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包含「#0000 恆生指數」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0000 恆生指數」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4/05/13

初探指數系統與牛熊證交易法則(下)

上一次發文已經是上年九月,交易系統與心得亦有些修正。

新的交易系統回測年期,由2001年到2013年。
5萬為本金,50萬為投入資金上限。
牛系統槓桿提升至18倍,熊系統為20倍。
牛系統交易次數大幅減少為45次,熊系統為40次。
牛系統勝算由42%上升至68%,熊系統為50%。
牛系統績效為307倍,熊系統為241倍。
重要的是,無論在2001年到2013那一年開始交易,每一年牛系統及熊系統都能獲利。比如2013年才開始交易,牛系統績效為4倍,熊系統為3倍。

在改善牛熊證交易系統時,引證了恆指的走勢尤其在這幾年是非常明顯,即使指數或部份藍籌處於上落市並窄幅橫行,但加上槓桿的話績效卻不遜於買入強勢領先股。

繼續探討研究上所得:

3. 個股法則可能並不適用 - 沒有涉及槓桿的個股交易法則通常能接受較大的波動,跟交易牛熊證有很大的分別,比如個股交易的賣出法則為買入點的95%,若用於10倍槓桿的交易則變成50%的虧損,因此利用「慣性波動」交易牛熊證有可能引發重大虧損。而其他常用的法則比如穿越平均線、姊妹股(指數)等,大都是較遲緩或無相關的法則。

型態學及RSI會有些幫助,但必須配合多幾種指標配合,只要是簡單易懂的指標就可以了,例如「帶量一週反轉」(週走勢)是一個不錯的進場/離場指標。每種指標必須經過3年以上的回測,如果沒有信心,就別下注,觀察多一段時間再決定。

4. 牛熊證街貨量並不經常可靠 - 很多人會視牛熊證街貨量為交易的決定性指標,但我認為這種方法並不是經常有效,當你以100點區間來看牛熊證比例時,會有一種「單邊走勢」錯覺,感覺劵商「有大食大」,但當你放大至300-500點區間,會發現牛熊證比例經常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牛熊均大,不再看似那麼單邊。

5. 風險並不是槓桿 - 對很多人來說牛熊證的風險可能是槓桿,但其實跟買入股票一樣,風險在於不確定性而非槓桿,槓桿只是把不確定性的分子擴大,而非風險所在。只要能建構出一個較高勝率的交易系統,以及檢視每次交易期間的波動區域,就可以擴大交易槓桿至一個「均衡點」,「均衡點」的意義在於能將績效優化 (虧損最小化與獲利最大化),所以槓桿跟勝率及慣性波動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當然這個「均衡點」是需要花時間計算及總結出來。

6. 永遠不要感到「夠了」 - 在上年9月時,我研發了一個勝率達42%的牛系統,槓桿為10倍,其交易次數為136次,沒資金限制的績效為3,277倍,現時我的牛系統勝算為68%,槓桿為18倍,交易次數為45次,沒資金限制的績效為29,103,139倍。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是基於一份對改善交易系統歇而不捨的追求,儘管過程會有困頓的時候,會有悶倦的時候,也不應該感到「夠了」,如果MICROSOFT跟大眾說未來10年也不會對其下產品進行更新及改善,可能不到10年我們不再也聽不到MICROSOFT這間公司的名字。如果你有一套運用於衍生工具的交易法則,我建議定期(比如三個月)重新檢視一次,說不定會發現可改善的地方,就如定期做身體檢查一樣。

我的牛熊證分享暫此擱筆,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在短短九年的交易經驗當中,我還是最近兩年才開始正面研究衍生工具交易系統與法則,因為衍生工具的交易更需要經驗、理性以及心態上的調整,如果是初入股海的朋友,我不建議投入任何衍生工具的交易當中,如果是有一定交易經驗的朋友,我建議開始時不要投入太多資金,畢竟有一定槓桿,有一個一定勝算的系統或法則,在牛熊證的長期交易中已可持盈保泰,相反,連連虧損只會得不償失。

2013/09/09

市況雜談_20130909

自8月初結束了6月尾展開的反彈走勢後,沒想到其後會出現兩波小型的突破行情,但行情歸行情,優於大市的股票始終還是不多。

可簡單看看自2月4日高位至今,恆指部份成份股的表現:

