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4/05/15

量化投資 (QUANTITATIVE INVESTING)

自從在2011年開始開發交易系統後,我內心不住有著一個疑問,我所用的法則是否屬於技術分析一門?我沒有用平均線、沒有用RSI等技術指標、也沒有用圖表;我用的是跟據股價及成交量做的慨率測試、一些簡單的統計及數學模型、風險評估等等去決定交易,在不久前,我在港股博奕系統的聊天室問了相同的問題,但還是沒有答案。

但最近,我從一本書及一個人找到答案,那本書叫「HOW TO MEASURE ANYTHING」,中文版叫「如何衡量萬事萬物」,是一本有關如何利用符合經濟效益的衡量方式去降低決策風險、排除不確定性的書籍,雖然不能將此書納入財經書籍,但這本書強化了我對「不確定性」與「風險」的理解及貫通了一些我在思考交易法則所遇到的難題。至於那個人叫 西蒙斯 JAMES SIMONS,曾經是一位數學家,現在是一位私人對沖基金的合夥人,有一本出版了很久的書叫「戰勝畢菲特的隱世股神」(但我沒有看過),所說的人就是西蒙斯,西蒙斯可說是量化投資的表表者,其對沖基金「大獎章基金」的年均複合增長達40%,遠遠超越畢菲特的28%,以及彼得林區及索羅斯的30%。

所謂「量化投資」,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數學模型去進行交易決策,為複雜的市場動向定義出合理的指標,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在於驅除個人對於市場的主觀情緒,將交易者的判斷偏差減到最低,無論是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一般人往往無法擺脫個人的主觀情緒比如過度樂觀或悲觀,又比如對圖表的理解等等,並大大增加判斷錯誤的機會,而「量化投資」則利用更科學更理性的方法去排除這些主觀情緒所做成的偏差,並建構出一個比較客觀的指標,以幫助交易者作出決定。

但必須明白「量化投資」與「機械式操作」是兩件事,「機械式操作」可以是主觀操作,比如 RSI跌至30就買入,升至70就沽出,這個模式是可以沒有任何理論支撐的,而「量化投資」則透過均值模型、獲利/止蝕定價模型、資金/風險管理模型、慨率/績效評估模型等等來支撐交易者的投資理論或決定,交易者會先檢視這些模型才去決定買賣,而「機械式操作」一般人都只是浮於「不要問只要信」的交易模式,也往往因連續虧損而打擊心理與績效。

而我運用的或者只是較初階的量化投資方法,現時大部份世界級的量化投資交易者都是以超頻交易去獲利,這需要利用程式、較高階的電腦配置與及更宏大的資訊量才能實踐,對一般散戶而言是比較高門檻的。


待續....

2014/05/13

價量交易記錄 2014 (五月)

買入 #0382 威靈控股 20,000股 @ $2.57,最小抵抗點暫為$2.48。

買入原因:
1. 股價突破近5年高位,
2. 盈利創5年新高,
3. 派息持續增加,公司財政方面應該不錯,
4. 負債比率不斷改善,正現金股。

5月16日更新:
買入 #1184 時捷 10,000股 @ $5.32,最小抵抗點暫為$4.80。

5月19日更新:
組合加入牛熊證買賣,牛/熊證 各投入本金$10,000元。
應一位好朋友的要求,將現網名改為舊網名「帆海」。

5月28日更新:
買入 #2618 TCL通訊 5,000股 @ $8.18,最小抵抗點暫為$7.95。

5月30日更新:
買入 #1688 華南城 10,000股 @ $3.76,最小抵抗點暫為$3.48。

初探指數系統與牛熊證交易法則(下)

上一次發文已經是上年九月,交易系統與心得亦有些修正。

新的交易系統回測年期,由2001年到2013年。
5萬為本金,50萬為投入資金上限。
牛系統槓桿提升至18倍,熊系統為20倍。
牛系統交易次數大幅減少為45次,熊系統為40次。
牛系統勝算由42%上升至68%,熊系統為50%。
牛系統績效為307倍,熊系統為241倍。
重要的是,無論在2001年到2013那一年開始交易,每一年牛系統及熊系統都能獲利。比如2013年才開始交易,牛系統績效為4倍,熊系統為3倍。

在改善牛熊證交易系統時,引證了恆指的走勢尤其在這幾年是非常明顯,即使指數或部份藍籌處於上落市並窄幅橫行,但加上槓桿的話績效卻不遜於買入強勢領先股。

繼續探討研究上所得:

3. 個股法則可能並不適用 - 沒有涉及槓桿的個股交易法則通常能接受較大的波動,跟交易牛熊證有很大的分別,比如個股交易的賣出法則為買入點的95%,若用於10倍槓桿的交易則變成50%的虧損,因此利用「慣性波動」交易牛熊證有可能引發重大虧損。而其他常用的法則比如穿越平均線、姊妹股(指數)等,大都是較遲緩或無相關的法則。

型態學及RSI會有些幫助,但必須配合多幾種指標配合,只要是簡單易懂的指標就可以了,例如「帶量一週反轉」(週走勢)是一個不錯的進場/離場指標。每種指標必須經過3年以上的回測,如果沒有信心,就別下注,觀察多一段時間再決定。

4. 牛熊證街貨量並不經常可靠 - 很多人會視牛熊證街貨量為交易的決定性指標,但我認為這種方法並不是經常有效,當你以100點區間來看牛熊證比例時,會有一種「單邊走勢」錯覺,感覺劵商「有大食大」,但當你放大至300-500點區間,會發現牛熊證比例經常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牛熊均大,不再看似那麼單邊。

5. 風險並不是槓桿 - 對很多人來說牛熊證的風險可能是槓桿,但其實跟買入股票一樣,風險在於不確定性而非槓桿,槓桿只是把不確定性的分子擴大,而非風險所在。只要能建構出一個較高勝率的交易系統,以及檢視每次交易期間的波動區域,就可以擴大交易槓桿至一個「均衡點」,「均衡點」的意義在於能將績效優化 (虧損最小化與獲利最大化),所以槓桿跟勝率及慣性波動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當然這個「均衡點」是需要花時間計算及總結出來。

6. 永遠不要感到「夠了」 - 在上年9月時,我研發了一個勝率達42%的牛系統,槓桿為10倍,其交易次數為136次,沒資金限制的績效為3,277倍,現時我的牛系統勝算為68%,槓桿為18倍,交易次數為45次,沒資金限制的績效為29,103,139倍。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是基於一份對改善交易系統歇而不捨的追求,儘管過程會有困頓的時候,會有悶倦的時候,也不應該感到「夠了」,如果MICROSOFT跟大眾說未來10年也不會對其下產品進行更新及改善,可能不到10年我們不再也聽不到MICROSOFT這間公司的名字。如果你有一套運用於衍生工具的交易法則,我建議定期(比如三個月)重新檢視一次,說不定會發現可改善的地方,就如定期做身體檢查一樣。

我的牛熊證分享暫此擱筆,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在短短九年的交易經驗當中,我還是最近兩年才開始正面研究衍生工具交易系統與法則,因為衍生工具的交易更需要經驗、理性以及心態上的調整,如果是初入股海的朋友,我不建議投入任何衍生工具的交易當中,如果是有一定交易經驗的朋友,我建議開始時不要投入太多資金,畢竟有一定槓桿,有一個一定勝算的系統或法則,在牛熊證的長期交易中已可持盈保泰,相反,連連虧損只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