點」作為調整加碼點的參考,並待股價由「最小抵制點」反彈時才會加碼。

我個人偏好價量加碼點多於調整加碼點,雖然調整加碼點的潛在回報可能會較高,但一股獨嬴的交易策略必須以降低不確定性為優先考慮,有量的加碼點往往能制造一個檢視走勢的援沖區,當大量股票作手持有該股,即使股價已處於走勢頂部,通常都會有一段橫行走勢,此橫行走勢(援沖區)可以為你提供寬廣的沽出機會,相反調整時交投擠湧,未必有利於一股獨嬴的持股量。

由於絕大多數上升趨勢都不超過50%,不要在起始買點的40%以上加碼,而且盡量在首五個加碼點進行,首五個加碼點的價量互動通常都比較結實,隨著走勢變老,價量會變得鬆散,亦會較走勢起始波動,大大影響交易的心理質素,心態決定境界,一股獨嬴的持股壓力與組合往往不能相提並論(虧損資金1%與虧損資金的20%的1%之比已相差5倍),控制風險的要求會比較高。

下回待續。

2012/11/30

純粹記錄 - 心態決定境界

過去兩年,我開始建立價量並行的一套交易法則,經過了六百多支香港及外國股票的多次績效回測後,確立了其獲利的能力,但如果以為擁有一柄好劍就等於武功了得的話,實在有點天真,我明白實際操作上的經驗並不是憑藉回測或法則可以領悟,因此今年我做了一個測試。

這個測試主要的目的如下:

1. 人性因素對交易的影響;
2. 交易法則的檢討及修正;
3. 檢視實戰中的心理質素。

我將兩份等值的資金放在不同的交易戶口當中,並在其中一個戶口加入交易條件。

戶口A交易條件:
1. 每次只能交易一支股票;
2. 不能買在下降趨勢的股票;
3. 在前兩次回測中必須至少有一次是獲利記錄;
4. 必須具有基本面的因素支持;
5. 必須跟據交易法則行動,不做任何預測,不能因市況波動而選擇性跟隨;
6. 除非出現沽出訊號,否則不能中途換馬;
7. 必須每日記錄股價、成交量及其他相關資訊;
8. 每天反覆看一次 1 - 7的條件。

戶口B交易條件則不限。

先不說績效,我發現處理戶口A跟戶口B的心理質素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戶口A只能持有一支股票,所以做決定時會比較小心,買入時心情會有一點忐忑,交易後初期也會有一點不安,但隨著績效轉好,心情有很大的反差,變得自然平和,心情再沒有什麼阻礙,除了每日做一些檢視及記錄外,幾乎對持有的股票不太上心。

而戶口B沒有交易條件限制,買入時心情沒有太大壓力,亦沒有做太多功課,只帶點急功近利的心態做交易,反而持有時心情慢慢變得緊張,經常貼市,明顯感覺到信心與耐性的不足,並產生了對交易法則的動搖。

同時體會兩種心態上的變化是蠻有趣的經驗,從中我明白為什麼大多數股票作手的績效會大起大落,例如在處理戶口B的交易過程會不知不覺令自己情緒走向極端,賺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棒,輸的時候會很有挫敗感,亦容易偏離交易法則,買入訊號出現時會有恐懼,賣出訊號出現後猶豫不決;相反在處理戶口A上,心情是比較理性,可能被交易條件「洗了腦」,但當我放下戶口A的交易工作轉向處理戶口B時,很快便會回復至波動的情緒當中,要不是有一點交易經驗,恐怕戶口B會變得一團糟,更可能會賠了老本,現實中很多股票作手就因一個大錯而毀了信心,越做越錯,在波動市場當中,心理因素絕對不遜於技術因素,甚至是長期成功交易的重要關鍵。

交易次數方面,戶口A共有12次買賣交易(連加碼),而戶口B是158次,這同樣是不同心態上所產生的巨大差異。

最後是績效,戶口A約420%,而戶口B約57%,分別也很明顯,當然我認為戶口A的績效是有一點隨機成分,但我更相信心理質素在兩個戶口的績效因素比重會更高,礙於戶口B的記錄太長,我作了個比較簡單的列表作參考。




2012/10/24

價量交易記錄 - #3323 中國建材(十七)

