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6/04/13

價量交易記錄 2016 (4月)

4月13日更新
買入 63550恒指瑞信六甲牛L480,000股@0.117
4月14日更新
沽出 63550恒指瑞信六甲牛L480,000股@0.149
4月28日更新
買入 63091恒指匯豐六甲牛U400,000股@0.117
4月29日更新
沽出 63091恒指匯豐六甲牛U400,000股@0.104

2016/04/06

經常愚弄股票作手的兩種錯覺

很多股票作手都以為從股票市場獲利是非常簡單,例如,了解一間公司是做什麼生意、相關產品的市場定位及價格、股息率或同類股票的數字比較等,只要認識得多,就會無往而不利。

彼德林區曾鼓吹以自己熟悉的公司作為交易對象,此後很多人引用其概念,在投資前先了解一下,希望令自己擁有與別不同的優勢。看上來是非常合理的行為,比如經常光顧大家樂以了解其運作模式,又或者到莎莎購物及觀察其貨品銷售的狀況等,然而,這些行為無助於股票作手衡量未來股價的表現,很可能只是跟據「用後體驗」而產生的錯覺而已。

股票作手經常被這種錯覺愚弄而不自知,而事實上,很多鼓吹這種概念的人並無扎實的衡量方式去支持其運用於交易當中。如果「用後體驗」非常良好,你可能會「感覺」其股價會隨即上升,反之,你可能會覺得沒有投資價值,甚至覺得股價很快會下跌,我有同事經常光顧翠華茶餐廳,有一段午飯時間經常因自由行而找不到位吃飯,他因而認為翠華的盈利很快會上升,兩年前他買入了大量翠華的股票,他萬萬想不到這是一個惡夢的開始,每次他一談起此事,就會說他的虧損足足夠他吃十年翠華。

另一種錯覺是,有很多股票作手相信在上市公司工作的人會比市場上的投資者更具優勢,是INSIDER (內幕人),我跟很多在上市公司工作的朋友(多來自地產、保險界別,或核數師)談論過相關的問題,大概可以非常肯定告訴大家,除非是公司的最高層或董事會成員,否則別妄想會知道任何真實的內線資料,再者,知道了又如何?跟據上市公司的監管要求,在沒有特定的情況下購買與自己公司相關的股票,很可能存在利益衝突或被禁止,甚至犯法。如果在上市公司工作的人會比市場上的投資者更具優勢,他們早就成為富豪,不用打工了。

有很多股票作手擁有很優秀的基本分析能力,他們很容易就可以指出一些分析指標及數據如何地影響未來股價的表現,但他們並非透過「用後體驗」或「於上市公司工作」去做交易,而是非常專注於研究每一種可能影響價值的因素,認真程度甚至可比得上金融業內的專業人仕。

2016/04/03

雜談_20160402

最近恆指表現回勇,不少股市作手隨即呼喊牛市再臨,但對我來說是太早定斷了,動力與成交量不足,當大資金未敢入市,中長線趨勢則未可樂觀。不管你的交易策略有多少的理據支持,結果還是市場說了算,比如上年開始,股票作手們對恆指PE的爭議尤其激烈,28000點時有人說恆指PE只是11.4倍,還未到高於18倍需要沽貨的時機,在19000點及恆指8倍PE時,認為低於10倍PE是買進時機,如果用這個硬性準則定義進出時機, 在02-07年便不應投資股票,然而這段時間卻是大牛市,因此,即使有人引用歷史資料作為交易理據,也需要小心求證,以避免見樹不見林的陷阱,近年多了不少人以教投資謀名利,當中謬論者眾,就如李嘉誠對香港競爭力所說的情況相似「無能力的人爭住做」,我鮮有聽到有投資高手願意賤賣自己的壓箱絕活,假設有一個可以賺取年均20%以上回報的策略,為什麼要以幾千數萬元賣給別人。

事實上,以現貨收市價20,498.92點計,2015年度恆指PE已由8.34提升20%至10.01倍,以盈利計是倒退了16.7%。關於PE,有時間或會寫一點經驗之談。

本年的交易都是偏向小注及極短線為主,集中在基本因素不錯的股票,大部份股票是參考自CLcheung在聊天室的分折。若以價量交易記錄,今年的績效如下:

正股倉 (雪球組合 - Voyage港股):$257,580.00 > $289,134.00 (+12.25%)
正股倉 (雪球組合 - Voyage美股):$78,134.00 > $78,148.00 (+0.02%)
牛熊證倉:$82,466.78 > $84,172.53 (+2.07%)
2015 未分配儲蓄 (3月-12月):$30,000.00
2016 儲蓄 (1月-3月):$9,000.00

現值:$490,454.53
本年獲利:$33,273.75 (+6.78%)

2016同期恆指升幅:-6.33%
2016同期道指升幅:+2.10%
2016同期納指升幅:-1.86%
(資料:GOOGLE 財經)

對於牛市重臨,暫時信心不大,明顯全球經濟均都面臨重大考驗,加上恐怖主義入侵歐洲,南北韓局勢緊張(幾乎沒有多少人關注此事),即使部份股票表面看起來不昂貴,但不確定性的擴張絕對影響投資意欲及風險,要提防於黑天鵝中歿頂,多看書或許是一個好方法(當然要小心選擇),看書對我來說,已由早期想學一招半式的心態,轉為學習避免犯錯及長期於市場存活,反而報讀投資課程/工作坊我比較不建議,在沒有完整分析框架及實際操作反映下,甚麼財商、價值、財報分析、畫圖技巧及神奇指標都只是空談。