#0000 恆指:(-4.25%)
#0013 和黃:+6.36%
#0016 新鴻基:(-18.14%)
#0027 銀河:+44.95%
#0688 中海外:(-1.28%)
#0700 騰訊:+44.97%
#0857 中石油:(-20.98%)
#0939 建行:(-10.16%)
#1044 恆安:+10.98%
#1088 神華:(-21.14%)

可看到即使恆指已收復部份失地,除了 #0027 銀河娛樂 及 #0700 騰訊大幅跑嬴外,大部份股票仍然傷痕累累。

要把勝算提高,並跑嬴大市,相信集中「優於大市的股票」是較穩健的第一步,例如今年投入 #3888 金山軟件、#2333 長城汽車等趨勢明顯的股票作主力。包括我,很多股票作手喜歡尋找「轉勢股」,因為趨勢逆轉的回報通常都很可觀,成功撈底也令股票作手得到非筆墨可形容的快感…但是,很少人會意識到成功轉勢的機會往往不高,趨勢並未如我們心中方向前進,反而阻力重重,除非基本因素提早外傳,否則趨勢逆轉一般都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股票作手一般沒有耐性去觀察整個過程,並尋找正確的買點。在短期而言,買入「疑似轉勢股」或能提高獲利,將走勢拉長至半年至一年,回報卻未必如此可觀。

因此,在建立部位時,將其過去三個月至一年的走勢與恆指比較一下,檢視其不同時期的趨勢變化,中長期而言相信會將你的勝算提高不少。

市況每一天都在變化,中國沒想像中的熊,歐美也沒想像中的牛,有些同事在七八月投資美股白忙了一場,有些更在港股開了淡倉帶來虧損,他們希望我提一點意見,基本上我是不太清楚他們的交易狀況,所以我只好重提老話,集中你熟悉的市場/ 股票,改善交易的法則,盡量客觀一點平常心看事情,每個市場都有其週期,不要太在意一時的趨勢,集中一個市場並不見得很輸蝕,集中有集中的好處,分散亦然,但如果投入美市會影響你的工作表現,可免則免了,如果投入股票市場會影響你的生活或情緒,應暫時放下專心工作,交易的機會千百年來不斷出現,但你的人生只有數十年,不值得讓股市控制了你的人生,把對股市投入的熱情用於工作或家庭,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七月份 # 0773 中國金屬再生被證監會入稟香港高等法院申請將公司清盤,有同事因買入而受到心/生理的影響,此事件令我有些體會,遲些分享一下。

2012/10/24

價量交易記錄 - #3323 中國建材(十七)

今天 #3323 中國建材出現一日反轉訊號,沽出所有部位,是次獲利約12%。

這個記錄已持續更新快將接近一年,相較其他股票作手,績效可能並不十分理想,但個人覺得算是不過不失,如無意外,本年度大概只會多出現一至兩次交易記錄,至於下年度會否繼續寫交易記錄,礙於工作及家庭有很多事需要兼顧,暫時還在考慮當中。

最近恆指不斷破頂,相較九月收市點 20,840,上升了接近1000點或4.4%左右,升幅不算強勁,然而某些個股的升幅十分驚人,整體市場的上升趨勢似乎將會持續,即使未來數天出現調整,本月出現恆指月價量互動的機會仍是十分之高,在大趨勢形成之前,宜多計劃交易清單及制定交易法則,不要執著於預測市場短期發生波動的概率,多留意個股的價量,順勢而為,畢竟股票作手追求的並不是明顯的上升趨勢,而是趨勢與趨勢之間的轉捩點,每支股票的價量變化能幫助你在未來的波動中滾存利潤,這也是我寫交易記錄想表達的一種觀念。





2012/10/10

純粹記錄 - 上證綜合指數的反轉訊號

九月份除了恆生指數出現價量互動,上證綜合指數似乎亦出現了反轉訊號,最小抵抗點約在2,003點,雖然現時部份數據仍不太樂觀,但股市通常比現市領先一年左右,也許已有部份股票作手對明年的實體經濟投下信心的一票。


2012/10/04

純粹記錄 - 恆指月走勢的價量互動

由去年6月中至今年9月,經歷了15個月的波動調整,恆指月走勢終於出現了價量互動,最小抵抗點為約20,200點左右,未來一兩個月的價量標誌著往後趨勢的關鍵性,通常新行程開始的首三個月會出現至少兩次月走勢的價量互動。