今天 #3323 中國建材出現一日反轉訊號,沽出所有部位,是次獲利約12%。

這個記錄已持續更新快將接近一年,相較其他股票作手,績效可能並不十分理想,但個人覺得算是不過不失,如無意外,本年度大概只會多出現一至兩次交易記錄,至於下年度會否繼續寫交易記錄,礙於工作及家庭有很多事需要兼顧,暫時還在考慮當中。

最近恆指不斷破頂,相較九月收市點 20,840,上升了接近1000點或4.4%左右,升幅不算強勁,然而某些個股的升幅十分驚人,整體市場的上升趨勢似乎將會持續,即使未來數天出現調整,本月出現恆指月價量互動的機會仍是十分之高,在大趨勢形成之前,宜多計劃交易清單及制定交易法則,不要執著於預測市場短期發生波動的概率,多留意個股的價量,順勢而為,畢竟股票作手追求的並不是明顯的上升趨勢,而是趨勢與趨勢之間的轉捩點,每支股票的價量變化能幫助你在未來的波動中滾存利潤,這也是我寫交易記錄想表達的一種觀念。





2012/10/10

價量交易記錄 - #3323 中國建材(十五)

沽出 #3323 中國建材@$8.43,昨天不為意收市價為 $8.33,已跌穿最小抵抗點 $8.35,今早開市後趁股價上升沽出,這次算是因禍得福。


股票作手經常討論什麼才是交易最重要的部份,就我檢討過去交易失敗的經驗所得,基本上沒有所謂最重要的部份,大家耳熟能詳的交易高手,比如現世的巴菲特、索羅斯、羅傑斯、已故的李佛摩、江恩等…都非依靠單一技巧或法則而成功,他們的交易法則總是一環緊扣一環,亦如讀書時那些績優生,都並非依靠某一科目的超卓成積而名列前矛,「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中有一句說話「人生是總和力」,我相信交易也是總和力,市場不斷在變,交易的領域也沒有彼岸,放下「最重要」的執著,花點時間去研究檢討交易的每個細節,才能融會貫通,走上較高階的交易層面。


2012/06/11

淺談風險管理(五)

在繼續此議題前,讓我加一段小插曲。

假如,有一份選擇題試卷,有兩位考生,其中一位是經常不合格的學生A,另一位是你。考試場地只有一張小圓桌,而你可以看到考生A的作答,你會否認為,將學生A的選擇刪除會增加自己合格的可能性?

最近於CL兄的系統討論區,發現一個新詞彙「LA - LAMP ANALYSIS」,即所謂「明燈效應」,意思大概是市場有部份分析者(主要是專欄作家及BLOGGER),其建議及預測被評為經常出錯,只要跟隨其建議的相反方向去做交易(簡單來說他買入你就賣出,相反亦然),就會有所獲利。

雖然這種方式有其趣味性,嘲諷別人的感覺可能真的很爽,但我認為這種方式並不可靠。Jesse Livermore 有提及過不要相信「明牌」, 但將明牌反轉對待又是否一個好的交易法則?我認為市場的不確定性太多,亦沒有非黑即白的操盤法則,單單依靠一小撮人的意見作為買賣參考,賠本的機會依然很大,依然會將你的交易暴露於「不確定性」當中。

歷史上,跟隨失敗者相反方向交易而又成功的人幾乎沒有,雖然他向西走你向東走,跟失敗者唱反調或許讓猶無定向的你安心一點,然而方向不止兩個,至少還有南北兩個,但正確的方向只有一個。

加上所謂失敗者也有成功的時候,一個壞了的鐘每天都會準兩次,若然壞了的時針停於十二時正,你總不能說六時半(相反)就是正確的時間吧,這並不合乎邏輯。

相反跟隨勝利者的贏面永遠比失敗者為高,可惜勝利者往往都是深藏不露,可遇不可求,因此鍛鍊自己的操盤技巧,從邏輯中找到交易對象的價值,才是長期戰勝市場這份複雜的選擇題試卷的較佳方法。

下文再續。

2012/04/21

淺談風險管理(四)

上文提到演講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想表達的是將「不確定性」轉變成了「風險」的技巧。

Andrew Lo設定了兩個賭局,「純粹風險」與「不確定性」。

「純粹風險」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各佔50%)的盒子,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可以獲得$10,000美元,不過每人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

