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2/04/01

淺談風險管理(一)

最近國內民企與核數師之間出現了小風波,令市場對相關股票甚至相關版塊充滿恐慌,而部份股票作手的預設風險管理也出現進退失據的情況,令我想起上年看過有關「Physics Envy」的演說及講者Andrew W. Lo與一位物理學者Mark T. Mueller所寫的相關論文「WARNING: Physics Envy May Be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

其內容大概是說明專業人仕在現實與數據上的迷失。先簡單說明「Physics Envy」(中文翻譯很怪:物理妒嫉)的含意,世上有很多事物都在物理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並且能「數位化(量化)」(例如牛頓的數學原理、財務報表的會計學原理等等),這是一科「硬性」科學的表現,所謂「硬性」就是用於任何情況都能得到相同的衍生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標準」。

很多經濟學家及股票分析師試圖將「數位化」應用於經濟市場或股票的預測分析上,並創造一些簡單的數位標準諸如GDP、HSI、PE/ PB、RSI、MACD等,作為其預測分析背後的種種理據,但往往都出現很大的偏差,原因是其數位標準背後都有一個誤導性的前提假設:「所有理論或市場都應該建構於理性的基礎/ 規律上」,簡單一點說,就是「所有情況都能有合理化的解釋」。

然而,大部份經濟情況及交易市場都無法透過簡單的數位定律來反映現實情況,比如近年香港的GDP提高了不少,但並不代表整體香港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樣(實際上可能是下降了),又或者近期恆指跌幅不大,但並不代表大部份股票的跌幅同樣輕微。而「過份依賴」相關指數/ 數位標準作為分析依據,就很容易陷入「Physics Envy」的死胡同中。

為什麼有些分析師的見解與市場的走勢背馳,並非他們沒有理據,而是因為股票市場本就包含大量的人性因素,造成太多的「不確定性」,並超越了所謂「風險」的範疇。

林少陽是我最喜歡的分析師之一,他的收費文章包含了很多「數位化」的分析與比較,作為一個參考是十分不錯,對交易思維亦甚有啟發性,整體而言是物有所值,但有時亦難免有所偏差,因為當研究對象中包含諸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軟性」科學,就很可能會出現「Physics Envy」的結果。

既然市場依據無法精確斗量,到底風險管理的意義何在?

待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