現時市場上的主流意見都仍是看淡或減持港股,中國政治危機或經濟硬著陸的聲音也很多,為了深入一點去了解實際的情況,我跟前上司(現於內地工作)及在內地的親戚朋友探討過這些問題,發現他們的看法跟香港的消息面似乎有點差異,他們普遍認同內地經濟環境跟早幾年相比是差了一點,但對他們的生計影響不大,更不認同危機之說。

或者有人認為翏翏數人的意見可能有點偏頗,但我覺得真正在內地生活的人應該會比大部份香港人或分析師的見解較為中肯及透徹,也是值得我們參考的資訊,畢竟香港人對內地人之間存在著不少利益衝突與矛盾,或會加深股票作手們對市場走勢判斷的主觀性與負面感。

對於股票作手而言,多參考不同的資訊與解說,取平衡與中庸之道,可以提升心理質素,交易績效自會有所改善。

2012/07/30

市況雜談_20120730

受歐洲央行總裁支撐歐元的消息影響,上週四歐洲股市全線上揚,而上週五恆指亦出現「反轉」,令其下跌趨勢迅即逆轉,並出現價量互動,最小抵抗點暫約為18890點。

缺乏關鍵性的催化劑,現時強勢指數股上升空間不夠,弱勢指數股下跌空間有限,短期內指數趨勢的迅即逆轉情況,有可能會持續,捕捉指數趨勢要比較貼市。

最近股票作手的愛股 #0874 廣州藥業,其上升趨勢自跌穿其最小抵抗點$16.70後,暫時已告一段落,若想買入,建議留意其週走勢的價量,更可靠的可以同時留意A股的價量,勝算會大大提高。

國家發改委即將公布新一輪藥品降價方案,涉及品種將包括抗腫瘤藥、血液制品藥物等。據了解,此輪藥品降價幅度最大有可能超過20%。醫藥股的盈利增長可能會轉弱,其股價強勢亦可能無以為繼,盡可能提高一點止蝕/賺目標。

2012/07/25

市況雜談_20120725

現時大市的情況非常不樂觀,上週五恆指的跌勢已是利空走勢的開端,昨日更跌穿了其最小抵抗點18970點,下跌趨勢明顯已經確立。

不鼓勵任何作多行動,若不善於跌勢賺錢,可以考慮減持股票,或持觀望態度,留意一下跌勢中的強勢股類,無論美國、歐盟、中國等等如何為經濟前景辯說,價量始終反映了股票作手的交易取態,不要執於「估底」,甚至「撈底」。

2012/02/13

從今開始,好好管理強積金戶口

幾乎所有人都是同時投資於股票及基金(包括強積金),然而關注股票績效的人遠比關注基金績效的人多,加上傳媒經常評擊強積金的過往績效與制度弊端,造成大眾對積金潛在回報的忽視。

金融海潚之後,我開始認真研究並建立股票的交易法則,發現個股的價量法則亦能同時適用於指數,但除了衍生工具及指數基金外,我們是不可能對指數進行交易,由於我不懂衍生工具,我開始尋找指數價量應用的方法,最後歸納兩種主要用途:
  1. 大市趨勢的確立與觀察
  2. 基金買賣參考
這次只談論「基金買賣參考」,若有留意強積金的基金績效,你會發現這四年間基金的表現相對07年只是輕微增長(有很多是沒有增長),幾乎所有都未能突破07年的最高價格(當然恆生指數亦然),雖然如此,由09年3月突破開始到11年6月牛市結束,進取型基金的普遍表現介乎70%-100%之間,其實已是不錯,算是跑嬴恆指升幅,只要懂得利用指數價量作指標,加上適當運用基金的轉換機制,退休時老有所依並非不可能。

07年的大牛市是由02年10月左右開始的,以著名的VALUE PARTNER惠理價值基金為例,當時的價格為每單位約$41美元,直到07年11月牛市結束時的價格約$192美元,淨增長約370%,而09年3月至11年6月的牛市,基金價格由約$106美元升至約$226美元,淨增長約113%,只要能跟隨大市價量操作,兩次牛市的總增長為約900%,遠高於其基金由02年至11年約400%的增長。