結論是觀眾中最高的下注上限為$4,500-$5,000之間,而大部份人都願意下較高的注,他認為這很合理,原因是每個人都有其 Expected Value/ 期望值,而願意承受風險往往是因為有高於期望值的回報。

「不確定性」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由莊家自行分佈)的箱子,同樣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同樣可以獲得$10,000美元,每人仍然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這次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並說出選的是什麼顏色。

其中一個觀眾回答選了紅色,Andrew Lo問道:「為何選擇紅色?是否因為你喜歡紅色?還是你認為對方喜歡紅色?‧」然後他要求觀眾舉手投票下注上限,發現下注較高的人很少,而當中只有一個人跟第一局的下注相同。

Andrew Lo解釋說,儘管大家都不知道紅球與黑球的比例,但就機率而言,紅球與黑球出現的機率仍然是50%,兩個賭局賭的其實沒有分別,因此每人在下注的決定應該是一樣的,但就他的經驗而言,即使他說明了機率是一樣,普遍人都不敢於第二局下一樣的注。

這就是他說明「Physics Envy」的要點 - 人性因素。

有觀眾反駁說:「雖然機率是一樣,但這明顯是一個心理問題,實際上比例是莊家決定的,若然他猜中我的喜好,他可以放入完全跟我喜好相反的比例(例如我選紅色,他就全放入黑球),最終我還是會輸,所謂的期望值也沒有意義。」

Andrew Lo解釋說:「其實雙方都是猜測,莊家會猜你的喜好,你亦會猜莊家的喜好。莊家會想到「你會跟據我的喜好而選擇」,也可能是一個陷阱。」

然後觀眾問,若然你必須參與這個賭局,你會使用怎樣的策略,令莊家不會在你心理情緒被影響之下而猜中你的喜好?

Andrew Lo回答說:「可以用隨機策略,以隨機來打亂隨機,若你用「擲銀仔」的方法來決定所選顏色,這樣莊家就永遠猜不透,在這樣的情況下,莊家將紅球與黑球比率分佈為50%是最安全的做法,最終對你對他都變得公平與安全了。」

股票作手經常提及風險管理,當中的考慮因素到底是屬於「不確定性」、「風險」、還是只是「心理問題」呢?在「管理」之前,很值得大家細心思考,而將「不確定性」轉變成「風險」的探討,下文再續。

2012/04/17

價量交易記錄 - #3323 中國建材(三)

今天 #3323 中國建材股價跌穿了最小抵抗點 $10.42,並於$10.26 沽出,獲利約 8.8%,是次價量買點與最小抵抗線參考如下圖。




網友HONG提問價量買點與最小抵抗點的判斷,簡單來說,我是透過幾個數學模型及統計數據來做分析,當然亦會考慮較為抽象的基本面/ 消息面資訊,比如這次#3323 中國建材日走勢的第一個價量買點,是參考過去一個月的日均量,輔以威廉指數與RSI相對強弱指數而決定,至於最小抵抗點則是參考過去走勢統計出來。

3月27日價量買點的主要確立因素:
1. 當天的成交量高於過去一個月的日均量接近一倍
2. 前一天威廉指數(10) > -90
3. 前一天RSI(5) - RSI(10) > -10
4. 股價上升> 3%

不過我必須申明,這種方法幾乎不適用於其他股票,每一支股票我都會定下不同的交易法則,我亦會定期檢討法則的可行性,今次能用的不代表下次都一樣,不同走勢亦會有不同的應對策略,例如姊妹股觀察、資金控制等等。

另外,我想於此價量交易記錄中加入「儲蓄」,致富不外於開源節流,「儲蓄」乃理財之根本/ 基礎(節流),加上適合的交易法則(開源),可生「事半功倍」之效。「儲蓄」之所以知易難行,除了生活上種種鼓勵消費的誘因外,亦因為「儲蓄」的成效比較慢,過程需要耐性。如下圖所示,經過兩個月的儲蓄,加上之前的獲利,使本金增加至可多買一手 #3323 中國建材,令是次獲利提高一倍,然而對整體獲利而言效果暫時未算明顯。

關於「儲蓄」,有機會再分享。


最近工作較忙,「淺談風險管理」可能要到週末才能分享。

2012/04/02

淺談風險管理(三)

上文提到 Andrew Lo將「不確定性」劃分五個等級:

