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2/04/29

價量交易記錄 - #3323 中國建材(四)

這星期沒有新的價量買點,成交量亦較過去數星期為低,但股價相對穩定。


相關新聞:(資料來源:AASTOCK)

1. 發改委:首季水泥產量增7.3% - 發改委宣布,一季度,全國水泥產量39810萬噸,同比增長7.3%,增速同比減緩10.8個百分點。

水泥價格下滑。3月份,重點建材企業水泥平均出廠價格每噸為363.4元人民幣(下同),比上月下降18.2元,同比下降9元,降幅分別為4.8%和2.4%。3月末,重點建材企業水泥庫存1427萬噸,同比上升7.5%。


2. 《附屬業績》中建材旗下北新建材首季純利升近四成 - 中建材A股附屬北新建材<000786.SZ>公布,截至3月底止3個月,營業總收入12.3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升25.19%。純利錄得4683萬元,同比39.21%,每股盈利8.1分。


短評:北新建材不涉及水泥與中建材的其他主要業務,其盈利貢獻相對中建材總盈利比例是較少,對中建材利好的啟示性似乎不高。

最近工作量很重,更新會比以往慢。

2012/04/21

淺談風險管理(四)

上文提到演講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想表達的是將「不確定性」轉變成了「風險」的技巧。

Andrew Lo設定了兩個賭局,「純粹風險」與「不確定性」。

「純粹風險」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各佔50%)的盒子,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可以獲得$10,000美元,不過每人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

結論是觀眾中最高的下注上限為$4,500-$5,000之間,而大部份人都願意下較高的注,他認為這很合理,原因是每個人都有其 Expected Value/ 期望值,而願意承受風險往往是因為有高於期望值的回報。

「不確定性」的賭局:

有一個裝著紅球與黑球(比例由莊家自行分佈)的箱子,同樣隨機抽一個球,若抽出來的與你所選的一樣顏色,你同樣可以獲得$10,000美元,每人仍然只有一次下注機會,問觀眾這次願意下注的上限是多少?並說出選的是什麼顏色。

其中一個觀眾回答選了紅色,Andrew Lo問道:「為何選擇紅色?是否因為你喜歡紅色?還是你認為對方喜歡紅色?‧」然後他要求觀眾舉手投票下注上限,發現下注較高的人很少,而當中只有一個人跟第一局的下注相同。

Andrew Lo解釋說,儘管大家都不知道紅球與黑球的比例,但就機率而言,紅球與黑球出現的機率仍然是50%,兩個賭局賭的其實沒有分別,因此每人在下注的決定應該是一樣的,但就他的經驗而言,即使他說明了機率是一樣,普遍人都不敢於第二局下一樣的注。

這就是他說明「Physics Envy」的要點 - 人性因素。

有觀眾反駁說:「雖然機率是一樣,但這明顯是一個心理問題,實際上比例是莊家決定的,若然他猜中我的喜好,他可以放入完全跟我喜好相反的比例(例如我選紅色,他就全放入黑球),最終我還是會輸,所謂的期望值也沒有意義。」

Andrew Lo解釋說:「其實雙方都是猜測,莊家會猜你的喜好,你亦會猜莊家的喜好。莊家會想到「你會跟據我的喜好而選擇」,也可能是一個陷阱。」

然後觀眾問,若然你必須參與這個賭局,你會使用怎樣的策略,令莊家不會在你心理情緒被影響之下而猜中你的喜好?

Andrew Lo回答說:「可以用隨機策略,以隨機來打亂隨機,若你用「擲銀仔」的方法來決定所選顏色,這樣莊家就永遠猜不透,在這樣的情況下,莊家將紅球與黑球比率分佈為50%是最安全的做法,最終對你對他都變得公平與安全了。」

股票作手經常提及風險管理,當中的考慮因素到底是屬於「不確定性」、「風險」、還是只是「心理問題」呢?在「管理」之前,很值得大家細心思考,而將「不確定性」轉變成「風險」的探討,下文再續。

2012/04/17

價量交易記錄 - #3323 中國建材(三)

今天 #3323 中國建材股價跌穿了最小抵抗點 $10.42,並於$10.26 沽出,獲利約 8.8%,是次價量買點與最小抵抗線參考如下圖。




網友HONG提問價量買點與最小抵抗點的判斷,簡單來說,我是透過幾個數學模型及統計數據來做分析,當然亦會考慮較為抽象的基本面/ 消息面資訊,比如這次#3323 中國建材日走勢的第一個價量買點,是參考過去一個月的日均量,輔以威廉指數與RSI相對強弱指數而決定,至於最小抵抗點則是參考過去走勢統計出來。

3月27日價量買點的主要確立因素:
1. 當天的成交量高於過去一個月的日均量接近一倍
2. 前一天威廉指數(10) > -90
3. 前一天RSI(5) - RSI(10) > -10
4. 股價上升> 3%