普遍人的就職期為24-65歲,約為42年左右,假設30歲時強績金本金為10萬元,每三年為一個牛熊週期,而基金表現為平均每週期70%增長,通脹率為平均每年4%,到66歲時,這10萬元的強積金會增值到約五千八百多萬元,若與4%通賬率掛勾,應該相等於現時超過一千四百萬的現金價值,假設你每月平均開支為2萬元(如果沒病痛,其實不需要用太多錢),也足以多生活幾十年了。


源於我的交易法則涉及很多操作的技巧,所以未必能適用於大多數人,因此我想了一個比較簡易的6%判斷方法,績效應會比放著不管為佳。

轉換條件有兩個;

條件一:每逢月尾計算一下最近兩個月的成交量(可參考Yahoo財經-恆生指數的每月價格),若成交量相對上一個月多出6%以上,而收市指數亦高於上一個月為高,除非出現條件二的情況,否則將強績金投入進取型基金。

條件二:每逢月尾觀察一下月線圖(可參考AASTOCK恆指月線圖),若發現指數低於10月平均線的94%以下 (即-6%),將強績金投入防守型基金。

基金表現通常是滯後於指數,所以不會損失太多,附上03年至11年模擬操作給大家參考。


純粹一點小分享,若發現有誤或更好的方法,不妨交流一下。

一直以來,強積金的表現之所以看起來強差人意,其實是因為沒有適當的管理,我們作為其中一位管理人(也是損益承繼人)是有一部份責任的,我們的焦點不應放在基金的選擇與限制上,而是正面一點去想辦法於這些限制中將績效優化,就如我們都受制於家庭背景、工作環境、個人能力下,但只要正面一點,我們一樣可以於這些限制中活得快樂,所以不要小看強積金的績效,只要好好管理,65歲開始你應該可以安享晚年。

2012/01/27

淺談成交量走勢

很多人擅長股價的趨勢及型態,但對成交量的研究卻較少,量同樣具趨勢的指標性,亦具有相對的參考性,故均價與均量都是價量式交易的重要跟據。今天我想作一點經驗上的分享。

先說一點陳腔濫調,當市場處於上升趨勢,成交量的變化通常首先會明顯放大(大量股票作手買入),然後趨於平淡(股票作手勇敢持股),再而明顯放大(大量股票作手賣出)。

每支股/指數都有其慣性,從慣性價量至慣性波動,然後造成慣性走勢。

日、週、月是三種最常用的走勢參考,它們只是時態上的分別,趨勢是一樣,然而運用不同的走勢,績效自是有別,原因是其慣性價量及波動所造成的交易訊息,很影響分析與參考的準確性。

波動造就獲利,波動強有時並不是壞事,關係在於其波動是否結實,William O’Neil 著作「圖勝天下」中提及到股價型態鬆散對其走勢多是利淡,此理論其實亦能應用於成交量上,有很多股票的成交量在日走勢都是較為鬆散,#0669 創科實業及#2398 友佳國際是一例,#2398 友佳國際甚至乎連週走勢都是很鬆散,因此用月走勢才可以較為準確地發現其交易訊號。


上圖是#0669 創科實業及#2398 友佳國際的圖表比較,同一樣的走勢,不同的時態表達,造成不一樣的交易績效。股價上的紅色箭咀是買入訊號,藍色則是沽出訊號,而成交量的紅線是均量線。

#0669 創科實業的日成交量忽高忽低且非常鬆散,若濃縮至週量,明顯較為清晰。觀察去年10月升勢中的成交量,會發現日走勢股價底部的成交量有幾天是異常地少,直到股價上升超過10%才開始放大,並超越均量線,依價量齊升的交易法則,便錯過了底部的買入機會;若將交易法則應用於週走勢,情況便大為不同,其實10月第一個星期的成交量並非如日走勢般少,而且可以看到週成交量比過去幾週都為高並穿越均量線之上,這對交易是具建設性的訊號,結果日走勢與週走勢於10月升勢中的交易績效分別是4%與27%。

再看看#2398 友佳國際,其週成交量也是非常鬆散(日成交量更甚),雖然月走勢亦不算很好,但明顯的成交量便令股票作手易於掌握買入訊號,亦看到成交量的典型變化(明顯放大 > 趨於平淡 > 明顯放大),上市6年間於日走勢、週走勢及月走勢的交易績效分別是11倍、8.5倍與60倍。