  1. Perfect Certainty
  2. Risk
  3. Fu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4. Partia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5. Irreducible Uncertainty
基本上,我們能透過數學原理概括地解決的只限於等級123,它們都可以透過機率運算與搜集資料來進行分析,例如:

1. 「一日反轉」的利弊,就是我將過去股票數據透過統計學原理得出其機率與應用性的一種結果。

2. 遇上合約上的糾紛/ 異議時,我亦會將其影響透過量化結合發生機率反映在工作報告上。

若有人問我,明天股市是升還是跌?又或者我今晚會否中六合彩頭獎繼而明天跟老闆「辟炮」不幹?這明顯就是等級45的問題了,而很多股票作手就是過份集中在這類問題當中,並用上不當的方法去面對。

因為股市的走勢並非隨線性遊走,當中有很多隨機性事件與人性心理左右其去向,這是為什麼CL兄的隨機指數較能反映市場的股票表現的主要原因。近期發生在民企的核數師風波以及停牌事件,部份只能歸納於隨機性事件,基於人性心理,消息面與基本面的「化妝師」確實多不勝數,核數師辭任或者報表上的邏輯矛盾(例如:收益與盈利的不符合)確實不能完全避免,而CL兄BLOG中論及的OT股,當中有不少曾令一部份股票作手賺了不少,正邪往往只能事後孔明(#0700騰訊當年的千多倍PE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很邪吧)。

面對等級45的問題,我們只能透過交易策略(並非技術分析)來減少損失,比如分散交易、金字塔式買入法、姊妹股觀察、止蝕機制、資金分配等等。

演講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想表達的是將「不確定性」轉變成了「風險」的技巧,也是我認為股票作手應該集中研究的重點。

待續...

2012/04/01

淺談風險管理(二)

上文提到,既然市場依據無法精確斗量,到底風險管理的意義何在?

我現職從事處理數據/ 模組相關的工作(非金融行業相關),當中亦涉及很多風險管理的問題,對此或許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風險,我的看法是,風險必須是可預期但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

Andrew Lo 論文中亦有相關見解:
“Risk” (randomness that can be fully captured by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and “Uncertainty” (all other types of randomness)

跟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名言「死並不是生的對立;死只不過是生的一部份。」的道理差不多,「風險」不等於「不確定性」,「風險」只是「不確定性」的一部份。

市場並不是你願意承擔如何大的風險,就可以獲得如何豐厚的回報,這是大部份人對「高風險高回報」的誤解。同時,亦不會因為風險較小,就可以有獲利保證,例如買進一支股票,即使看似只有相當小的風險 ,但並不能保證每個人「只賺不賠」,亦很難預計獲利的延展度(Profit Range),因為當中還有不少「不確定性」,亦即是上文所說的「人性因素」,炒賣 iPhone/ iPad 事件也是一例,簡單而言,市場並沒有「絕對」這回事。

Andrew Lo提到,獲利是否豐厚無關「風險」的承擔,而是在於「不確定性」的承擔。

演講中他舉了人壽保險業界的例子,由於壽命/ 醫療/ 疾病統計上的參數提高了估算預測的準確度,大大幫助掌握及控制人壽考慮因素的「不確定性」,但卻造成業界利潤空間被擠壓,相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興產業,利潤空間往往比較大。

就好像近年「新材料」「醫藥」「環保」等充滿「不確定性」的產業,市場對其「不確定性」往往有相當大的反應,因此股票的波幅及獲利空間都比較大,相反,大部份藍籌之所以波動及升幅較小,很大原因是因為「有數得計」。

Andrew Lo將「不確定性」劃分五個等級,並簡單做了一張清單,可參考其論文第50頁,分別是:

  1. Perfect Certainty
  2. Risk
  3. Fu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4. Partia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5. Irreducible Uncertainty

他認為應就不同分析議題而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並建議在分析之前先確定分析議題屬於哪一個等級。

待續...