不過我必須申明,這種方法幾乎不適用於其他股票,每一支股票我都會定下不同的交易法則,我亦會定期檢討法則的可行性,今次能用的不代表下次都一樣,不同走勢亦會有不同的應對策略,例如姊妹股觀察、資金控制等等。

另外,我想於此價量交易記錄中加入「儲蓄」,致富不外於開源節流,「儲蓄」乃理財之根本/ 基礎(節流),加上適合的交易法則(開源),可生「事半功倍」之效。「儲蓄」之所以知易難行,除了生活上種種鼓勵消費的誘因外,亦因為「儲蓄」的成效比較慢,過程需要耐性。如下圖所示,經過兩個月的儲蓄,加上之前的獲利,使本金增加至可多買一手 #3323 中國建材,令是次獲利提高一倍,然而對整體獲利而言效果暫時未算明顯。

關於「儲蓄」,有機會再分享。


最近工作較忙,「淺談風險管理」可能要到週末才能分享。

2012/04/16

市況雜談_20120416

以相對值來看上週的成交量及走勢,恆指及上證指數都出現了價量互動,資金似乎慢慢流入市場。

最近兩個月的交易都是集中於創新高的股票,較熱門的有 #1112合生元、#2018 瑞聲科技,較冷門的有 #1023 時代集團,而 #0777 網龍、#3323 中國建材、#1259 青蛙王子 及 #1938 珠江鋼管於近兩週出現價量互動,買入一點。

近期觀察,市場普遍對於未來一年的經濟增長保持懷疑甚至悲觀態度,不妨多留意獲得新增訂單或行業勢頭影響較少的股票,擁有「保證盈利」的股票應會受到市場追捧。

2012/04/13

價量交易記錄 - #3323 中國建材(二)

這兩天#3323中國建材出現價量互動,交易記錄的最小抵抗點參考由$9.85移動至$10.42,距離第一個價量買點約11.80%,若扣除手續費大概有10%左右的保證獲利。

近期相關主要新聞:

1. 聯交所股權變動資料顯示,中國建材(03323)於12年4月10日獲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增持1,035萬股,最新持股數目1.4526億股。

2. 聯交所股權變動資料顯示,中國建材(03323)於12年3月23日獲德銀增持2,871萬股,最新持股數目1.7618億股。


2012/04/04

價量交易記錄 - #3323 中國建材(一)

不久前跟達人兄與Morpheus兄提及過建立模擬組合的事,對我而言,當中有一些考慮,其一是參考性的問題,坊間有很多100萬元模擬股票組合,這類組合的資金流動性高,只要交易較分散,防守性是相對較高,即使個別股價大跌,其虧損對組合總值而言也許只屬輕微,另外組合的持股可能難以按比例縮小,對於只有小量現金的股票作手,參考性不高,加上擁有100萬流動現金的人確實不多(有100萬現金而專注股票的人可能更少),因此我希望建立的交易記錄能有較好的參考寬度,並以三萬元作為初始交易本金。

選股方面暫以交投活躍的#3323中國建材作為單一交易對象,隨著本金的增加,會加入另一個股作為組合持股。

另一方面,是價量互動的表達及更新,初步決定在交易記錄表格上,我只會填寫第一個價量買點及最新的最小抵抗點,而圖表則會指出更多價量買點、最小抵抗線或其他相關資料,如下圖所示。除非最小抵抗點需要更新,否則暫定約一星期更新或檢視一次。

老土還是要說一次,此記錄純粹作為參考性質,請不要盲目跟從。




假期會離港旅行,「淺談風險管理」要下星期才能繼續(這話題對大家來說可能是很悶)。

2012/04/02

淺談風險管理(三)

上文提到 Andrew Lo將「不確定性」劃分五個等級:

  1. Perfect Certainty
  2. Risk
  3. Fu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4. Partia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5. Irreducible Uncertainty
基本上,我們能透過數學原理概括地解決的只限於等級123,它們都可以透過機率運算與搜集資料來進行分析,例如:

1. 「一日反轉」的利弊,就是我將過去股票數據透過統計學原理得出其機率與應用性的一種結果。

2. 遇上合約上的糾紛/ 異議時,我亦會將其影響透過量化結合發生機率反映在工作報告上。

若有人問我,明天股市是升還是跌?又或者我今晚會否中六合彩頭獎繼而明天跟老闆「辟炮」不幹?這明顯就是等級45的問題了,而很多股票作手就是過份集中在這類問題當中,並用上不當的方法去面對。

因為股市的走勢並非隨線性遊走,當中有很多隨機性事件與人性心理左右其去向,這是為什麼CL兄的隨機指數較能反映市場的股票表現的主要原因。近期發生在民企的核數師風波以及停牌事件,部份只能歸納於隨機性事件,基於人性心理,消息面與基本面的「化妝師」確實多不勝數,核數師辭任或者報表上的邏輯矛盾(例如:收益與盈利的不符合)確實不能完全避免,而CL兄BLOG中論及的OT股,當中有不少曾令一部份股票作手賺了不少,正邪往往只能事後孔明(#0700騰訊當年的千多倍PE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很邪吧)。

面對等級45的問題,我們只能透過交易策略(並非技術分析)來減少損失,比如分散交易、金字塔式買入法、姊妹股觀察、止蝕機制、資金分配等等。

演講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想表達的是將「不確定性」轉變成了「風險」的技巧,也是我認為股票作手應該集中研究的重點。

待續...