最後,貼上恆指三年的量走勢比較圖,不妨多觀察每支股票的日、週、月走勢的量型態,再而了解選擇哪種走勢以配合你的交易法則。

2012/01/18

檢視價量,每一天的功課

今天,我想談談兩支股的價量交易。不過我先申明,交易法則是個人經驗與理解的總結,對於自己信心或績效較強的法則,不要輕易放棄,而對於別人談及的法則,可視為一個參考。

首先是#1698 博士蛙國際,此股於1月12日出現建議賣點@$2.04,原因是連續四天「每況愈上」的強勁成交後,股價沒有預期的表現。

事後孔明,這次的沽出的確造成一點潛在利潤的損失,不過我還是無悔執行了自己的交易法則,過去的經驗告訴我,若過早沽出該持有的股票,市場很快會提醒我再次進場,今天出現了價量互動的買點,就是這樣的訊號。

上車不難,然而安全性應視為股票作手首要的考慮,一個較可信及安心的買點對任何股票作手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會導致少賺一點,但更多的時候保障了投入的資本。

總括而言,兒童產品股類的趨勢暫時不變,繼續上揚,所以#1259 青蛙王子及#1086 好孩子國際的部位還算不賴。

然後想談的是#1114 華晨中國,據報導指,華晨中國主席吳小安、行政總裁祁玉民,及非執董雷曉陽於本月11至13日,以每股$9.055至$9.132元,共減持562.6萬股,消息拖累股價今天暴跌9%,並出現「一日反轉」。

基於什麼理由令華晨中國多位高層紛紛減持股份,除了當時人,相信沒有多少人會知道,但從價量關係上,能否避開今天的暴跌?大家可參考以下最近一次的價量交易紀錄圖表。


自2011年9月,月走勢出現賣點後(月走勢的效益是較好),我已好幾個月沒有跟進#1114 華晨中國的價量,但我想說明,只要每天檢視一下持股的價量變動,單日暴跌的損失其實很大機會可以避免。

上圖顯示於去年12月21日,出現第一個價量買點,之後於1月10至12日期間, 即是華晨高層沽售的日子,價量再次表現相當活躍並出現加碼買點,當然…我們當時是不知道這個量是沽還是進,道理上這樣明顯的成交量應對股價具有正面的意義,但事實卻是相反,連續三天的最高價位都很接近,無法突破,但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股價跌至最新買點的止蝕位(對我而言這是個反轉關鍵點),只要加碼買點的部位不多於第一次買入的部位,這次價量交易只是輕微虧損。

另一實例,是#2319 蒙牛乳業,可參考舊文「不要妄想在下跌趨勢中賺錢」的圖表。

我想談論的是,股票作手在買入股票後,應每天檢視它們的價量活動,縱然工作比較繁忙,也要抽出時間檢視,只要買入的股票不太多,通常不會花上半小時,以華晨及蒙牛的例子,即使錯過了當天的沽出時機,翌日的交易時段也來得及出脫持股。檢視價量,是股票作手每一天的功課。

最近不少股票作手談論轉勢與否,短期而言,趨勢確是持續向上,而恆指的價量異動始於去年12月16日,跟現時較強股類的起點相約,雖然現時很多股票已回升不少,但我還沒有太在意牛熊之別,原於個別股票總有差異,持續檢視價量,順勢而為,獲利的機會自會大大提高。

2011/10/28

純粹記錄 - 恆生指數

大量個股最近飆揚,大市系統(恆生指數)是否早已透露一點玄機?

恆生指數早於10月6日出現價量互動而出現建議買點,也許這是第一個關鍵訊號,當日以17,172點收市,之後於10月11日、10月27日及今天同樣出現價量互動的建議買點,其收市價分別是18,142點、 19,689點及20,019點。

如果以3%止蝕,作為最小抵抗指標,即分別是16,657點、17,598點、19,098點及19,418點。巧合地發現,建議買點出現之後,從沒有一日的最低價穿越這些最小抵抗指標,這樣能否證明市底開始轉強?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數據上的推論。

另一疑似推斷是圖表,我不擅長圖表,也不常用,但恆指的圖表型態也看似出現轉強訊號,到底是典型咖啡杯型態,還是雙底形型?或者值得大家研究一下。

還在觀察及學習之中,在此記錄以方便日後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