淺談風險管理(一)

最近國內民企與核數師之間出現了小風波,令市場對相關股票甚至相關版塊充滿恐慌,而部份股票作手的預設風險管理也出現進退失據的情況,令我想起上年看過有關「Physics Envy」的演說及講者Andrew W. Lo與一位物理學者Mark T. Mueller所寫的相關論文「WARNING: Physics Envy May Be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

其內容大概是說明專業人仕在現實與數據上的迷失。先簡單說明「Physics Envy」(中文翻譯很怪:物理妒嫉)的含意,世上有很多事物都在物理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並且能「數位化(量化)」(例如牛頓的數學原理、財務報表的會計學原理等等),這是一科「硬性」科學的表現,所謂「硬性」就是用於任何情況都能得到相同的衍生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標準」。

很多經濟學家及股票分析師試圖將「數位化」應用於經濟市場或股票的預測分析上,並創造一些簡單的數位標準諸如GDP、HSI、PE/ PB、RSI、MACD等,作為其預測分析背後的種種理據,但往往都出現很大的偏差,原因是其數位標準背後都有一個誤導性的前提假設:「所有理論或市場都應該建構於理性的基礎/ 規律上」,簡單一點說,就是「所有情況都能有合理化的解釋」。

然而,大部份經濟情況及交易市場都無法透過簡單的數位定律來反映現實情況,比如近年香港的GDP提高了不少,但並不代表整體香港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樣(實際上可能是下降了),又或者近期恆指跌幅不大,但並不代表大部份股票的跌幅同樣輕微。而「過份依賴」相關指數/ 數位標準作為分析依據,就很容易陷入「Physics Envy」的死胡同中。

為什麼有些分析師的見解與市場的走勢背馳,並非他們沒有理據,而是因為股票市場本就包含大量的人性因素,造成太多的「不確定性」,並超越了所謂「風險」的範疇。

林少陽是我最喜歡的分析師之一,他的收費文章包含了很多「數位化」的分析與比較,作為一個參考是十分不錯,對交易思維亦甚有啟發性,整體而言是物有所值,但有時亦難免有所偏差,因為當研究對象中包含諸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軟性」科學,就很可能會出現「Physics Envy」的結果。

既然市場依據無法精確斗量,到底風險管理的意義何在?

待續...

2012/03/23

淺談一日反轉

「一日反轉」,是一個概念非常簡單的沽出訊號,亦是我常用的交易參考,對於其定義,且先引用Jesse L. Livermore的論述:

「一日反轉的信號對我而言是一個強烈的信號,一個讓我睡不著覺且提高警覺的信號。這種走法時常出現在長期行情的末端。我對一日反轉的定義是,當天的高點要高於前日的高點,但當日的收盤價卻低於前一天的收盤價,而且當日成交量也要比前一天大。」

 對於「當天的高點要高於前日的高點,但當日的收盤價卻低於前一天的收盤價,而且當日成交量也要比前一天大」這個型態定義,我有兩點補充: 

1. 「前一天的收盤價」最好收於當天較高位置;
2. 「當日的收盤價」最好收於當天較低位置。 
這樣會較為準確。不論是否處於長期行情的末端,出現「一日反轉」後,股價通常都是利空,原因是第二天股票作手間的短兵相接,尤其處於巨量的情況下,成交量較第一天為多但股價出現背馳,這是一種弱勢訊號,儘管如此,大多數的「一日反轉」,其利空都是非常短暫。

「一日反轉」的確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沽出訊號,但泛用性並不如「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為高。我發現「一日反轉」對於經常發生好淡爭持的股票及走勢是較為適用,這些股票的價量互動及慣性波動經常受背後衍生工具或沽空的對沖性影響,因此「一日反轉」的關鍵性與準確性相應會提高,例如 #2318 中國平安的日走勢,依我個人的價量交易法則,上市以來「一日反轉」出現了40次,當中有26次是處於上升趨勢的末端並涉及交易,當中交易有19次是獲利,7次是虧損,最大單一虧損只是約5%,在這些股票中「一日反轉」往往能令股票作手及時沽出及避免嚴重虧損。

但我必須重申,「一日反轉」並不適用於大部份股票及走勢,於「淺談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五)」一文中亦有提及:

「我經常提及的「一日反轉」型態,原則上是一種「硬法則」,我察覺到有些股票經常性地出現這種型態,並降低了其交易績效,經過很多股票的反覆試驗,包括那些股的日周月走勢都嘗試過,最後發現有些股的個別走勢是不適用的,於是我對那些股的交易法則作出了調整,並強化其買賣次數、勝算及績效。」