2012/04/01

淺談風險管理(二)

上文提到,既然市場依據無法精確斗量,到底風險管理的意義何在?

我現職從事處理數據/ 模組相關的工作(非金融行業相關),當中亦涉及很多風險管理的問題,對此或許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風險,我的看法是,風險必須是可預期但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

Andrew Lo 論文中亦有相關見解:
“Risk” (randomness that can be fully captured by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and “Uncertainty” (all other types of randomness)

跟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名言「死並不是生的對立;死只不過是生的一部份。」的道理差不多,「風險」不等於「不確定性」,「風險」只是「不確定性」的一部份。

市場並不是你願意承擔如何大的風險,就可以獲得如何豐厚的回報,這是大部份人對「高風險高回報」的誤解。同時,亦不會因為風險較小,就可以有獲利保證,例如買進一支股票,即使看似只有相當小的風險 ,但並不能保證每個人「只賺不賠」,亦很難預計獲利的延展度(Profit Range),因為當中還有不少「不確定性」,亦即是上文所說的「人性因素」,炒賣 iPhone/ iPad 事件也是一例,簡單而言,市場並沒有「絕對」這回事。

Andrew Lo提到,獲利是否豐厚無關「風險」的承擔,而是在於「不確定性」的承擔。

演講中他舉了人壽保險業界的例子,由於壽命/ 醫療/ 疾病統計上的參數提高了估算預測的準確度,大大幫助掌握及控制人壽考慮因素的「不確定性」,但卻造成業界利潤空間被擠壓,相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興產業,利潤空間往往比較大。

就好像近年「新材料」「醫藥」「環保」等充滿「不確定性」的產業,市場對其「不確定性」往往有相當大的反應,因此股票的波幅及獲利空間都比較大,相反,大部份藍籌之所以波動及升幅較小,很大原因是因為「有數得計」。

Andrew Lo將「不確定性」劃分五個等級,並簡單做了一張清單,可參考其論文第50頁,分別是:

  1. Perfect Certainty
  2. Risk
  3. Fu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4. Partially Reducible Uncertainty
  5. Irreducible Uncertainty

他認為應就不同分析議題而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並建議在分析之前先確定分析議題屬於哪一個等級。

待續...

淺談風險管理(一)

最近國內民企與核數師之間出現了小風波,令市場對相關股票甚至相關版塊充滿恐慌,而部份股票作手的預設風險管理也出現進退失據的情況,令我想起上年看過有關「Physics Envy」的演說及講者Andrew W. Lo與一位物理學者Mark T. Mueller所寫的相關論文「WARNING: Physics Envy May Be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

其內容大概是說明專業人仕在現實與數據上的迷失。先簡單說明「Physics Envy」(中文翻譯很怪:物理妒嫉)的含意,世上有很多事物都在物理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並且能「數位化(量化)」(例如牛頓的數學原理、財務報表的會計學原理等等),這是一科「硬性」科學的表現,所謂「硬性」就是用於任何情況都能得到相同的衍生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標準」。

很多經濟學家及股票分析師試圖將「數位化」應用於經濟市場或股票的預測分析上,並創造一些簡單的數位標準諸如GDP、HSI、PE/ PB、RSI、MACD等,作為其預測分析背後的種種理據,但往往都出現很大的偏差,原因是其數位標準背後都有一個誤導性的前提假設:「所有理論或市場都應該建構於理性的基礎/ 規律上」,簡單一點說,就是「所有情況都能有合理化的解釋」。

然而,大部份經濟情況及交易市場都無法透過簡單的數位定律來反映現實情況,比如近年香港的GDP提高了不少,但並不代表整體香港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樣(實際上可能是下降了),又或者近期恆指跌幅不大,但並不代表大部份股票的跌幅同樣輕微。而「過份依賴」相關指數/ 數位標準作為分析依據,就很容易陷入「Physics Envy」的死胡同中。

為什麼有些分析師的見解與市場的走勢背馳,並非他們沒有理據,而是因為股票市場本就包含大量的人性因素,造成太多的「不確定性」,並超越了所謂「風險」的範疇。

林少陽是我最喜歡的分析師之一,他的收費文章包含了很多「數位化」的分析與比較,作為一個參考是十分不錯,對交易思維亦甚有啟發性,整體而言是物有所值,但有時亦難免有所偏差,因為當研究對象中包含諸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軟性」科學,就很可能會出現「Physics Envy」的結果。

既然市場依據無法精確斗量,到底風險管理的意義何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