「一日反轉」的特質是關鍵性,而非泛用性,反而「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才是股票作手較值得研究的沽出訊號。太依賴「一日反轉」,可能會令交易績效大幅下降,我舉一個例子,或許較容易令大家明白,下圖是 #2689 玖龍紙業於2006年的上升趨勢,其實亦是我的一個真實交易記錄,雖然當時我還沒有研究價量互動,獲利只是運氣使然,但後來做了交易檢討,從中發現了一些交易法則,並成為現時價量交易的基礎例證。

在這一波上升趨勢中出現了4次「一日反轉」(紅圈),每次出現後都有一段非常短暫的利空走勢,當中有3次涉及價量交易。但若忽視「一日反轉」,只集中於「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的訊號,勝算、交易次數、績效便大為不同,而獲利更幾乎相差了一倍。


每種沽出訊號都有其特質,「一日反轉」的特質是關鍵性,而非泛用性,準確度亦較「移動出場點」/「最小抵抗點」為高,就如核武是強大的,但並不適合每場戰役一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日反轉」雖然擁有相當高的關鍵性與準確度,但同時亦可以破壞法則的勝算、交易次數及績效,這一點股票作手必須多加留意。

2012/02/08

淺談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終)

5. 具有關鍵性的技巧

交易法則其中一項追求是具人性化的操作技巧,而並非華而不實的買賣計劃。每支股票都有著繁多的資訊,技術指標亦林林種種,除非是主力從事股票交易的工作者,否則普遍散戶都不能一一檢閱,並投放太多的時間。

股票作手需要考慮股票資訊與技術指標的重要性與優先性,然後進行分析及過濾,並設定一些關鍵性技巧,這裡所說的技巧並非單純的買賣技巧,而是指處理股票資訊與技術指標的功力,簡單來說,「目標為本,不區小節」。較資深的股票作手,透過過去的實戰經驗,很容易就辨別出資訊上的重要性,可惜能實踐的人只是小數。

對我而言,資料及指標簡略分為三類:實質性、非實質性與可省略。

實質性資料及指標:
  1. 股價
  2. 成交量
  3. 價量異動
  4. 市場走勢
  5. 每股盈利增長率(包括扭虧性盈喜)
  6. 「一日反轉」型態
  7. 止蝕點及最小抵抗點
  8. 毛利率
  9. 稅後經營溢利增長率
  10. 股本回報率
  11. 複合盈利增長率
  12. 負債及現金比率
  13. 機構投資者持股量
非實質性資料及指標:
  1. 相對估值
  2. 業務擴展
  3. 新產品
  4. 姊妹股走勢
  5. 相關新聞
可省略資料及指標:
  1. 非客觀分析文章
  2. 大行買賣報告
  3. 具利益衝突的專家評論
  4. 股東減持/回購
  5. 相對強弱指數
  6. 移動平均匯聚背馳指標
  7. 保力加通道
  8. 市盈率/ 市賬率
我現在只聚焦於實質性資料及指標,當中有一部份更是我交易法則的結構性原素,而非實質性資料及指標只是輔助,通常有時間才會研究一下,可省略的幾乎不看。我檢視過去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對資訊權重的研究已有點認知,現在我花費在資訊的時間比過往幾年大幅減少,績效反而比過去都要好,作為交易法則的管理者,資訊的過濾是非常重要,正如成功企業的管理者通常都是TIME、COST、QUALITY的達人。

每個人都可以跟據其交易方式設定其關鍵性資料及指標,以確保能夠與交易法則之間的「溝通」,若股票作手無法理解哪些資料及指標對其交易法則的影響,就會浪費很多時間於收集及閱讀於對其法則毫無意義的資訊上,更可能令交易績效不進則退。

我相信每類資料及指標都有其意義,但不代表對你的交易法則同樣具有意義,當你覺得每類資料及指標都重要,只會令交易運作見樹不見林,假以時日,你會與大量的資訊糾纏,沒空間去檢討及改善交易的績效,距離目標越來越遠。

交易法則該具備的原素的分享暫時到此為止,總括而言,以上幾篇所分享都是我過往檢討中較重要的發現,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因素,其實相輔相成,互有關聯,可能未必寫得順暢及全面,大家若有不同的見解,歡迎隨時交流。交易是個變幻無窮的領域,法則因人而異,沒有既定的標準,但如果你想改善交易績效的深度與高度,一定要花點時間去研究整固自己的交易理念,別讓辛苦工作賺來的血汗錢付之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